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 第0705章 铁路开,大规模融资的开始!

再好的宴会都有结束,

随着会盟结束,草原各部臣服大明,朱由校允诺大明允许草原各部盟来大明做生意,会在各部盟遭遇天灾时提供帮助,以及互相贸易之间提供一些便利等等,得到了各部那颜由衷的赞美。

大明皇帝事务繁琐,在草原上一待十几天已经够多的了。

敲定了一系列合约计划后,朱由校就算再不想返京他也要回去了,皇帝是不能长时间离开京师的。

回到京师后,时间也来到了冬至,再有不到三十天时间,就该放年假了。

自太祖皇帝立下规矩,大明的官薪俸不高,休假的时间也短。

还好到了如今的天启朝,大明的官吏薪俸高了,待遇好了,休假时间也更标准了。

百官每月可休假五日,即做五休二;冬至节可即当日起休三日,元旦节可即当日起休三日,然后小年可休一日,然后新年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元宵节都是朝廷规定的休沐,乃至皇帝寿辰,皇后寿辰也会放假一天,当然,除了这些就没几个假了,无非是重阳,仲秋等。

而这也能看出来,大明的节假日集中在冬季,而冬季又是每岁朝廷收支盘点的时候,所以冬季的事就从来没少过。

朝廷有着完善的休沐制度,有人放假自然有人留守,因此皇帝归京还是有留守官员接驾的。

看着张好古下了马车,内阁成员,户部尚书卢象升是笑得很开心:“元辅回来,我等就轻松了。”

是啊,张好古任首辅这些年,休沐就很少和他沾边,大年他都在宫中过,反正他家就他和朱七七外加张安几个人,在哪过都一样。

因此张好古坐镇内阁,其余阁臣也好,各部尚书也好,该休沐休沐,该放假放假。

而张好古也没觉得辛苦,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他是宰辅,做的就是总览朝政的活。

跟着张好古这位工作狂人,新党这些年发展是迅速了,但新党也比旧党忙多了。

东林旧党是游山玩水,陶冶情操,饮酒作乐,押妓投壶,或者进山访庙,或者水中垂钓,端的一副世外高人,清闲名士的模样。

可也不想想,这朝廷官吏,一年到头尽是琢磨什么吟诗作对,游山玩水,什么名士风范,大儒气派等等,他们真的有能力处理好朝政吗?

新党能快速取代旧党的作用,就是新党真的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俗称:开卷!

张好古这当朝宰辅,新党二号目带头卷,新党的一众年轻小伙子们跟着卷,大家都是年轻人,一腔热血就是为了报销朝廷,名扬天下,因此有的是精力扑在工作上。

看着新党勤恳忙于政务,张好古满意,朱由校就更加满意了。

他这个皇帝之所以看起来不理朝政,终日不干正事还能有如今圣君的名号,乃至整个大明朝不出乱子,从上到下顺畅无比,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战都处理的极其漂亮,还不是新党在这里发光发热。

“这些时日诸位辛苦了,该休息的都去休息,莫要累着。”

张好古一边与身边诸公说着,一边踩着地面上那薄薄的一层雪进入皇宫。

冬至诸公休息,除留守人员外,都休沐,张好古也被放了两日假,这几日是刑部尚书乔允升值班,张好古难得的休息了两日,在家和朱七七温存一番,逗一逗自己的儿子,那白白嫩嫩的大胖小子懵懵懂懂的,瞪着大眼睛看着自己,没一会儿就咧嘴笑了起来,让张好古也是露出了笑意,这是自家的儿子啊,真好。

休息了两日,张好古再度前往内阁,在午门下了马车,张好古就看到了一辆辆熟悉的马车,黄立极、魏广微、卢象升、张瑞图等人都恰巧赶到了同一时间,这也正常。

毕竟内阁阁臣的住所都在一起,而从内阁到午门也就这么一段时间,碰面是再正常不过了。

“元辅。”

“元辅来的早啊。”

“元辅这两日休息可好?”

听着诸公的问号,张好古也是带着笑意一一回应:“黄相好啊。”

“魏相这不也是来个大早?”

“乔相也来了,这正好,我们人齐了,一并进去?”

众人笑着应和,大明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几个人,就这么并肩前后的走在红墙之间。

身上穿的是冬季的厚实官袍,肩上披着红色的大氅,几人说说笑笑着,进入了文渊阁。

朱由校那边是不用请早的,天启朝没这么多规矩,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多干些其他事,朱由校自己也忙得很,每日起来那么多活等着他呢。

掸去身上的雪,张好古走到炭盆前烤着炭火:“诸位,朝廷这次在草原上,和草原七十二部盟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合约,草原各部盟来朝廷做生意也好,商人去草原做生意也好,眼下朝廷和草原的贸易,已经彻底是起来了。”

“朝廷每逢秋冬就需要大批棉衣,毛衣,棉花也好,羊毛也好都是朝廷急需的。眼下有了草原各部盟的供给,朝廷的棉花羊毛是不缺了,但草原各部盟需要粮食过冬,朝廷以后每年冬季,都要多出几百万张口了。”

户部尚书卢象升说道:“几百万张口,若是之前,我不敢保证,但眼下朝廷的仓储,供应几百万张口还是没问题的。”

黄立极听了有些诧异:“朝廷的存储,如今这么多吗?”

卢象升解释道:“黄相,是这样的,眼下朝廷在各处的仓储本来就不少,别看连年向各地拨粮,但每岁的进账总是多的。如今天下百姓都用上了肥料,每亩增产极高,百姓这家家余粮多了,朝廷从百姓那里购买的量有高了。如今各处仓储经过清算盘点之后,由户部专人看守,加上红薯与土豆的丰收,朝廷的存粮不说多了,供应天下吃几年还是不成问题的。”

听着卢象升这么说,黄立极和魏广微是暗暗咂舌,这不在户部不知道,朝廷的存储究竟有多少谁心里也没数。

如今新党接管户部,掌管各处仓储,那粮仓东林党想插手都没得插手,在想偷点粮食卖给辽东草原啊,玩什么火龙烧仓之类的是没可能了。

新党掌管,新军看守,根本不给你接近粮仓的机会。

张好古又说道:“也不是全指望朝廷,他们本身也有存储,顶多是将一些旧粮处理给他们。朝廷每岁仓储增添的新粮数以万计,这旧粮陈仓总不是个办法,日后旧粮、番薯土豆都按规矩出售给草原和辽东,给朝廷多赚取一些收入。但这个也要做好防范,粮食卖给草原也好,卖给辽东也好,有一条,不能让辽东从草原得到粮食。”

说着,张好古笑道:“日后,朝廷每年都能从草原得到大批牛羊,这羊不提,多了大批牛,这朝廷就是多了一大批畜力可用来耕种啊,这些牛可要安置好。”

虽然草原上的牧牛不是传统耕牛,但有就比没有强啊,如今大明的乡村才有多少牛啊,这多一批牛就能节省大批人力,解放出不少劳动力来,牛多了,对大明就是好事。

说完草原的事,又聊了聊今年的税收存粮以及下发的薪俸之后,话题又转移到了驰道和直道的问题上。

从草原回来后,朱由校有心再增设几条驰道,决定在京畿联通山东、河南、山西及边关的四条驰道外,加修京畿和天津之间的驰道,毕竟天津可联通辽南还可出口,乃是京畿之地重要的一环,这京师和天津的驰道修好了,物资源源不断抵达天津,那就是又盘活一地经济,增添朝廷收入。

张好古也是在这内阁会议上提了出来:“之前朝廷不是决定铺设四条驰道么,陛下的意思是多增设一条驰道,把现有的四条改为五条,诸公有什么意见啊?”

四条改为五条?

那这支出不就从四百亿变成五百亿了?

莫看就多了一百亿,但朝廷每岁结余的款子才多少?

一百亿那就是朝廷每岁收入的几十分之一啊,这笔款子若是支出去,朝廷手里的余钱就更少了。

本来一次性开设四条驰道就让东林党觉得难以接受,虽然他们不掌管户部,虽然也不用他们出钱,但他们就是觉得难以接受,这有钱也不能乱花啊,朝廷的钱都是民脂民膏,存起来多好,干嘛乱花呢?

黄立极与魏广微对视一眼,黄立极点了点头。

魏广微于是问道:“元辅啊,我听说这驰道,眼下还不是特别成熟?”

张好古微微颌首:“眼下驰道的确有一些问题,但这和驰道本身无关,先修好驰道,车的问题总是能解决的。”

黄立极说道:“这一岁拿出几百亿来铺设驰道,到是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岁岁拿出这么多来,是不是朝廷压力也大?”

张好古看向黄立极:“那黄相,是什么意思呢?”

黄立极说道:“元辅啊,我等倒不是不支持驰道,毕竟陛下也已经通过驰道计划了,但朝廷最近用钱的确是多,朝廷手里总是要有几笔余款的吧?”

张好古点了点头,以前大明朝廷不富裕啊,也不知道为什么,朝廷从最初一年三四千万两银子的税收到了后面就剩下三四百万了。

一岁就三四百万两银子,天下官吏要薪俸,边军要粮饷,还有每岁那么多支出用度,朝廷手里何止是没余钱,那是每岁都没钱,甚至还欠着百官薪俸,边军粮饷。

这也是为何边军愈来愈弱,朝廷百官都贪的原因。

随着张好古主持新政,执掌朝政,从户部改革开始到如今,朝廷手里的钱越来越多,百官的薪俸涨了不提,还有一份养廉银,夏季有冰饷冬季有炭饷,总之朝廷包办一切。

这要是手里没钱,能这么干吗?

天下百官无论品级都是全饷,而且钱是越给越多,老了还给你养老钱,朝廷为什么这么豪气?

手里有钱啊!

每岁几千万两银子的税收,除去各种硬性开支外,朝廷每年结余都很多,但结余多,新开的项目也多,加上各种额外的支出例如战事,救灾等等,朝廷其实手里钱也剩不下多少了。

但朝廷真的没钱?

开什么玩笑,大明银行那金库里多少金银?

这些年从各地收上来的金银,加上查抄贪官污吏得来的金银珠宝,还有朝廷掌管的各处矿产让国库里满满的都是金银,那真的是一座座金山银山。

为此朝廷特意在大明银行总部驻扎了一营新军进行保护,就是防止有人铤而走险。

毕竟总行每年都要往各省分行送宝钞,而分行要往各府各县的支行送,而各行的金银储备每年也要送往总行,这些年已经有不少人把注意打到了运钞车上,若不是朝廷都是安排新军护送,估计明朝的银行大劫案,黄金大劫案就要层出不穷了。

手里有这么多金银,朝廷说话底气自然足得很,但金银不可轻动,朝廷如今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大明宝钞也不可能无限增发,这是按照市场情况来的,不能想增发就增发,以免破坏朝廷好不容易运转起来的经济情况。

因此,朝廷每岁税收和支出形成平衡,不会让朝廷背负外债,就成了朝廷诸公的一个共识,毕竟大明好不容易这么富裕,总不能再负债了。

但张好古不这么想,朝廷存着那么多钱没用,只要金银还在,朝廷的宝钞有信誉,这宝钞花出去也就花出去了,宝钞不流动起来,就是废纸,这钱花出去,经济运转起来,大明才能有一个良性的运转。

不过黄立极说的也是正理,朝廷手里总是要有几笔款子备用的,不能一出事就向大明银行要钱。

如今黄立极等人要求的,无非是保证朝廷有足够的款项,尽量不要占用额外的钱款。

“元辅啊,这前脚刚批了四百亿用来铺设驰道,眼下又是一百亿,一下子就用去五百亿,加上朝廷的直道计划,这朝廷一年收入的两成都要用在修道上,这,这是否太多了?”黄立极问的很诚恳,这也是眼下的事实。

与黄立极、魏广微这些人讲什么想要富先修路或者驰道、直道对大明朝的重要性都没什么意义,张好古也不打算和他们说这些。

不过黄立极担忧的也是事实,朝廷每岁就这么些钱,各种支出用度之后,剩下的也就这点,手里多一笔余钱,明年就多一份准备。

想到这,张好古说道:“黄相所言,也不无道理。”

“但这第一批驰道的资金,户部已经拨出去了。”

黄立极说道:“那这京师联通天津的驰道,是不是缓一缓?或者其他地方的驰道缓一缓?”

卢象升喝了口茶放下茶盏,“黄相,是朝廷连接山东、河南的驰道能缓一缓,还是联通太原、大同的驰道能缓一缓?”

“山东、河南是朝廷的粮赋重地,这两条驰道关系着朝廷对山东、河南的掌控,山西是朝廷煤铁大省,大同是边关要地,眼下这驰道铺设都开始了,钱款都拨下去了,各省都组织起人力物力平整地方,迁移户口开始给驰道做准备了,这眼下说停,各地可就要骂人了。”

魏广微抚须说道:“那天津的驰道总是可以缓一缓的嘛。”

张瑞图笑着开口了:“那魏相你去与陛下说?”

魏广微不说话了,开什么玩笑,他要是敢去朱由校面前说,还至于在这里劝么。

张好古看着这些人争论,笑着抿了口茶:“陛下要修驰道,这是好事,于国于民都是利好。又不是说陛下奢靡,要营造宫殿,要游玩天下,若是这些花费,该省则省;但眼下陛下是为了民生为了天下修建这驰道,而且朝廷又不是手里没钱,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不支持还能阻止不成?”

魏广微和黄立极听了忍不住叹气,这驰道看来是必修无疑了,朝廷这一次性拿出五百亿来,户部压力不大吗?

张好古话头一转:“不过黄相魏相的担忧,本阁也理解。接下来的款项嘛,本阁也是有个法子。”

“这钱,也不一定要全部要朝廷来出嘛,民间的钱也是可用的。”

“先前的时候,本阁于陛下商议驰道一事时,也是说过这驰道建成之后,对各地联系,商业贸易的重要性,这驰道不是什么机密,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为朝廷起到运转作用,对民间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促进效果。”

“本阁的意思是,这驰道也可以发行股票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没错,张好古的想法就是股市。

实际上张好古早就有利用民间资本发展经济的想法了,之前是缺少一些重量级的东西,眼下有了驰道,这铁路股市就可以开张了。

论赚钱,有什么比股市更能割韭菜?

如今百姓手里有几个余钱?

一年到头无论是务工还是务农,吃穿就用去了大半,逢年过节换几身新衣裳也好,给孩子买点糖果也好,就剩不下什么钱了。

民间的财富,还是在士绅商贾手里,那些见风使舵出售田产换取了大笔钱财的士绅,还有那些商贾手里的钱,才是热钱,把这些钱从这些士绅商贾手里掏出来用以发展地方经济,这不是双赢的事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