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71章 清平调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71章 清平调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若是来瑱没跟李琩这么多年,他或许会听从鲁炅的建议,但是他跟了李琩后,心态早已经发生了变化。

来瑱道:“我们是仁义之师,怎可学叛军土匪作风?若我们和叛军一样烧杀抢掠,那百姓又怎会对我们竭诚欢迎?朝廷并没有克扣我们的粮饷,弟兄们该得的,都得到了,万万不可因贪心而自绝于陛下,自绝于天下。以后这等事,休要再提。”

“是。”鲁炅尴尬回复。

来瑱道:“传我军令,参与颍王谋逆者,主动来降,可酌情不予深究,若是心存侥幸,隐瞒不报,或是流亡逃走,落草为寇,则格杀勿论!”

“是!”众将领命。

……

时间已经是公元755年,也就是继德二年。

二月,长安。

来瑱亲自带着李璬及其重要党羽,亲到长安献捷,李璬的重要党羽中,就包括李白。

李琩为来瑱设宴,把李璬及其党羽先关入监牢,让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定罪。

对于来瑱能亲自献捷,李琩还是比较满意,因为历史上,来瑱为了不入长安,表演了好几次万民挽留的戏码,也正是因为这样,来瑱被杀。

而李光弼因为同为武将的来瑱被杀,对朝廷戒心更重,与朝廷离心离德,最后含恨而死。

不过,现在李琩压住了安史之乱,又有赫赫战功和嫡系军队,加之这些大将很早就被他收入帐下,脾气大不起来,他算是解决了朝廷与武将离心离德的问题。

李琩当天宴请来瑱,次日,杜甫便来给李白求情。

作为李白迷弟的杜甫,给出了宽待李白的两条理由。

第一条,他说李白参与李璬之乱,是被裹挟,证据是李白在李璬帐下时,写过几首表白心意的诗。

第二条,则是李白才华横溢,可以用其才。

李琩对杜甫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但是他也不想真的拿李白怎么样,于是便让杜甫招李白来见。

天山亭(原太液亭)里,李白拜见李琩和杨玉环。

李琩看了一眼李白,道:“自曲江一别,朕便再也没见过李太白。”

李白茫然无措,道:“罪下无福,难见陛下圣面。”

李琩微微一笑,道:“杜子美为你求情,说你之所以跟着李璬,是受了胁迫?”

李白诚实道:“罪下初跟颍王时,并不知他包藏祸心,等发现之时,已经无法回头,应该算是受了胁迫。”

李琩道:“杜子美还说,你才华横溢,是可用之人。”

李白道:“杜子美谬赞,罪下愧不敢当。”

李琩看了一眼旁边的杨玉环,起了心思,笑道:“你为皇后做两首诗,若是一首让朕和皇后满意,朕便赦免你无罪,若是两首都让朕和皇后满意,朕便给你封官。”

提到作诗,李白信心大增,主动要求增加难度,道:“请陛下赐律。”

李琩懂的律也不多,当下便说出了《清平调》的格律。

李白恭敬的看了杨玉环一眼,沉吟片刻,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琩听着这熟悉的诗句,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白忙问道:“罪下不知陛下满意否?”

李琩点点头,问一旁的杨玉环,道:“皇后满意吗?”

杨玉环见李琩考李白诗词,就知道李琩是有心放过李白,笑道:“很满意。”

李琩转对李白道:“李太白当真才思敏捷,朕也很满意,你的罪可以免了。再做一首吧。”

“是。”李白领命,想了片刻,当即又做了一首,只是这一次李白做的,和历史上他夸杨玉环的另外两首并不一样。

李琩也不在意,再问杨玉环,杨玉环笑着点头。

李琩笑道:“很好,君无戏言,朕给你封官,任伱当个翰林学士吧。”

李白听到翰林学士,神色微怔。

因为他在天宝年间,就做过翰林学士,当时他心高气傲,不愿意做个御用文人,因此李隆基呼之不朝,后被疏远,被李隆基赐金放还。

在历史上,人们说李白被放还,是因为让高力士脱鞋,引起高力士的记恨,李琩不知道这是真不真的,但在他现在所经历的时空里,并没有这事。

毕竟以高力士太子见了都要叫阿翁的权势,李白还不至于自寻死路。

一旁的杜甫见李白发怔,忙道:“太白,你还不赶紧谢恩。”

李白反应过来,跪拜谢恩,道:“罪下叩谢陛下!”

李琩道:“行了,你们先回吧。”

“是。”

李白和杜甫给李琩行了一礼,退了下去。

两人走到半路,杜甫对李白道:“太白有所不知,如今的翰林学士,非太上皇时期所能比。”

“哦?”李白一怔,问道:“这是为何?”

杜甫道:“翰林学士在太上皇当政前期,便能直入内廷,批答表疏。后来,是因为太上皇贪图享乐,李林甫独揽朝政,翰林学士才沦落为陪太上皇娱乐的文人。但现在,陛下并非贪图享乐之人,又大推科举,翰林学士便再度起到批答表疏的作用,可以撰草重要文告,是陛下近臣。”

“原来如此。”李白恍然大悟,道:“多谢子美相告。”

杜甫道:“不过翰林院供职者众多,能不能获得陛下重用,还要看太白日后的表现。”

李白道:“我明白。”

古代的官名,并不能只看名字和品级,根据时代的不同,其职权完全不同。

就拿翰林学士来说,在李隆基中后期,只是陪着娱乐的御用文人,但是在唐后期,却是皇帝的顾问秘书,有“内相”之称,牛李党争时,白居易就做过翰林学士,成为牛党的重要人物。

李琩不知道杜甫和李白后面的话,不过他也没想让翰林学士做大,他只是想把这些人,放在他们该在的位置。

杨玉环待李白和杜甫走远,笑道:“郎君若想放了李太白,也不必让他为臣妾作诗,为郎君作诗,岂不更好?”

李琩道:“我的功过,还是交给历史去解答,但你的貌美,可以让众人为你传颂,改日我让李龟年改成乐曲。”

杨玉环笑道:“那就多谢郎君了。”

李琩点点头,转道:“这次来瑱办事倒也妥帖。”

杨玉环道:“上有所好,下必迎之,郎君是圣君,下面的人自然也多是贤臣。”

杨玉环这话是在夸李琩,但背后也暗含了封建君主**的问题。

君主**下,皇帝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至关重要,这需要皇帝有极高的自觉性,不然就会引起灾难。

李琩也没有纠结于此,与杨玉环聊了两句,便起身去了政事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