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294章 新人换旧人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294章 新人换旧人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琩正在府中批阅文书,杨玉环来到门口,遇到张光晟匆忙而来。

张光晟给杨玉环行了一礼,递上文书,道:“王妃,这是洮州送来的军报,请您代呈殿下。”

“既然是军报,便应该由张将军亲自呈上,张将军屋里请。”杨玉环说着,推门请张光晟入屋。

“是。”张光晟进屋,把军报呈给李琩,退了下去。

待张光晟走远,李琩对杨玉环道:“怎么,你怕代呈军报有逾矩之嫌吗?”

“是呀。”杨玉环点头,“臣妾代呈,就意味着臣妾有机会扣留,有机会建议,那也就意味着臣妾插手军务。”

李琩闻言一笑,道:“军中将领对你都十分敬重,你的话他们也愿意听,伱恐怕想不插手都不行。”

“臣妾知罪。”杨玉环连忙起身,神色惶恐,“请殿下治罪。”

“你看我像是责怪你吗?”李琩把杨玉环拉到自己怀里,“你我之间,何时变得这么生分了?”

“郎君……”杨玉环轻轻的唤了一声,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

李琩不是不知道后宫干政的后果,以杨玉环现在的势力,若是他不加干涉,以后除了他,没人压得住。

可是他对杨玉环情深义重,情感上愿意相信她,至于理智上,现在他处于创业阶段,这时候有一个强有力的后宫领导者,才能保证后院不起火。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都要纵容杨玉环。

李琩兀自思索着,转眼看到杨玉环的绝美笑容,不由心神荡漾,暗道:“我这是已经开始对她算计利害关系了吗?我被权利腐化了?还是说,我一直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或许我一直就是这样的人。”

李琩模糊的给自己贴了标签。

这些年,杨玉环被李隆基抢走的概率越来越小,李琩觉得如果自己真是一个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人,那他就应该为平定安史之乱做铺垫。

他杀不了安禄山,也不好杀史思明,可是他可以提前杀掉叛军最得力的战将,比如安守忠、崔乾佑、李归仁等。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

因为他怕杀了这些人,安禄山打不到洛阳,更打不到长安。

杨玉环见李琩突然沉默不语,笑问道:“郎君又在忧虑和吐蕃的战事了吗?”

“是啊。”李琩随声附和着,觉得再想这些事也来不及了,于是抛开思绪,打开张光晟送来的文书。

文书里面,马璘向他详细呈报了雾路山大捷。

杨玉环跟着瞟了一眼,道:“马璘虽然长在陇右,但对郎君也算忠心,打了胜仗没有直接呈报朝廷,而是呈给郎君。不过也可能是他知道郎君不仅不会贪他的功劳,还会在转呈朝廷时对他大加赞赏。”

“你倒是想得全面。”李琩合上文书,“马璘、李晟也是大将之才,希望他们两人能继续勠力同心。”

“不好说。”杨玉环摇摇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恪守本心者只是少数。王维和第五琦他们人还没到,向郎君告状的文书已经送了过来,若不是郎君能压制他们,不知道已经乱成了什么样。”

李琩正欲说话,仆人敲门道:“殿下,王判官他们到了,在大堂等候殿下。”

……

议事堂。

李琩坐于上首,王维、刘晏、房琯、第五琦、王之涣、孟浩然、张旭、杜有邻分坐于两侧。

一番客套之后,张旭起身道:“殿下,下官今日特来请辞。”

“嗯?”李琩微惊。

张旭道:“殿下对下官恩重如山,下官本应以死相报,但下官年事已高,近来身体越来越差,担心误了公事,因此想请辞而归,望殿下恩准。”

李琩看了一眼张旭垂垂老矣的模样,起身拉住张旭的手,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好勉强,张老要去苏州还是洛阳,我派人护送你回去。”

张旭推辞道:“怎敢劳烦殿下,下官……”

李琩打断道:“张老不必客气,你为安西北庭殚精竭虑这么多年,这是我应该做的,若不是抽不开身,我应该亲自送你才是。”

“如此,多谢殿下。”张旭给李琩行了一礼,从怀里掏出一张字帖,呈给李琩,接着道:“下官知殿下清廉守正,这是下官自己写的字帖,权当给殿下留个纪念,还望殿下莫要嫌弃。”

“张老有心了。”李琩接过了字帖。

张旭开了头,王之涣与孟浩然也提出了请辞的请求,并分别献上了自己为李琩写的诗作。

李琩看着两人的模样,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特许岑参送他们一程。

看着三人离开的背影,李琩莫名的觉得有些感伤,喃喃道:“一晃已经十几年了。”

现在已经是公元748年秋,他来到这个世界已经13年,很多人不得不离开。

当然,他们离开也许是因为年老,也许是因为觉得再呆下去也调不回关中,也许是他们的想法和刘晏、第五琦有差异,而李琩更多采用刘晏和第五琦的思路。

不过无论怎样,李琩也不想追究,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算好聚好散,这三个人也通过他们的名声,为他引来了不少人才。

李琩收下三人留下的纪念品,转对房琯道:“房刺史,朝廷有意调你任陇右叠州刺史,不知你觉得如何?”

把房琯和第五琦调到陇右,其实是李亨的意思。

北庭毕竟离长安太远了,养这么远的心腹,李亨觉得用处不大,因此想把他们调到近一点的陇右。

而李隆基依旧想用这两人“盯”着李琩,因此也同意把他们调回陇右,只是如今与吐蕃战事焦灼,他不想明着表示防备李琩,因此没有强行调任,而是先暗示李琩,李琩自然也没有拒绝。

房琯对背后的情况一清二楚,忙道:“下官是大唐的官,在哪里任职,都听朝廷安排。”

李琩点点头,转对第五琦道:“兰州长史刚好有缺,禹珪可愿出任?”

禹珪是第五琦的字。

第五琦和房琯闻言同时大惊。

房琯从刺史调刺史,只是平调,而第五琦先前只是县令,这才两年多,李琩居然就让他做长史,而且还是在陇右最有钱的兰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