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虎贲巾帼传 > 一 雪夜赏梅论成功 围炉啜茶言隐忧

虎贲巾帼传 一 雪夜赏梅论成功 围炉啜茶言隐忧

作者:琴藏古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9:1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初雪满城,轻羽如絮,明月似盘,交光天地。

立冬之后,第一场雪,长安城已是银装素裹,阁楼宫阙一片皑皑,月夜下,深巷尤静,广庭安闲。

城东,一处乌头大宅上,灯笼高挂,“柴”字匾牌清晰可见;赭红大门前,六名卫士左右分立,被甲执槊,神情肃穆。

乌头大门往里,三进三出,回廊绕成庭院,中间过道,近乎笔直,以其为轴,井然有序;院中,腊梅错落,植株不高,瑟瑟夜风中,花蕊傲然绽放。

廊下,一男一女并肩缓行,赏雪低谈,不时驻足抬头,瞩目腊梅。

男子一袭狐皮长袄,腰束金带,头戴暖帽,夹棉皂靴“沓沓”有声;女子一身粉梅雪狐棉衣,芙蓉祥云百花褶裙,头上乌髻斜插玉簪,缀下银丝串珠流苏,轻摇慢晃。

这便是大宅的两位主人。

“夫君,”李三娘侧头说道,“咱们从朔方回来,忙碌了一个多月,今日总算能歇口气了。”

“是啊,”柴绍停下脚步,摸着宽大的额头,笑道,“攻下朔方,赶跑了梁师都,解除了大唐的西北忧患,陛下龙心大悦,朝廷论功行赏,百官筵席不断,哎,一晚接一晚,真是比打仗还累啊!”

话虽如此,但柴绍感慨之时,却是目光熠熠,嘴角高扬,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李三娘点点头,说道:“不仅如此,西北之行,也了却了段德操老将军的遗愿。”

提到自己的恩师,柴绍收起了笑容,反剪双手,仰望夜空,说道:“是啊,他老人家九泉有知,必当含笑……其实,恩师最大的愿望是看到九州一统,山河稳固!他老人家在世时,总是对前朝开皇年间的繁盛赞不绝口,希望治世再现,然而……”

说到这里,柴绍沉默不语,神情变得凝重,双眉紧锁。

“咱们不是正在为此戮力吗?”

妻子的话语,令柴绍有所释怀。

“前番,二郎打垮了薛仁杲;这次,咱们又赶跑了梁师都,哪一个与大唐作对的人,会有好下场呢?你说对不对,夫君?”

柴绍转头,轻搂妻子,说道:“三娘,你说的没错,我可能多虑了,想想大唐周边,还有窦建德、王世充、萧铣……这些枭雄大阀,个个虎视眈眈,分庭抗礼,我不禁忧心忡忡啊!不知道何时才能浑一天下,歌舞升平?”

李三娘听闻,也叹息一声,满脸惆怅。

夫妻二人沿廊缓行,一时无语,清脆的脚步声回响在幽静的院落里。

夜风拂来,腊梅摇头,轻黄缀雪,冻莓含霜,一缕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李三娘停下脚步,问道:“夫君,你说咱们朔方建功,平定西北,靠的是什么?”

“呃,我想,一是靠陛下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 ,确定了’先北后东’的策略,彻底荡平梁师都势力,”柴绍抬手抱拳,朝着大兴宫方向拱了拱。

“其二呢,靠满朝文武鼎力支持,调运粮草,补给兵源,让咱们无后顾之忧,”柴绍不假思索地说道,“最后嘛,自然是北征将士栉风沐雨,上下齐心,以血肉之躯换得西北安宁!”

柴绍侃侃而谈,掷地有声。

“还有呢?”

“还有……还有什么?”

柴绍满脸疑惑,扭头看向妻子,眨了眨眼。

李三娘莞尔一笑,抬头望月,顿了顿,问道:“你忘了么,光复延州后,钟老翁率众恳求,挽留咱们?太和山之战,骆老者主动献策,让咱们兵出马踏坪,奇袭敌人?还有,人去巷空的边城,何以数日之内便烟火稠密 ,令我军衣食无忧?”

“这个么……”柴绍摸了摸颌下短髭,思索起来 。

“夫君啊,你前面说的那几条都不错,可你想过没有,若没有延州百姓的鼎力相助,咱们北征,岂有安稳的大本营?若没有马踏坪的奇策,咱们何以越过太和山天险?若没有边城的烟火,咱们又如何能够养精蓄锐 ,决战戈壁?”

柴绍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缓缓说道:“三娘,我明白你的意思,人心所向,方能军旗所指,才可有所建树。”

“对!”李三娘灿然一笑,明眸皓齿。

“是啊,”柴绍也抬起头来,仰望明月,感慨万千,“近年来,大唐越战越强,国力蒸蒸日上,究其根本,乃是人心思安,人心思定啊!自前朝大业以来,炀帝酷虐,令天下苦其久矣;其后四方割据,连年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水深火热,无不期盼明主临世,浑一天下,家家户户能安居乐业,不再忍受妻离子散的苦难日子。”

“夫君,你说得好哇,正因为如此,”李三娘接过话来,“我觉得,窦建德、王世充、萧铣等等人,虽然拥兵自重,盘踞一方,但战胜他们,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大唐爱惜民力,顾全百姓,就如咱们北征路上所做的那样,天下太平便能实现。”

柴绍咂咂嘴,感慨道:“话虽如此,然而漫漫征战路,一关又一关,这些人背后的靠山是北方的突厥,或许,大唐真正要四海安宁,繁盛太平,大漠南北才是最后的关键!”

李三娘吸了一口气,仰头望月,叹道:“是啊,但愿能看到那一天。”

……

亥时已过,夜风渐起,薄云似纱,轻挂天际。

雪色辉映月光,天地一片皎洁,风起阵阵,吹得屋檐枝头的积雪如羽翼飘飞,盘旋而下。

“起风了,屋里暖和,咱们回去吧,”柴绍紧了紧狐皮长祅的系带,对妻子说道。

李三娘站在廊下,目不转睛地盯着院中的腊梅,没有回答。

“三娘?”

“唔?”

“起风了,回屋吧。”

“噢。”

“你在想什么呢?突厥人吗?”

“呃,不是,我觉得回长安后,家里家外的氛围似乎和咱们离开时不一样了。”

“有什么不一样?”柴绍哑然失笑起来,问道。

“到屋里说吧。”

二人并肩缓行,走完回廊,穿过庭院,步入炭火正旺的书楼,掩上雕花木门,在炭盆边坐了下来。

李三娘把茶壶提到一旁,拨弄着手里的火钳,皱了皱眉头,轻叹一声。

“三娘,你说回长安后,屋里屋外氛围不一样了,何以见得?”

“夫君,大哥和二郎似乎貌合心不合啊,这连月的筵席,你没感觉到吗?官员们明显地有倾向,称赞太子时,秦王府的不吭气;称赞秦王时,东宫的又不吱声!还有,几日前,我邀请他俩儿一起来咱们府中做客,结果俩人都婉言拒绝了,哎……”

柴绍接过妻子手中的火钳,把散在盆沿儿的木炭往中间拢了拢,顿时,火焰嗤嗤,红光明亮。

“你可能多虑了,”柴绍笑了笑,“各自的属官嘛,当然为各自的主子说话;前几日,咱们宴请,也许碰巧他俩儿都有事儿喱。”

“不对,”李三娘摇了摇头,“咱们离开长安前,可不是这样的!再说了,大哥是太子,是储君,包括秦王府的官属,应当得到大唐所有官吏的尊重,就像对父皇那样,对不对?”

柴绍一点头,沉默了。

“还有,”李三娘继续说道,“后来,我让管家钱大柱去打听了,咱们宴请那天,大哥和二郎都在各自府中,既未外出也未会客,这说明了什么?”

说完,李三娘侧头,双眼圆睁,盯着丈夫,等待回答。

柴绍伸手取来一只杯子,提起茶壶来,缓缓注满,啜了一口。

“若照实了说,”柴绍有些犹豫,“我是怕你担心啊!”

“你不说实话,让我蒙在鼓里,那我才担心喱!”李三娘嘴角一翘,有些生气。

“呃,其实,”柴绍摸着唇上短髭,说道,“太子与秦王的不睦,早有端倪 ,朝中百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不捅破这扇窗户纸而已。”

“你继续说,他俩儿何时有嫌隙的!”李三娘怒气未消。

“这个,说来话长了,”柴绍抿抿嘴,颇感为难,“众所周知,陛下在晋阳开创大业,原本也是秦王鼎力支持的,太子……太子并未参与其中。”

“就凭这个?”

“三娘,你别着急嘛,”柴绍安慰道,“建国之后,连续数次大战,都是秦王披坚执锐,荡平敌寇,李轨、薛仁杲之徒无不是秦王的手下败将,你知道的,就连这次击败梁师都,也是秦王举荐我出任行军元帅的;而太子深居宫中,辅助陛下,鲜有外出,因此,人情人望都不及秦王,这一来二去,时间长了,兄弟二人想法不一,自然生出嫌隙来。”

“你说的不对吧?”李三娘眉头一横,反诘道,“是东宫和秦王府的那帮文武官吏有嫌隙吧?一帮人怕太子地位不稳,另一帮人又有觊觎大位之心 !”

“嘿嘿”地笑了两声之后,柴绍尴尬地应道:“也有这个原因。”

“我看,这是主要原因!”李三娘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道,“明天我就进宫去,奏请父皇,把东宫和秦王府的那帮官属全都换掉,免得他们成天嚼舌头 ,坏了兄弟感情!”

柴绍也站了起来,搓着双手,一本正经地说道:“三娘,呃,你不必动气,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然后你再进宫面圣也不迟。”

“说!”

“如若……如若不是官属争取夺利,而是太子和秦王两人真有隔阂,那怎么办?”

“他们兄弟有隔阂?”

“是。”

“那怎么可能?他们是亲兄弟啊!”

“有可能的,”柴绍苦笑起来,“现在的两兄弟早已不是当年唐公府里的玩伴儿了,而是身居重位,操持生杀之柄的权臣;何况,兄弟相争,乃至喋血殿堂的事,历朝历代并不罕见,远的就不说了,前朝太子杨勇与杨广之争,你是亲眼所见呐!”

“那……”李三娘神情沮丧,徒然坐回位中,喃喃自语道,“岂不是更应该进宫,请父皇劝和他们,去除彼此隔阂?”

“哎,事已至此,只怕是陛下也难啊,”柴绍摇摇头,叹口气,也坐了下来。

“不行,这事儿容我想想,”李三娘嘴唇嘟起,倔强地说道,“找个时机,我还是要进宫的,强敌未除而兄弟内斗,没有这个道理!”

柴绍没吭气,只点了点头,又拿起火钳,拔弄炭火,“嗤”地一声,两颗火星蹿出焰苗,瞬间消失,化作两股淡淡的清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