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嫡长孙,打造万世强秦! > 第一卷 第219章 诸侯会盟反大秦

种田,是华夏民族植入到骨髓里的优良基因。

就算到了科技时代,华夏老百姓也喜欢在阳台、后院里种上瓜果蔬菜。

当埃及文明让大量奴隶建造金字塔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很务实,带领群众埋头种田。

当巴比伦耗资巨额国帑,建造空中花园的时候,我们祖先依旧在种田。

如果国家不让人种地,要百姓都去修长城,那么可能就有人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是贵族逼得人民没地可种,地主大肆侵占土地,那么可能又有人会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

都热衷于靠自己的双手,从土地讨口吃食。

诸如贵为公主的晨曦,当她从嬴长生手中获得一些瓜果蔬菜之后,就爱上了园艺生活。

在她成婚前的一段时间,很少来东宫串门,这让嬴长生的耳根,清净了一段时间。

就算是贵为天子的扶苏,登基以来也常常下乡微服私访,在关中到处调研百姓的农耕情况。

就在不久前,扶苏好像是吸取了“陈胜农民起义”的教训,让他颁布了祖训,要求以后的皇帝每过三年,必须率领百官举行一次籍田仪式。

除此之外,扶苏还废除了土地买卖。

原先商君之法是承认土地可以私有化,并且还允许互相买卖。

这条法律规定,只要任何人一个去开垦荒地,而且耕种超过一定的时长,那么这块土地就开垦人所有。

这也是商君之法使秦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扶苏废除土地买卖之后,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住地主势力的发展。

按他的话说,农耕乃国之根本,为君者,万事必以农为先。

麦田里。

在场的百姓看着墨家弟子推着耧车在田里来回播种,所到之处,麦种都均匀地播在土里。

一番神操作下来,墨家弟子气不喘、腰不酸,还有余力再播种几亩地。

此举令在场的百姓个个欢呼雀跃。

“俺的老腰今后不用受罪了。”

“有此神器,今后不用花钱请雇工了,俺家十几口人,便能在半日内播完十亩田。”

“墨家乃我布衣再生父母哇!”

墨家弟子在接受了一番感恩戴德之后,就把三千具耧车分给了百姓。

在东宫食邑种地的百姓,都是从三川郡迁徙而来的难民。

他们舍弃了原来的土地,来到上林苑跟东宫签订了三年契约。

由东宫借给他们土地耕种,收成三七分,百姓拿大头。等三川郡接触兵危之后,则看他们的意愿决定是否要回归故土。

在远处观望的皇室三人,对田里的一幕感到非常欣慰。

栎阳对嬴长生颇为感慨地说道:“想不到,儿时的那个胆小鬼,如今已成为经略有方的太子,本宫又对你刮目相看。”

晨曦摇摇头说道:“长姐,你可是没看见侄儿在南海时的作为,一到那里就先灭了离耳,后面又在南海琼州两郡各种大刀阔斧。”

嬴长生讪讪笑道:“两位姑姑谬赞,这只不过是侄儿作为太子,应循之责。”

栎阳走过来,把双手搭在嬴长生的肩膀上,语重心长地说道:“侄儿身上有皇兄的仁德,亦有父皇的雄才大略,本宫相信侄儿今后一定是一位英明之君。本宫虽不善政务,亦无治国韬略,但有一点本宫还是知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切不可像父皇一样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如果侄儿能做到爱民如子、克己奉公,本宫亦会全心全力支持你。”

嬴长生躬身作揖:“侄儿谨记大姑谆谆教诲。”

同时,他的心里却在想。

看来,栎阳对于高渐离被嬴政弄死这件事上,一直耿耿于怀。

“哎!这就是初恋男友带来的后劲吗?”

…………………

秦二世八月。

秋收起义。

中原大地上,每当到了这个时节,总有不安分的人要趁兵精粮足之际,对某个政权蠢蠢欲动、欲取而代之。

在荥阳城外的大营里。

这里汇聚了所有反秦势力,有最先起兵复国的诸侯王,也有像刘邦彭越这种一方势力的领袖。

原先还在兵戎相见的“齐楚赵魏”四国,此时罢手言和,不再为一城之地再互相伤害。

解决楚魏两国矛盾的人,正是韩国司徒张良。

得知楚魏两国为抢夺荥阳,而刀兵相向之后,张良暗道不出自己料所,秦国果然使了离间计挑起诸侯内讧。

于是,张良向韩王成主动请缨,亲自北上为楚魏两国调解,并带上田臧的亲信出面作证。

得知被田臧耍了,项梁相当恼怒,正要派人去把田臧拿下时,谁知这厮已经开溜了。

这把项梁气得在心里怒吼:“田臧小人,待我攻破虎牢关,必杀你祭旗。”

杀掉田臧的亲信过后,项梁命楚军从大梁撤军,魏豹也忍下耻辱,把荥阳让给了楚国。

接下来,各路诸侯就开始商议如何灭秦。

最后天下他们推举楚国为反秦盟主,项梁也当仁不让,坐上联军大元帅这把交椅。

诸侯会议提出,有了函谷关的前车之鉴,项梁决定派出项羽和范增,跟韩国的军队去佯攻轘辕、广成两关,诸侯也各自派出小部队随行。

这项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秦军,让秦军以为诸侯的主攻方向是三川郡的南部。

而诸侯真正的主攻方向,就是章邯镇守的虎牢关。

战略会议结束之后,身为楚国将军的刘季,就来到故交张耳的住处。

两人一见面,犹如旧雨重逢,各自述说着这些的磕磕绊绊。

“当年与张兄在外黄一别,至今已有十七载,如今还能相见,刘季三生有幸!”

张耳叹息道:“当年遭秦廷通缉,不想连累贤弟,故而一直隐姓埋名。”

坐在榻上的刘季起身,向张耳伏身说道:“原来是张兄大义啊!请受刘季一拜。”

张耳连忙托起刘季,郑重地说道:“贤弟莫要折煞于我!张耳一生顶天立地,既然是自己惹下的祸根,自当由自己承受。若是贤弟因此事受牵,张耳将有愧于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