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厨 > 第四百一十一章 这一波骚操作…

汉厨 第四百一十一章 这一波骚操作…

作者:三百斤的厨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0: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长门崔九来到陇西郡,自然不是专门过问杨川乱花钱的事儿。

“是不是要打仗了?”

将崔九请进太守府,就在一方池塘边,杨川亲手给老贼沏了一壶好茶,笑眯眯的问道。

崔九点头:“漠北大战已然开始,大将军卫青率领八万北军出定襄,其他四路大军配合,估计再有十几日,即可与伊稚斜主力决战,皇帝令你为羽林军筹备兵械粮秣,随时待命。”

言毕,老贼从袖中摸出一卷地图丢过来:“这是羽林军的进军路线图,你熟悉西域那边的情形,看看有什么问题。”

杨川展开地图,只看得一眼就笑了。

朝廷所用西域地图,都是他当初给博望侯张骞的那一幅,其中大的方面没问题,就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却是略有错讹,用来当军用地图,自然远远不够。

在原有的历史剧本里,霍去病的‘第一次河西之战’发生在元狩二年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一万骑兵出征匈奴。

这一战,他率军从陇西郡出发后,越乌戾山,渡黄河,伐遫濮部,速斩遫濮王,涉狐奴水,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有如摧枯拉朽般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

也正是在这一战中,霍去病的军事天才再一次展现无遗,将穿插、分割、包围等元素为主的‘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一万铁骑纵横开阖,高速穿插,直接将匈奴人给打懵了。

本来,高速穿插、迂回、突袭,这些都是匈奴骑兵的拿手好戏,可面对霍去病天马行空般的战斗方式,他们反倒不会了……

“崔九大叔,羽林军的兵械粮秣方面没问题,早在三个月前,我便给他们筹备了足够五个月的军粮。”

杨川伸出一根手指,在地图上圈点着,继续说道:“不过,眼下羽林军可只有三千人马,而匈奴右贤王部在整个河西走廊的兵马,足足有二十三万左右;

据我所知,西面的羌人部落也蠢蠢欲动,与匈奴人遥相呼应,可能会兵分两路搞事。”

崔九的眉头紧锁,似乎也在思量着战局:“三千羽林军的确太少了。”

“问题是,陇西郡兵也只有区区八千多,加上镇守岷山一线的朝廷大军,也不过两三万人马。”

“皇帝的主要目标是漠北,是伊稚斜和他的匈奴主力。”

“要不,就只能让陇西郡兵配合作战?”

杨川直接摇头:“崔九大叔,八千郡兵根本不顶用,我看过他们的训练,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配合羽林军作战,只会成为拖油瓶,反而成了羽林军的累赘。”

崔九沉思良久,突然问一句:“你这段时日一直给陇西李氏捞好处,是不是想着要借兵?”

杨川摇头:“不,就算羽林军再难,也绝对不能借兵;陇西李氏拥有不下一万的部曲私兵,手里还捏着几十个上百个羌人和氐人部落,实力不容小觑,在与朝廷没有撕破面皮时,他们是镇守西北大门的不二人选。

然而,若是有朝一日,他们的势力更进一步,就很难控制了。

陇西郡的情况,可能比朝廷预想的还要复杂很多……”

有些话,不用说出来,崔九、杨川二人心里都清楚。

陇西李氏,不可令其借势坐大。

“我之所以想办法收回他们手里的大量田地,给他们弄了一大堆没什么屁用的爵位,并花钱给他们修宅邸,其中一个目的,便是让他们以为朝廷将要重用他们,给他们一个快速崛起的错觉。”

杨川继续说道:“崔九大叔,三千羽林军凿穿河西走廊,征战西域,听着有点不靠谱,但只要咱们筹谋得好,后勤给养能跟上,相信去病就能打好这一仗。”

“我眼下最为担心的,却终究还是陇西郡的稳定与否。”

“若是抽调一部分边军远征,羌人进攻怎么办?那些羊日哈的打仗不行,欺软怕硬,可脑子好使,比狐狸还狡猾。”

“一旦趁机进入陇西郡,不要说攻占城池,就算是截断羽林军的粮道,那也将是一个十分可怕的后果。”

崔九站起身来,双手拢于袖中,仰头看着瓦蓝瓦蓝的天空,良久都没有吭声。

杨川也不急,给自己倒了一碗清茶,慢慢喝着。

就这般,一老一少,在那一方池塘边沉默了足足大半个时辰。

崔九终于开口:“杨川,我知道伱痛恨羌人,对陇西李氏也略有不满,多有猜忌,说吧,依你看来,这一仗该如何打?”

“你得说服我,我也好给皇帝一个准确的答复。”

老贼补充一句。

杨川沉吟几声,道:“崔九大叔,以我看来,这一仗咱们其实并不用急着去打匈奴人,反正那些狼日哈的就在那里,就等着霍去病将其打趴下;咱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眼下,漠北那边打成了一锅粥,盘踞在漠南、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带的匈奴右贤王在想什么、做什么?

还有,那些羊日哈的羌人在想什么、做什么?

当然,还不得不考量一下,陇西李氏如今在想什么、做什么?是不是想着要借势壮大,还想着要通过这一仗,给他们李氏子弟弄几个关内侯?”

“所以,崔九大叔,咱不妨给陇西李氏一次机会……”

崔九听着杨川的话,缓缓转头,目光幽幽的盯着杨川:“让陇西李氏派兵攻打羌人部落?”

杨川摇头:“不,让他们去打羌人部落,估计遭殃的是氐人和其他部落的人,甚至,陇西汉人说不定都要遭殃;

这段时日,我跟老李家的人多有接触,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十分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那些家伙对爵位、对军功、对当官的野望太过强烈,强烈得让你害怕。

所以,让他们去自己的隐形盟友羌人部落,他们可能会想出一千一万个法子,用其他部落的人的脑袋换取军功。”

崔九直接了当的问道:“说重点。”

杨川:“让他们与羌人联合,去陇南之地,打那些不服管教的羌人、氐人,最好能打穿秦岭,贯通汉中、广元与川蜀平原。”

崔九眼前一亮。

旋即,老贼的眼底泛出一丝微不可查的幽光,面无表情的问道:“第一,陇西李氏会答应?第二,贯通陇西、汉中、广元与川蜀之地,就不怕他们坐大?”

杨川摇头,嘿然笑道:“他们眼下的主要任务,是给自己搞钱修宅邸,享用美食,享受美酒与美女。”

崔九默默点头。

杨川的一番骚操作,看似拿着朝廷的钱粮在胡整,但皇帝猜测应该是在给陇西李氏下套,如今看来,这哈怂果然没安好心,不知不觉间,就开始让经营数百年、以耕读练武为主业的陇西李氏学会了享乐……

……

陇西郡十一县的‘政绩工程’如火如荼,到处都是搬运木料、石料的部曲和仆役,通往临洮的道路,也多处开工夯筑。

你们最想要的爵位,本侯想办法给你们搞来。

你们最喜欢的宅邸,本侯拨付钱粮给你们修筑。

至于这各县通往临洮的道路,总该你们出钱出人出力的夯筑吧?

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般简单、枯燥而无趣,根本就不用杨川开口,陇西李氏十几支宗亲只是碰了一个头,便将帮助杨川太守修筑道路的事情定了下来,还不等太守府批复,各地狗大户们便开始修路。

他们打听得清楚,杨川对道路的要求极高,据说光是路基就要处理三五遍,还要加入一些矿石粉末、炒过的盐巴什么的,反正就很复杂。

于是乎,那些人一边开始挖路基,一边派人来太守府‘借人’。

自己还没想着要借人,对方就先向自己借人了?

杨川听闻后有些哭笑不得。

这些家伙也太心急火燎了吧?夯筑官道,那是多大的工程量,就算跟原来一样的工艺流程,只是用三和沙土青盐黄泥蒸土,就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基建营的几名‘小包工头’召来,令他们想办法抽调一批‘技术员’,先借给陇西李氏,让他们去修路。

于是,当那些技术员抵达各个施工现场,给那些狗大户详细说了一遍夯筑官道的基本流程后,那些人都傻眼了。

根据杨川的设计,普通官道的夯筑,需要经过开挖路基、防渗漏处理、防水层处理、防翻浆处理、铺设羊毛毡、铺设基础层……

等几十道工序。

而且,单单修路还不行。

杨川的要求,官道夯筑时,必须同时考虑周边环境,将排洪、护坡等统统考虑进去,该修排洪沟的就修排洪沟,该修坝的修坝,简直就!

简直就没办法修了好吧。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杨川传下话来,他已禀奏朝廷,将在陇西郡开设太学院‘分校’——

【首阳书院】

只要年满七岁,无论男女,皆可入首阳书院读书,书院包吃包住,每个月还给学生一定数额的钱粮补贴,但前提是必须通过一次入学考试。

考试题目由杨川亲自命题,考试完毕后,还要加一项面试。

至于这面试官,自然就只能由太守杨川亲自担任了。

毕竟,考试不过是一道门槛,其主要目的不过是让首阳书院的‘门槛’不至于太低,免得让那些狗大户们心生疑窦,从而坏了杨川的大事。

本来,以杨川的意思,这首阳书院就是要办成汉帝国第一所免费发福利的‘职业技术学院’,可这免费与不免费之间,却是大有讲究的。

人嘛,趋利避害是其天性。

有时候,你若不设下一道神秘而可操作的门槛,那些吃了免费午餐的人,不仅不会对你感恩戴德,反而会心生轻慢,觉得这么容易就到手的东西,能是个值钱货?

用杨川的话说,这便是人心。

就算为了首阳书院的名声,杨川也不得不狠心刷掉一大批李姓子弟,让那些家主们急得都快哭鼻子了。

自然而然的,有些人便会动心思,找门路,一心一意的就想让自家的孩子上首阳书院。

于是乎。

首阳书院的名声在陇西郡很快就起来了。

至于那些被考试和面试‘劝退’的李姓子弟,在其家主们的‘钞能力’下,肯定不能进入首阳书院念书。

当然,如果实在想进入首阳书院,也不是不能商量。

得加钱。

而且,光是加钱还不行,你必须老老实实的在首阳书院旁边的那所书院去念书,等若是给办了一个‘预科班’……

此外,为了提高首阳书院的规格和档次,杨川明确表示,在首阳书院读书,跟在太学院读书同等待遇。

也就是说,只要能进入首阳书院读书,成绩合格,到了一定的年龄,即可如太学院学生那般直接进入官场……

这一下,整个陇西郡都被轰动了。

新任太守杨川,这人能处!

有好处,他真给大家捞。

于是乎,短短三五日,便有一千多名‘适龄儿童’被送到了临洮,都被杨川就地安置在‘首阳书院’的修建工地上,等若多了一些打杂帮闲的‘童工’。

杨川粗略算了一下,这一千多‘适龄儿童’中,姓李的便有九百多,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年龄超过了十六七岁。

老李家的人,还真是很会见缝插针呢。

不过不要紧,这才是杨川‘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几日,杨川经过与朝廷的‘反复商榷’,最终敲定下来,在‘首阳书院’里头,设立了一门‘建筑学’。

大家不是都喜欢修宅邸、修路么?

好了。

本侯便满足诸位的需求,直接将十一个县准备修路的部曲、仆役和民夫全部集中起来,分门别类的,让基建营的开始教授‘工程技术学’,像什么修桥补路的,就叫桥梁学,像什么挖山钻洞的,就叫隧道学,像什么盖房子打地基的,就叫建筑学。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杨川凭着记忆中‘西北理工科技大’的办学模式和学科划分,辅以汉帝国眼下的实际情况,终于办成了第一所‘综合理工大’。

一时间,临洮新城人满为患。

刚开始,大家看了杨川新修的城池,觉得太大了,道路也太宽了,东西南北四片居民区太空旷了……

如今看来,却只能说有点太小了。

陇西郡满打满算也不过三五万户人口,让杨川如此一折腾,光是临洮城里的学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最为可怕的,还是这些人可都是所谓的‘适龄儿童’,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七八岁,若再加上有些富二代、爵二代随身所带的部曲、仆役,闭着眼睛就能知晓,眼下的临洮新城该是何等的繁华!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天下英才尽入朕毂中矣’。

如今的杨川,还真有点这般念头。

想要彻底改变一个家族,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

自然是从娃娃开始抓起。

两世为人的杨川太明白其中因果,故而,从他得知自己就要被派往陇西郡担任太守一职时,他便开始筹谋、算计,就想着要大干一场。

陇西李氏想要尽快提升家族的整体实力,对爵位、官职和名望的渴求,已然成为他们的软肋和硬伤,杨川若不抓住此次机会,狠狠的……

咳咳,好好的给他们创造机会,那还当什么太守?

还不如回到竹园头村去,跟刘满、织娘、娜仁托娅等几名小妇人打牌、生娃,混吃等死一辈子算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