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 第1162章 李唐帝国 (第三更,求订阅)

在接到陛下指示的任务后,钱子壮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臣知道该怎么做了。”

剩下的就是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制定一个计划,一个让棋子不能摆脱的计划。情报工作有时候比的就是耐心。

作为帝国情报机构的负责人,钱子壮从来不缺少耐心,他可以用十几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人,也可以用几年的时间去等待对方的好消息。

耐心他从来不缺。

情报工作如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同样也是如此。

不过,这样的竞争不是以天,以月为单位的,而是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

只有拥有足够耐心的国家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尤其是在野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之后,就更需要耐心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经历了激烈的几次扩张之后,大明终于止住了脚步。

暂时止住了脚步。

韬光养晦!

帝国又一次韬起来了,之所以会韬,说白了还是因为这些年帝国扩张的太历害将本土加上殖民地,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即便是不韬着,那也是会让人眼红的。

所以在进入帝国十五年后,帝国已经实际上进入了战略收缩期,也就是全面停止了扩张的脚步。

但是这种韬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

在帝国专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海外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战略收缩而停止,至少在华夏的投资则越来越多,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在加大对华夏的投资力度。

一辆看起来与帝国成功-6型的蒸汽机车有些类似的火车头拖着黑烟喘着粗气抵达了辽东省鞍山的火车站。这里虽然只是一个辽东的一个小站,却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活力,一种工业化的活力。

车站里停车线上停着数列轰鸣的火车,车站附近到处都是高大的厂房仓库,往远处看去到处都是不断喷涌着黑色烟尘的烟囱,甚至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工业化的力量——烟煤特有的煤烟臭味。

车站里既然往来的客商乘客,更多的还是熙熙攘攘的全都是等着装卸货物的苦力。南腔北调的声音响成了一片。这番热火朝天的景像,在关东很常见——打从十几年为了弥补漕粮断绝,京城的米粮危机,在还是直隶总督的李大人建议下,朝廷解禁关东,准确移民进入开垦土地。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数百万山东、直隶移民涌入关东,这片荒无人烟的热土很快就成为了华夏的另一个粮仓。但真正的建设还是在徐州夺了天下之后。

“三年前,军队在鞍山汤岗子地区行进,罗盘出现两次故障,这引起了带队军官的注意,从而在附近的大孤山发现了大量的铁矿……”

坐在这列刚刚进站的火车的一节车厢里,李经方这位皇长子,一边喝着红酒,一边向面前的左孝勋介绍着这里的情况,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正放着一些简单的酒菜。

他们所在的这节豪华车厢里面,只有他们两个人,这次李经方以皇长子的身份来东北考察,并不仅仅只是考察,而是赴任的——他是首任的东三省总督。

年前,几经讨论之后,朝廷终于决定在东北设立辽东、吉林以及黑龙江三省,而首任总督是谁?

不是别人,正是皇长子李经方。

对于这个任命,当然有点儿出人意料,李经方是皇长子不假,可……他不是李鸿章的亲生儿子,他是过继的。

过去李总督那会,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那个时候,总督的位置是不能继承的。甚至就是淮军集团,也是一样,不能继承,所以是不是亲

可是现如今总督变成了皇帝,这件事可不就不一样了。甚至可以说变得有点儿尴尬了,皇长子按理来说,应该继承皇位,比如说大明帝国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华夏这边没有确立皇位继承法。

可这事确实有点儿乱啊!

李经方既不是嫡长子,也不是长子,他不过是继子。都不是李皇帝的亲生儿子。

于情于理都不适合继承皇位,于是乎李经方便主动请求外放。为什么要外放?因为在朝中有一批围在他身边的官员、将领,毕竟,当年逼老爷子造反的都是留明派,作为“留明派”核心的他也是默许。

也正因如此,打从李大人披上龙袍的那天起,他们爷俩之间就产生了不小的隔阂,毕竟李皇帝也害怕有朝一日,他的这个长子来“玄武门之变”啊。

在这种情况下离开中枢,就成了李经方最好的选择。

而新成立的东三省,自然是最佳的去处,这里人口稀少——三省看似不少,可人口却不到千万,而且远离中枢。

于是乎,在这种情况下,李经方这位皇长子,就主动申请到地方任职,对此李皇帝自然没有反对。

去地方好啊!

远离中枢就不会给他构成太大的威胁,当然了,即便是他到了地方,也执掌不了兵权嘛,现在的总督手里已经没有兵权可以执掌了,靠着兵权起家的李皇帝,当然知道杯酒释兵权的道理。

这边刚把满清逼退位,那边就凭着四十万淮军精锐,迫使曾家等人交出了兵权。现在的总督不过就是文职,不掌兵权。

成了东三省总督的李经方,在沉阳上任后的次日,就邀请左孝勋一同来鞍山考察,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这里正在建设的辽东钢铁公司,是眼下华夏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大明帝国在华夏最大的项目。

对于外放的机会,李经方是格外珍惜的,他打算在任上做一些事情,做什么事情?

自然就是建设东北了。

这就需要来自帝国的支持,毕竟,大明帝国是唯一能在财力和技术上给予他支持的。

“左贤弟,你看这里……”

火车刚一停稳,李经方就指着窗外说道。

“现在这座钢铁城已经初显规模,一号高炉虽然还没有投产,可工厂雏形已经出来了,按照计划,明年年初,一号高炉就会出铁,等它投产之后,华夏的钢铁年产量将会超过三十万吨,就是俄国人,他们一年都造不了这么多钢铁……”

“龙伯-500型高炉,技术之先进可谓是世所罕见,也就是因为是华夏,换成任何国家,帝国农工部都不见得会同意出口。”

左孝勋笑道。

“李兄,只要把辽东钢铁公司办好,于国家就是大功一件啊!”

“是大功一件,可……”

在左孝勋的面前,李经方并没有掩饰,他直接了当的说。

“即便是功劳再大,这个辽东钢铁公司又于我何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