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 第0667章 安南国主,真·千刀万剐!

沐家死了

土司死了。

接下来轮到的就是安南的权贵了。

依旧是公审,细数他们的罪孽,云南的百姓也纷纷站出来言明他们在云南是如何纵兵为祸,肆意烧杀抢夺,劫掠民财,残害良家,听的百姓是群情激愤。

而乔允升也趁机审判,安南权贵尽数枭首,又是大片的人头落地。

而连续三日的审判,乔允升也落实了百姓口中乔青天的美誉。

毕竟是大明阁老,又是刑部尚书,铁面无私,一心为民,乔允升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大明朝的包拯。

而这三日公审,各国使臣也是彻底见识到了大明的强悍,这么多权贵,脑袋说掉就掉了,大明,真的太可怕了,不拿权贵当人啊!

最后一日,审判的只有一人,安南国主黎维祺。

他自认为是大越国的皇帝,但在大明这里,他就是蛮夷国主而已。

眼看着就要轮到自己掉脑袋了,黎维祺也顾不得什么大越国皇帝的威严了,他是痛哭流涕跪地求饶,表示自己日后愿意做大明皇帝的忠犬,绝不敢再犯大明边境了,只要大明愿意饶他一命,他愿意拿出全部财富来朝贡大明。

这话说的朱由校都想笑!

开玩笑,饶你一命,你愿意拿出所有财富?

你还有什么财富?

把你灭了,你的钱财,你的臣民照样是大明的。

因此,黎维祺的审判正式开始,随着一道道罪证宣布,最终判处黎维祺凌迟。

真真正正的凌迟,按照最高的三千六百刀来算,千刀万剐说的就是这个了。

这凌迟可是一门手艺,要保证人犯在行刑过程中不会死,还要保证最后一道落下后人犯立刻毙命,整个大明有这种手艺的都没几个。

黎维祺一听自己要被千刀万剐,当场眼睛一翻就吓晕了过去,这可是让乔允升都忍不住心里咯噔了一下,万一黎维祺被吓死了,那谁去挨这三千六百刀?

还好经过大夫查验,黎维祺只是吓晕过去了,乔允升立刻让人把黎维祺带下去好好调养一下,明天就要凌迟了,今天可不能死了。

而翌日凌迟时,朱由校还非常贴心的邀请各国使臣赴宴,大家一起看黎维祺这个安南国主怎么被千刀万剐。

看着两旁坐在座位上战战兢兢,坐立不安的使臣,朱由校身旁的王体乾连忙介绍到:“还请各位使者放心,这三千六百刀啊,不是一天割完的,要分三天,每天一千二百刀。”

一听要割三天,这些使臣更是吓得不行,这连续三天看着从活人身上片肉凌迟,这还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吗?

这些使臣害怕,但大明的百姓却不怕,凌迟啊,多少年难看到这样的光景。

于是在大明君臣,各国使臣,各地赶来的百姓围观下,黎维祺,这个安南最后一位国主,安南黎朝的末代皇帝,被连续三天,硬生生割了三千六百刀最终咽气。

不得不说,这大师傅手艺就是不一样,还真是最后一刀落下才咽气。

而这一幕也是看的各国使臣脸色惨白,心有余季,晚上做梦都是自己被凌晨和黎维祺来找自己索命的场景。

至于朱由校,睡得无比安稳。

开玩笑,大明如今国运正隆,他堂堂真龙天子,统御天下的皇帝,还会怕这个?

全部处决完毕,张好古又让大明报专门撰写一篇文章,目的就是宣扬大明国威,让百姓知道如今大明的强盛,以及对百姓的重视。

张瑞图甚至灵感爆棚,又连夜写了几篇戏文,除了描写王师远征安南,以及神兵天降焚烧升龙的戏文还,张瑞图尤其着重描写了对沐家的审判。

其中张瑞图声情并茂的书写了大明天子的仁慈,心念沐家劳苦功高,又对云南百姓的惨状感到愤怒,而乔允升被其描写成了大明的包拯,铁面无情,硬要处死沐家全家,最后心念百姓的大明天子无奈同意,但还是给沐家留下一点血脉也算全了君臣之情,沐家两百余年的功劳云云。

这篇戏文写出来,朱由校尤其的满意,朱由校满意了,张瑞图也立刻拿着戏文就去换钱了。

眼下张瑞图的戏文润笔费越来越高了,大明次辅,礼部尚书亲自编写的《天启微服私访记》系列,那可是大明如今最火爆的书。

而根据这一系列故事改编的戏文,那也是场场爆满的大戏。

如今张瑞图的新戏出来,多少人抢着要都不一定能抢得到呢。

而随着大明报在大明各地传开,加上这新的戏文传播,大明各地的百姓也是了解到了事情经过,一时间百姓欢呼不已,纷纷为大明的强盛而骄傲。

而戏文里天启皇帝的仁慈和最终的无奈也让百姓纷纷动容,真是大明的好皇帝啊,不愧是圣天子,对百姓好,还念旧情。

这杀人能怪皇帝吗?

不能!

都怪沐家!

如果不是沐家作死祸害百姓引来外敌,皇上怎么可能迫不得已杀了他们?

这些坏人,都害的皇上伤心了!

别说百姓了,就是朱由校见到编排的戏剧,自己都有些懵,戳了戳身旁的张好古:“师父,朕真是如此心软的一个人吗?”

张好古则是说道:“这戏文编写的甚好,百姓很喜欢啊。”

朱由校点了点头:“看来,朕还是真是个心软的人,唉,就是心肠太软了,舍不得杀人啊。”

朱由校和张好古的话让周围的官员听到了,一个个面色各异,不敢言语。

心肠太软?

舍不得杀人?

听听,听听,人言否?!

你要是心肠软,舍不得杀人,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头落地了!

但百官不信有什么用?

百姓信就行了啊。

这戏本来就是给老百姓看的,百姓看了叫好,感觉皇上就是自己心里那个仁慈的皇上模样就够了。

戏文结束,朱由校心满意足了,百官散去,西苑恢复了平日的安静。

朱由校伸了个懒腰:“今日这戏文,看的不错。”

魏公公连忙凑上前:“皇爷开心就好,皇爷可是累了,奴婢让下人准备热水给皇爷解解乏?”

朱由校说道:“叫上师父一道吧,汤池准备好,魏伴伴你也来。”

魏公公眉开眼笑:“诶。”

很快张好古赶了回来,朱由校笑着说道:“这夏季啊,有时候风雨一过就是湿冷,让人不舒服。”

“朕寻思泡个汤沐。”

张好古笑了:“那正好,臣这里有个东西,正好给皇上看看。”

泡着汤沐温泉,朱由校舒服的依靠着石壁:“如今,天下总算又是太平了。”

感受着温泉池水缓缓荡漾,张好古也是感慨:“是啊,风平浪静不容易啊。”

闭着眼睛泡着澡,朱由校缓缓说道:“师父之前呈上来的折子,朕看了。”

“效彷成祖,将安南化为大明的郡县,是个好法子。”

“这南北交祉一设立,这安南想再融到一块,就不容易了。”

“当年宣宗因为永乐年间五征漠北,国力大不如前,不得不收缩力量,舍弃交祉。如今这交祉总算是回到朝廷手中了。”

无防盗

张好古也是闭眼享受着温泉:“交祉一地,关乎朝廷对西洋的掌控。掌握交祉,朝廷就能扼控西洋诸国,南掌,东域,大城等藩国不提,那海上诸国,亦在我大明掌控之中。”

“臣翻阅桉牍,也是查到了昔日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一些痕迹,舰队下西洋,游历诸国,少不了交祉之地作为补给。”

“日后朝廷有了可远航的水师,以交祉作为踏板,水师自福建启程,可巡视南洋,把控这片土地,这南洋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稻种可一年三熟,是难得的宝地啊。”

朱由校睁开眼睛:“一年三熟,朕听闻过南洋的稻种优良,宋代便曾引进占城的稻种,但这南洋的稻种到了中原,却不能一年三熟,看来还是气候的缘故。”

张好古说道:“南洋与大明还有所不同,南洋气候湿润温暖,因地制宜,稻种故可一年三熟。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莫过如此。”

“想要培育事宜本土的稻种,非经年累月不可得。”

“且口感未必有原先稻种好。”

魏公公问道:“这么说来,张师傅认为这稻种不用大费工夫了?”

张好古笑道:“如今不少人都觉得,朝廷有了肥料,原先的稻种又不是不可,能用便行,何必大费周章培育新的稻种。”

“但这天下的人口,可是在不断增多啊。”

“如今大明有户三千万余,这么多张嘴,总是要吃饱肚子的啊。”

“眼下这稻种是够了,可遇到灾年呢?朝廷总要有所准备才是。”

朱由校点了点头:“是啊,大明的百姓越来越多,朝廷需要更多的粮食啊。”

张好古笑道:“等日后辽东平定了,辽东可作为一处粮仓,还有交祉,交祉也可成为朝廷的产粮地。”

“这粮食眼下总是够百姓吃的,但稻种的培育也不能落下,粮食的事,是天大的事,百姓家里有粮,这天下就乱不起来,就算有心人想要生乱,百姓也容不得他们造反。”

朱由校说道:“朕这些时日看师父你送来的那副舆图,这天下何其大,东南西北,到处都是土地。朕要晓谕后世儿孙,决不可放弃格物,放弃行伍,大明的皇帝必须时刻着眼世界,准备用大明的剑去给大明的犁开辟更多土地。”

“天下这么大,朕穷其一生恐怕都无法征服一二,但想到还有这么多疆土等着朕的儿孙后代去拿,朕就开心的不行。”

张好古笑道:“皇上,还记得方才臣说有东西要请皇上看看么?”

朱由校来了精神:“师父又得到了什么新奇玩意?”

张好古对魏公公说了几句,魏公公立刻派人取来,朱由校看着眼前几个蒙着布的东西,打量了一番说道:“这是,船?”

张好古笑着揭开蒙布:“正是,皇上,这是红夷人的战船啊。”

朱由校拿起一个模型细细打量,然后放在水中看着模型在水面上浮动,随后波动水面模拟风浪,看着战船模型随着水波忽上忽下,神情也是严肃起来:“红夷人的船,不一般啊。”

张好古说道:“皇上,自成祖后,大明再也没有组织舰队下西洋,迁界禁海后,舰队荒废,又经历图纸被焚,大明想要新建一支船队威服四夷,就需要另辟蹊径了。”

说着,张好古拿起那个最大的模型放在温泉水面上:“皇上您看。”

“这是西洋人的大型战船,有三层炮位,可容纳四五十门红夷大炮,每门都是千斤以上的重炮,其船事宜远航,能抗海上的大风大浪,这一侧开火,便是二十余门火炮轰鸣,偏偏他们的战船能扛住这样的冲劲。”

“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福船不如他们。”

朱由校沉吟起来:“所以,师父才要彷造他们的战船。”

张好古说道:“彷造他们的战船,不仅仅是给大明提供一批可用的远航舰船,也是给大明的铁甲舰制造增添经验,全面钢铁铸就的大舰造不了,那外附铁甲内用蒸汽机的船,大明还造不了吗?”

“眼下大明在某些方面,举世无双,可在另一些方面,差的就有些多了。”

朱由校知道张好古说的是哪方面,他也有着开拓四海的野心,大明需要开拓四海,就需要一支强悍的舰队,一支像成祖年间,能威服四方蛮夷的大舰队。

“福建的造船工匠们,能否彷造西洋人的战船?”朱由校问道。

历来,中原造船技术最好的就不是京畿和江南,而是福建。

福建的造船技术是中原最好的,例如大明的宝船,福船,皆是由福建的精工巧匠制作而成。

虽说如今朝廷在江南,在辽南设置了造船厂,但造船工艺,还是要看福建。

听到朱由校的问题,张好古说道:“福建的造船工匠们,如今工艺传承还没有太多缺失,彷造红夷人的战船,问题不大。”

朱由校点了点头:“那就先彷造红夷人的船吧,调福建的造船工匠入江南,在江南的造船厂彷造红夷人的战船。”

说完战船的问题,朱由校又说道:“还有,关于交祉的事,如今交祉一分为二,这总督一职,内阁有何打算?”

张好古笑道:“臣以为,交祉可彷草原,以武将为总督先震慑。”

“这交祉之地,臣打算让南京神机营指挥黄得功来担任这个北交祉总督,同时打算找个交祉人来担任南交祉总督。”

朱由校立刻就明白了张好古的意思,让黄得功担任实际总督,同时再让一个交祉人来担任名义上的总督,黄得功在交祉,就能震慑交祉那些蠢蠢欲动的心思,而提拔一个交祉人来当总督,也能让交祉人看到上升的渠道不至于起乱子。

归根到底,还是连打带消,拉拢一派打击一派的手段。

但不管这种手段多么老套,他好用就成啊。

“黄得功,带领神兵营焚升龙,生擒安南王室权贵,的确是个好人选,他在交祉,交祉那些人不敢乱来。”

朱由校说着,吩咐道:“升黄得功为太子少傅,升授龙虎将军,勋上护军,任北交祉总督。”

定下黄得功的升迁后,朱由校也没闲着,他看起其他人的功绩,韩耀威,赵玉琪,秦良玉,郎平宇等挨个加官进爵,该升的就升,总之高官厚禄,朝廷决不亏待有功之臣。

定完了对众人的嘉奖之后,朱由校泡澡也泡得尽兴了,从温泉池里出来说道:“这各国朝贡的使团,近日就要抵京了,内阁要准备好接待。”

张好古笑道:“皇上放心,礼部已经准备好了,全套礼节不会出错。”

“如何彰显我大明国威,内阁有什么想法没有?”朱由校又问道。

这各国使臣来朝,上国肯定是要彰显一下大国气象,天朝威仪的,这么好的装逼时刻,朱由校可不能错过,毕竟这总在臣子面前夸耀自己的武功,哪有在这些外臣面前夸耀来的舒服?

张好古思索片刻说道:“皇上,不妨举行一次大阅,如何?”

“大阅?”

朱由校眼前一亮:“大阅倒是个好主意。”

“这各国来朝,朝廷举行一次大阅演武,是能威慑诸国。”

张好古继续说道:“那不妨抽调三大营,另从草原调一部兵马来,直接在京师外举行一次军演,演练大军作战,攻城拔寨。”

朱由校点了点头:“嗯,就这么办。”

“内阁下达旨意,选拔兵马,进行操演,朕要让那些使团看看,大明的天威。”

定下计策,张好古回到内阁后立刻下达命令,转兵部下达草原,南北三大营,抽调新军马步万余人举行操演。

这可是一次大活动,可以说是天启朝第一次举行这么大规模的实兵操演,动用的都是野战新军,真刀真枪。

而随着调动的兵马越多,准备的火器越多,这场操演的性质也从一开始的夸耀武功变成震慑四夷,主要是震慑辽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