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七十三章 朝中态势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七十三章 朝中态势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隆基如今正是志得意满之时,现在的他,已经不爱听那些谏臣的逆耳之言,只爱听溢美之词。

所以武惠妃的话,完全击中了李隆基的心窝,李隆基听了十分受用。

李隆基满脸笑容的站起身来,得意道:“惠妃所言极是,朕虽然在长安,但心里装的是九州四海,天下生灵。秦皇汉武,当年也不过如此吧。”

李隆基自夸了一句,又道:“可琩儿去看看也就罢了,没必要亲自领军前去和吐蕃对敌。”

“这是他的一片孝心。”武惠妃眼含热泪,“琩儿在信中说,若生不能在臣妾和三郎膝前尽孝,他愿死在戍卫大唐的边境之上,用他的最后的生命和往后英灵,永守大唐山河。”

目前,唐朝的臣子们都在追求出将入相,换句话说,在边疆打仗,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到长安封侯拜相,所以像李琩这种,有机会竞争皇储的人,自愿放逐去边疆,除了武惠妃所说,他们也找不到其他理由。

若是为了实权,一个要死的人,拿实权有什么用呢?

即使拿到了陇右道四镇的实权,李琩又能怎么样?

而且,若李琩真有拿实权的心思,那他的第一首选应该是剑南,因为李琩领剑南节度使,李琩王妃杨玉环的老家也在剑南蜀州。

第二个首选,应当是河北,因为河北很乱,对唐中央怨气很重,去那里行不轨之事成功率才高。

但李琩都没有选,而是去了大唐心腹大患吐蕃的前线。

这除了以死戍边,还能有什么其他心思?

李隆基心中感动,道:“琩儿是个好儿子,若他真的死在战场上,朕会给他最高的礼遇。”

武惠妃闻言,立刻跪地,道:“臣妾叩谢陛下!”

“你这是做什么?”李隆基立马扶起武惠妃,“琩儿是你的儿子,也是朕的儿子。”

李隆基替武惠妃擦去眼泪,接着道:“你也不必太过担心,朕去问问有没有新的战报,若没有坏消息,就表明琩儿现在还平安。”

“嗯嗯。”武惠妃点点头,“臣妾请了几個南方的乐曲名流,待三郎回来,臣妾领他们给三郎演奏。”

“好,好。”李隆基高兴的点头,去了紫宸殿。

武惠妃的背影,心道:“琩儿,虽然娘不知道你到底想做什么,但成全你,是娘唯一可以为你做的事。”

……

紫宸殿挨着宣政殿,宣政殿是皇帝会见百官的地方,而紫宸殿则是平时皇帝坐政的地方。

紫宸殿内。

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牛仙客等重臣殿下而立。

李隆基坐于皇座上,问道:“寿王出征小勃律,可有消息?”

张九龄主管军事,上奏道:“回圣人,还没有。龟兹至小勃律国三千余里,一路荒漠戈壁,山川险阻,寿王殿下又在冰雪中行军,即使没有意外,也需少则四五月,多则七八月才能抵达。”

张九龄并非夸大其词,一般来说,确实要这么多时间,但李琩他们只用了三个多月,完全是因为高仙芝等将的调度有方,和中途的组织动员。

李隆基问道:“此战可胜吗?”

“未必。”张九龄如实分析,“寿王殿下他们三千里行军,即便不在荒漠戈壁里迷路,粮草后援如何为继也是难题。即使解决这两个难题,大军到了小勃律后,小勃律千山万仞,地处高寒,若不能速战速决,陷入鏖战,胜算又会大打折扣。”

李琩此行,可谓关关难过,李隆基听着都觉得艰难。

想起武惠妃刚才说的李琩要以生命戍卫山河,李隆基更加感慨,道:“前日还有人弹劾寿王未请示兵部,擅自出兵远征。”

李隆基知道弹劾李琩的人,是太子和李亨的属下,冷笑一声,问张九龄道:“张卿以为寿王擅自出兵,应当如何处置?”

张九龄想起张木槿写的信,沉吟片刻,道:“擅自出兵远征,寿王确实有罪。”

在场众人闻言,都有些惊讶。

李隆基道:“张卿确实如此作想?”

“是。”张九龄先肯定回答,随后道:“不过我大唐若对吐蕃入侵小勃律国坐视不理,不仅难全大唐与小勃律国的情谊,而且也会让我大唐在西域丧失一条关键要道,更重要的是,我大唐自此以后便无法号令西域诸国。若臣与寿王殿下易地而处,臣也愿意,宁死犯此罪!”

在场的众人更加惊讶。

因为张九龄这是反向在替李琩说话。

李隆基沉默了,过了半晌,才问裴耀卿和李林甫,道:“二位卿以为呢?”

裴耀卿想了想,道:“纵有千般理由与难处,终是违了制。而且,如果此战输了呢?此战一输,众多将士白白牺牲,我大唐也会天威受损。如果事先请示,集思广益,兴许会更有利于进军。”

裴耀卿的意思,就是无论伱有什么理由,如果李琩打赢了,可以功过相抵,如果打输了,就应该治罪。

他的这个心思,也是朝中很多人的心思。

李隆基没有回复,看向李林甫。

李林甫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寿王殿下贵为皇子,原本就不是臣等可议,圣人心如明镜,圣明烛照,臣请圣人乾纲独断。”

李林甫的意思,就是李隆基说什么,就是什么。

三个主事宰相,一个为李琩说话,一个反对李琩,一个不表达意见。

只是,为李琩说话的张九龄,是支持太子李瑛的人。反对李琩的是中间派裴耀卿,而不表达意见的,却是先前支持李琩的李林甫。

但其实李林甫并不是真想立马和李琩切割,他没有那么笨。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通过一些风声,知道李隆基心里是支持李琩的,所以听李隆基的意见,也变相等于支持李琩。

至于为什么不自己说出来,是因为张九龄已经表明了支持的态度,如果他再支持,那么就显得李琩深得朝野之心,如此反而会引起李隆基的反感。

所以,他干脆选择不说,这样才是对李琩最大的支持,同时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对立。

李隆基听完三人的意见,点点头,道:“既然如此,如今战事胜负未知,那就再看看。”

说罢,离开了紫宸殿,前去参加武惠妃给他准备的音乐会。

留下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三人面面相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