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虎贲巾帼传 > 第二卷 鼎力戈壁滩 五十八 夺粮锋交向阳沟 上房论战出妙策

春风拂面,桃李芳菲,山壑葱笼,红瘦绿肥。

延州城南三十里的向阳沟,一条沙石土路蜿蜒在山谷间,由南向北延伸开去。道路上,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款款而行,中间夹着数十辆木毂粮车“吱呀”向前,黄色军旗上大大的“唐”字煞是醒目,晴空之下,队伍扬起的尘土远远便可看见。

向阳沟北面坡顶的榆树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正午阳光下,斑斑驳驳的光影投洒于林荫中,仔细看时,数百双警惕的眼睛在暗处目光闪动,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坡下的唐军粮队--梁师都的骁卫将军刘旻精选了五百锐卒,卷甲韬戈,屏息而待,在此处已埋伏了两个时辰,就等着唐军的粮队自投罗网了。

梁军的致果校尉辛炳生在林中驻马而待,左手执绺,右手握剑,目光炯炯地注视着眼前的唐军,脑海中盘算着攻击的队形,一分一秒地等待着出击的时刻。

在他身后,两百骑兵和三百步卒衔枚而立,整装待战。

回想临行之时主将刘旻的话语,辛炳生觉得言犹在耳,清晰可闻--“昼伏夜出,邀击唐军;烧毁刍粮,迅即撤离!”虽然连夜行军数十里,一个晚上没有合眼,但看到主将料敌无误,唐军已出现谷中,辛炳生倦意全无,心中腾起一阵莫名的激动。自己从军数年,虽然在担任马军总管的叔父手下小有战功,但今日独挡一面,率军伏击,这可是征战以来的头一次,既不能辜负主将的信赖,又要给叔父颜面争光,年青的辛炳生咧开一排细白的牙齿,咬了咬厚厚的嘴唇,不由得握紧了手中的佩剑。

“将军,是否将我军携带的稽胡战旗打开?”辛炳生正在沉吟时,身旁的一个小校凑过来,低声问道。

辛炳生倚鞍而望,看着正在坡脚缓行的唐军,皆持短刀长矛,并无强弓硬弩,更无铁甲战马,遂将手一摆,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不必了!刀剑出鞘,准备出击!”

只听到林中“唰唰唰”的声响汇成一片,旗手打开白旄,骑兵跃身上马,步兵刀枪在握,个个虎视眈眈,杀气十足。

辛炳生抬起手来,正了正头戴的红缨铁盔,拉紧系带,然后握住剑鞘,“哗”地一下锋刃见光,大声喝道“跟我冲!”一夹马肚,带领身后的两百骑兵一跃而出,引着大步跟进的步卒呼啸前涌,向山脚的唐军直扑而去。

马蹄阵阵,杀声震天,沙石飞滚,尘土蔽日。

梁军呈锥形阵势,奔着当面一字排开的唐军车队,猛冲而下,意图正中开花,拦腰截断,分而歼之。

辛炳生一马当先,鼓突双眼,大呼向前,八百步外,唐军一时震惊,车停马歇,士卒纷纷驻足瞭望;六百步外,唐军号角响起,士卒转身旋踵,从车底抽出五尺砍马刀,迅即列队;四百步外,唐军一分为二,前排士卒长刃相连,形成“刀墙”,后排士卒环刀在握,侧提身后;两百步外,长蛇阵般的粮车中“哗哗”乱响,半数粮车竟然谷物掀翻,散落于地,车上隐蔽的数人应身而起,半跪于车板,搭箭上弦,引弓待射;一百步外,唐军箭矢飞来,“嗖嗖”直响,如雨点扑面,防不胜防。

原来唐军早有准备!

眼见偷袭不成,只能改为强攻,辛炳生“唰”地一下,大力抽出鞍鞯悬挂的马槊,当空挥舞,寒光四射,领着骑兵大队扑向车队。

两军锋接,火星飞溅,刀枪落处,“当当”四响。

唐军前排的砍马刀上下翻飞,一堵“刀墙”密不透风,利刃所及,梁军骑兵人仰马翻,偶有骑手飞身跃下,接地而战,后排的唐军则手持环刀,猛扑而来,刀枪相交,血肉横飞,梁军始终无法接近粮车。

骑兵冲锋受阻,辛炳生内心焦急,拼杀间隙,回头顾望跟进的步卒时,只见唐军箭簇疾风骤雨般溅落己方阵中,缺少盾牌庇护的步卒冒死向前,接二连三地中箭仆地,从山岗上滚落下来,身后扬起百十道滚滚尘烟。

毁烧粮车已然不成,死拼硬打又非本意,辛炳生正在进退两难时,只见五十步外,唐军的一名将领身披绛袍,跨马横槊,正在指挥士卒节节反击。

“擒贼擒王,首断身乱!”辛炳生忽地腾起一个念头来,于是一夹马肚,甩开大队,直奔唐将,一杆数十斤重的马槊在手中左挑右刺,血雾飞溅,硬生生地在唐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眨眼之间,辛炳生已冲到对方面前,唐将见来者不善,立即挥槊迎击,两将交手,眼花缭乱,这边一个“银蛇夺喉”,直取要害;那边一个“渔夫摇橹”,化险为夷;这边使出“怪蟒翻身”,欲占先机,那边使出“顺水推舟”,借力打力……两人过手数十招,竟然难分仲伯,不见高下。

顷刻之间,两军步卒碰撞,短兵相接,喊杀声此起彼伏,谷中一时尘土飞扬。

辛炳生见不能力克对手,如此僵持,于已不利,于是拉绺侧身,横槊平击,使出一招“神龙现尾”,一夹马肚,便朝着自己的阵中奔去。回头斜睨时,只见那唐将在虎头兜鍪之下,唇红牙白,目如明星,面似满月,竟然也是一位不满二十的年青将军!

辛炳生心中暗自称奇,然而沙场激扬,箭矢无眼,容不得半点分神,辛炳生奔回本阵,急令号兵鸣金,卷甲裹旗,朝着向阳沟的坡顶急速退去。

唐军也不追赶,收拾军械,护住粮车,重整行装,准备继续赶路。

几名小校跑到唐将跟前,喜笑颜开,拱手贺道:“宋将军有备无患,旗开得胜,可喜可贺!”

领兵小将宋印宝拉缰驻马,回以一揖,笑道:“此乃霍公料敌如神!宋某初为领军,不谙战事,一路行来,仰仗诸位了!此去延州尚有三十里地,我等须加快步伐,方能在日落前赶回城中。”

“遵命!”

……

今日的向阳沟一战,数天前已被柴绍预料到了。

原来,那日午后,柴绍从延州府衙回到上房,坐在桌前,啜茶低语,同妻子论及晋阳战事时,忧心忡忡,气氛凝重,夫妻俩各有所思,好一会儿都没有言语。

片刻之后,李三娘才抬起头来,稍理鬓发,问道:“夫君,你刚才说梁师都此番派兵南下,大概是为了策应进攻晋阳的刘武周,那你打算如何应对呢?”

“嗯,是这样的,”柴绍放下手中的茶碗,摸着自己宽大的额头,缓缓说道,“上午的军事会议,我已确定了延州‘只守不攻’的策略,正如郝齐平所说的那样——‘守,以待时变,尚可回还;攻,进退无据,反受其咎。’”

“可是,”李三娘浓眉紧蹙,不无担忧地问道,“坚守城池需要粮草,延州城中不要说军粮匮乏,就是百姓的口粮也没有富余啊!因晋阳战事吃紧,关中已经旬日没有供给延州了,我们又当如何坚守城池呢?”

柴绍点点头,回答道:“夫人之言正是我之所虑!时值春夏之交,青黄不接,而数万人马不可一日无粮,我估摸着…”柴绍摩挲着光生的下颌,咂了一下嘴唇,说道,“城中所蓄粮草,虽不足以出城作战,但施行严格配给,尚能坚持数日,另外,我已派人百里加急,传书长安,恳请朝廷火速分拨粮草,以解延州的燃眉之急!虽然晋阳战事吃紧,但关中去年丰收,我想,若要朝廷一时之间调拨数万石军粮,恐有困难,但只求三千斛,应无大碍,只是当下朝廷百官的目光齐聚于晋阳,我们求粮得反复催促罢了!”

柴绍站起身来,反剪双手,踱了几步,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三千斛军粮运入延州,咱们又可以坚持十天半月了。”

“那得确保粮道无虞啊!”李三娘抬起双手,倚在桌上,托着下颌,眨了眨眼,说道,“梁军近在咫尺,粮道不能出现差池,否则,延州的军民只能摘取嫩叶,煮汤果腹了!”

柴绍听闻,沉沉地点头,思量片刻,扭头看着妻子,说道:“我打算来个‘示弱于外,出其不意’,谁胆敢截粮断道,我便打他个措手不及!”

“何谓‘示弱于外,出其不意’呢?”李三娘问道。

柴绍嘴角轻扬,微微一笑,走到妻子身边,如此这般地附耳轻语。李三娘听罢,抿嘴而笑,说道,“路途颠簸,但愿车中所伏射手不要昏昏睡去。”

“所以,我准备从弓弩营中精选身强力壮者,随队潜行。”

“那么,此次押运粮草,你打算让何人领兵呢?”李三娘抬头问道。

柴绍踱到桌旁,坐回位中,回答道:“宋印宝。”

“宋印宝?齐王府管家宋之伦的那个儿子?”

“对,”柴绍点点头,说道,“此人先前送信营中,力表诚意,愿意效命军前,我正好可以送给齐王一个顺水人情,更重要的是…”柴绍盯着桌上的茶碗,顿了顿,说道,“宋印宝虽然年青,但在太和山大战中作战勇猛,有些头脑,也曾质疑张世隆的擅动之举,战后我授予其‘翊麾校尉’之衔,令其押送张世隆回京,这趟差使完成得也很不错。”

李三娘颔首点头,说道:“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无论官宦子弟也罢,绿林草莽也好,只要能建功沙场,便是我大唐的可用之才!”

“是啊,”柴绍抚掌笑道,“谁曾料想,昔日的终南山草莽,经夫人教习,今日竟成我延州的扼关雄狮!”

李三娘瞪了丈夫一眼,嗔怪道:“他们本来就是雄狮,何由我来教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