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 > 第六百一十六章 舆论

这顿时吸引了吴驹注意,连忙仔细读了起来,才发现原来是魏磬对于如今天下一些言论的回应。

原来,自从灵石之战结束后,舆论四起,有人借此谴责吴驹,认为他在灵石活活烧死两万赵军,视人命如草芥,视道义如无物,置医家济世救人的纲领于不顾,根本不配做医家魁首!

这种论调一出,顿时吸引了许多人的赞同,一时间,吴驹成了千夫所指。

当然,赞成这种观点的人,要不就是赵人,要不就是立场上需要和赵国保持一致的韩人魏人,亦或者希望借此把水搅浑,或是谋夺利益,最后才是自诩大义,谴责吴驹者。

这种舆论愈演愈烈,医家内部没人敢站出来公然和吴驹打擂台,但却也是暗流涌动。

对此,魏磬便写了一篇文章,为吴驹辩解。

文章中提出了两个论点。

“士以进而死为荣,退而生为辱,秦赵来战,兵卒死伤本就难免,家师身为秦国臣子斩赵国来敌,自无不可。而汝等以大义论之,不甚合理。”

言下之意,当兵就是做好了死的准备,死在战场上难道不是合情合理吗?吴驹身为秦国臣子去杀赵国的军队难道不是合情合理吗?

“赵军虽死伤惨重,家师却保全了灵石军民的性命。兵者,无非你死我活之道,自古两难全。若赵军胜,秦军必遭屠戮,百姓必被鱼肉,军卒为战而百姓无辜,若坐视不理,为仁乎?岂可舍近求远?

家师以六千之师打败秦军,保卫数万百姓,撤离时不抛弃一人,妥善安置百姓,尽力助其渡过难关,此不谓仁乎?管中窥豹,以偏概全,无理之说也,如目盲而嘴利者也。”

这一说,说的是吴驹虽然大败赵军,却保全了秦国的军队和百姓,而谴责他的人只在意他杀了多少人,却不在意他救了多少人,倘若为了不杀而让百姓被鱼肉,这难道是仁义吗?

而吴驹保下百姓后,扶老携幼,不抛下一人,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这难道不是仁义吗?

魏磬以此指责这些人双标,说他们“目盲而嘴利”。

“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措辞犀利啊!”吕良指着报纸评价。

吴驹惊讶。

傻徒弟也会帮师父说话了,挺好。

他抿了一口茶水,躺在椅子上,仿佛能看到魏磬趴在桌案上一边生气一边写文章的场景,十分可爱。

想到这里,吴驹忍不住笑了笑。

《大秦报》的影响力在这一期发布后展现的淋漓尽致。

天下间声讨吴驹与秦国者,光站出来发声者便有数千人之多,皆是有名有姓者。

但面对着上百万发行量的报纸只能是瞬间被淹没。

报纸对于舆论的引导实在太强,统治力十足。

继魏磬之后,吴驹麾下头马之一,司职大秦报社社长的温庭云也为大佬发声,在报纸上写到:

“孤身深入敌后,营救主公之子,是为忠勇。”

“兵临城下而面不改色,火烧赵军,是为智。”

“撤离时不抛下一个军卒与百姓,是为仁义。”

“如此忠勇仁义之辈,为完人也,天下间再难寻第二人,岂容某些无能无为的伪善之辈在此狺狺狂吠,加之以诋毁?”

温庭云这把火烧的刚刚好。

秦国上下对此拍手叫绝,纷纷声援吴驹,大骂那些谴责者。

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他们秦国上下军民万众一心,一致认可吴驹,更见不得别人说吴驹一点不好。

一群偷鸡摸狗之辈,比不得吴驹万分之一,也敢在此谴责?

子楚看见这两篇文章后同样很心花怒放,对身边的蒙毅说:“取个几千份送到军中,供将士们读!若有不识字者,可以让识字的人读给他们听。”

不过赵国方面就不太高兴了。

乐乘见后面色铁青,廉颇脸色也不太好,但他这个上将尚且压的住火气,只是淡淡的说:“为将者,不需逞口舌之利,这些事留给邯郸的人操心吧,我们多想想接下来这一仗怎么打赢。”

“是!”

邯郸方面,赵王感触不大。

这份报纸中,他只是对首版的两个“好消息”略有不满,每次看到这个他都恨不得把乐间和触舒祺骂一遍,只可惜这两人一个正在九泉之下,另一个不知道跑哪里去行间谍之事了,自然只能作罢。

至于魏磬和温庭云为吴驹的辩解。

赵王没有感想,他不是输不起的人。

他愤怒乐间打了败仗,愤怒触舒祺把赵政和吴驹放跑,但他不得不承认,站在吴驹的立场上,他没有一件事是做错的。

“完人啊,天下间再难寻如此之士了,饶以管仲伍员怕是也不及,姜子牙、伊尹也不遑多让啊!狠我赵国福薄,不得这样的人才。”赵王丹感慨。

此时太子偃正坐在赵王丹旁边,听赵王如此说,不由说道:“父王倒也无需如此比较吧,姜子牙、伊尹、管仲、伍子胥,哪个不是为君王成就一番伟业?”

赵王丹摇摇头:“你不懂,吴驹如何会逊色于他们呢,他所欠缺的无非是声望,今天还会有人认为他逊色,或因家仇国恨、利益相关去贬低他,可当他百年之后,他的声望一定远高于吕望伊尹!”

“他所行皆大计,所立皆大功,横空出世不过几年,便有如此作为,但他年不过二十有五,大有作为,等到他而立之年,不惑之年,你便越来越觉得他难以逾越。

哪怕他即刻起偃旗息鼓,遁入山林不问世事,可他留下的这些造纸术,印刷术,制盐术,留在秦国手中一二十年,也可以使秦国国力持续腾飞。”

太子偃听得一知半解。

“至于伟业……”

赵王丹沉默了。

从现在吴驹的作为看来。

他给秦国的价值更像锦上添花,毕竟秦国本来就是第一强国,只不过在吴驹的帮助下,秦国和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可要是赵子楚或是赵政在吴驹的辅佐下统一七国呢?

这伟业,难道比分别辅佐君王成就周和商的姜子牙,伊尹要差?

只怕还要更上一层楼吧。

若是他在把匈奴、林胡、东胡给灭了,那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届时称之为人臣之极也绝不为过。

转头看向太子偃,赵王丹叹了口气:“偃儿,你要勤勉啊,赵国的未来在你。”

他已经年近五十了,未来承受秦国和吴驹的压力的,不是他,而是太子偃。

如果太子偃不能担负起这个重任,赵国一定会垮掉。

“你要勤政爱民,发展军事,谨慎对秦,要用好郭开、毛遂这一批栋梁之臣,明白吗?”

太子偃点点头,内心狂喜。

太好了,父王看来是认可我了!

稳了,这把稳了!

太子偃按耐住喜悦,连忙起身作揖:“儿臣一定谨记父王教诲!”

赵王丹点点头。

与此同时,邯郸城的另一边。

占地极广的府邸上挂着“李府”二字。

这是赵王赐给李牧的府邸。

在李牧回朝后,他自然受到了赵王的大肆封赏。

只不过赵国盘根交错的势力关系让他颇为头疼,好在这半个月以来,他也逐渐理清了朝中之事,在朝中站稳了脚跟。

如今他也在读《大秦报》,也看到了那些文章。

只是读完,李牧没有多去看,他对吴驹这个人是很佩服的,但机场不同,他是土生土长的赵国人,对吴驹火烧赵军的事情,若说没有一点膈应是不可能的。

李牧指着魏磬的文章,对身边的孙子说:“左车你看,陈祷和乐间最终就败在这一点啊,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陈祷中了吴驹的激将法,更对形势判断错误,最终导致了两万赵军之死,也直接导致乐间也命丧于此。”

孙子李左车点点头:“孩儿明白了。”

“那我考考你,你知道我说的这句话出自哪里吗?”李牧问,他的儿子英年早逝,他在这个孙子身上投入了许多精力,而李左车也没有辜负李牧的期望,在兵法上很有天赋。

李左车思索了一下,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这是……《孙子兵法》的火攻篇里的话!”

“没错!”李牧叹气:“真巧啊!恰恰是火攻篇!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陈祷也熟读兵法,却没有做到吴驹所谓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这是孔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你要好好记住这些,主将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是会让麾下将士万劫不复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