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 > 第一百六十二章 荀子来信 谈及《后诗》

几日后,吴驹结束了视察,回到洛阳。

洛阳还是如之前一样,虽然还未恢复到全盛时期的繁华,但医家的努力也起了作用,街道上的人烟多了些,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戴上了由官府统一发放的口罩。

回到魏焕的府邸。

吴驹洗尽一身风尘,坐在桌案前,查看刚送到不久的几封书信。

一封是苏长老给的,信中说秦国的疫病情况完全在掌控之中,基本翻不出什么大浪,并询问吴驹韩魏的疫病情况如何,是否需要秦国分部这边做些什么。

吴驹给他写了回信,讲述了韩魏的疫病情况和自己的近况。

还有一封,落款是……荀况?

荀子??

吴驹表情错愕,将信件打开,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信中,荀子向吴驹问好,对吴驹指导和治愈秦韩魏三国疫病,挽狂澜于既倒的行为表示了崇敬和赞扬,信中说道:

“阁下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吾钦佩不已,此乃知行合一,历来圣贤以此规己,然阁下达也。”

荀子的信用词严谨,字里行间将儒家所崇尚的礼节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看到之后,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个银发矍铄,严肃正经的老者。

寒暄之后,他言明了这封信的来意。

“吾欲修后诗,盖诗经之续。”

儒家的许多先贤都曾经修订、整理过《诗经》,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孔子对其的修订,孔门七十二贤、三千弟子中有许多也参与了这一过程,早些年,荀子也曾对《诗经》进行修订。

但荀子这番操作着实让吴驹一惊,这位竟然想修诗经的续作!

荀子在信中说,之所以想修《后诗》,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稷下学宫祭酒姜堪和许多著名学者都在倡导五言诗,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五言诗佳作频频。

其二是因为吴驹,他开创了词,同时受到了擅作诗者和作赋者的青睐,在七国之中引领了一场新风气,词如今已经成了气候,是仅次于诗赋的第三大体裁。

《后诗》主要收录的,便是五言诗和词。

荀子觉得《诗经》中绝大多数都是四言诗,重新修订,加入五言诗和词的话不合适,于是便有了撰写《后诗》的想法,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儒家许多人的支持。

荀子给吴驹写的这封信中,便是想要收录吴驹的诗词,包括《水调歌头》、《将进酒》、《送友人》、《凉州词》、《夜雨寄北》。

吴驹流传在外的一共就这五首诗,荀子一首不落。

这也没办法。

说实在的,荀子的眼光是很高的,他这次编纂《后诗》,召集了一大群儒家学者,在七国范围内进行收集,层层传递,层层筛选,一年内能送到荀子眼前的可能就只有百首不到,但他最终选的也就这么几十首,可以说是相当严格了。

一个人有两首诗作被选上都够呛,更别说五六首,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吴驹就是这个例外。

原因就一个。

他的所有诗词都是精品啊!

哪怕去掉一个荀子都觉得心痛。

看完信,吴驹拿过信纸,斟酌一二后便开始回信。

也不知道荀子为何会突然有撰写《后诗》,并且收录自己的诗的想法,显然这位儒家宗师时常能听到自己的消息,大抵得益于韩非跟在荀子身边时也没少念叨起自己。

他对于这些诗词被收录在荀子的著作里当然是求之不得的,这百利而无一害。

但五首诗词全部收录确实让吴驹小小的惊讶了一番。

细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些诗那可都是他从那几位带诗人的,他们的诗词是真正能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看现在,哪怕放到比他们生活的年代早一千年的战国时期,依然令大批的文人墨客爱不释手。

况且吴驹最近正好寻思着怎么让自己统一诸子百家的任务更进一步,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从吴驹成为医家魁首之后,任务进度可以说是停滞不前,陷入了瓶颈期。

这倒也实属正常。

纵观春秋战国五百年历史,就没有一个人同时当上两个百家学派的魁首。

吴驹想要踏出这第一步,那难度不言而喻。

不过瞌睡来了送枕头,转眼间远在楚国兰陵的荀子竟然给自己来了信,自己也算是和儒家,和这位大儒扯上了关系了。

要知道,荀子绝对算是当今儒家中威望最高的人,没有之一。

他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一职,即后世的校长之职,乃是学宫之中最年长,资历最老的宗师,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深受学宫学子和儒家子弟爱戴。

若非受人诬陷,以他的学术、地位和资历,绝不可能被撼动位置,当然诬陷的人也不能,荀子之所以辞去祭酒一职是因为不愿受人非议,于是离开齐国。

前往楚国,成为兰陵县的县令,因遭人非议,离开楚国前往赵国,又被拜为上卿,仅次于赵国丞相。

随后又被楚国令尹春申君派人请回楚国,复任兰陵县令,现在隐居于兰陵县,枕石漱流,著书立学,在他治下,出现了“兰陵多学”的盛况,也常有儒家子弟前往拜访。

虽然因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与儒家主流思想偏差很大,导致儒家许多资历同样比较老的学者对荀子颇有意见,甚至质疑他是否算是儒家,但大多数儒家子弟都抱有一个同样的理念:我们可以有意见,外人不行。

吴驹下笔,洋洋洒洒的写出一大段话。

首先对荀子在信中对自己的赞誉表示谦逊,同样对荀子表达了尊敬之意,随后对其想要收录自己的诗词表示同意,并郑重的进行了感谢,信末写到“若有机会,定要与前辈一叙”。

横竖不过是些客套话,但核心思想就是在礼节上无疏漏。

写完,装订好,交给信使,随之送往楚国兰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