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102章 送别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102章 送别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人影,李琩光看身形就知道是谁。

李琩道:“李将军,你有何事?”

李嗣业听到李琩的问话,连忙进前,给李琩行了一礼,道:“末将替殿下巡视府外,见到有人暗中蹲守,把那人打了一顿,不知道会不会给殿下惹麻烦,因此想来回禀殿下。”

李琩道:“那又为何不说了呢?”

李嗣业挠头笑笑,道:“末将才反应过来,今日是殿下大喜的日子,便又想明日再来回禀。”

之前李琩的卫队,基本上都是以护卫为主,对于前来探听消息的暗桩,要么是发现不了,要么是发现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护卫都能猜到蹲守的人,不是太子那边的,就是李亨那边的,他们惹不起。

但李嗣业不一样,李嗣业身经百战,对于这些“斥候”相当敏感,而且他性情火爆,军人习气重,才不管来的是谁的人,只要鬼鬼祟祟的不怀好意,给一顿暴揍就算是轻的,要是真的偷听到什么“军情”,李嗣业估计会把人当场宰了。

李琩沉吟片刻,问道:“你问是谁派的了吗?”

“问了。”李嗣业回答,“他先前只说是路过,后又说仰慕殿下,所以才在府外流连忘返。”

李琩道:“既然他什么都没说,那打了就打了,不会惹什么麻烦。”

“那就好。”李嗣业点点头,道:“殿下,还有一事。”

“何事?”李琩问。

李嗣业放低声音,道:“红月那边传来消息,卖伏火雷给皇甫惟明他们的人联系到了。”

“噢?”李琩来了兴趣。

之前皇甫惟明一案,牵涉到了伏火雷。但是经审问,涉案的人员都知道这伏火雷是在长安的黑市里买的,具体谁卖,他们也不清楚。

这事李琩一直惦记着,所以到了长安,便吩咐红月去打听。

杨玉环离家那天,李琩的管家李九说红月去找去找杨玉环,当时李琩听到这个消息还很担心,也是因为他前一天才交代了红月只管打听黑市伏火雷的事,当时红月出去,根本不是去找杨玉环,而是去了黑市。

而之所以让红月去,是因为红月在平康坊呆了很久,和刘志诚那帮逆贼又有关系,因此对黑市一道比较熟悉。

李琩道:“那伙人在哪儿?”

李嗣业道:“在丰邑坊。”

“丰邑坊?那里不是以丧葬铺为主吗?”李琩思索着,“不过也对,平常人对丧葬本来就比较忌讳,在那里落脚,确实比较安全。”

李嗣业道:“红月已经和那些人确定了明日交易,我们要不要趁机一网打尽?”

李琩道:“红月现在在哪儿?她已经几日没回府了。”

李嗣业道:“在延平门外。”

“那儿不是坟场吗?”李琩沉吟片刻,笑道:“她一个女孩子胆子倒是挺大。”

李嗣业道:“明日交易的地点就在延平门外的坟场,所以红月先去摸索地形,末将已经派兵跟着了。”

“那就好。”李琩点点头,“要活口,把他们抓了,顺藤摸瓜抓到制作之人,然后以充军之名,把人带到安西。”

“是。”李嗣业回复。

李琩安排好,笑道:“李将军今晚来,主要是为了这事吧?”

李嗣业嘿嘿一笑,道:“瞒不过殿下,末将确实是特来呈报此事,只是担心扰了殿下。”

李琩道:“以后这等大事,无论何时都可直接报我,你们实心用事,岂能因为一人而功亏一篑。”

“是。”李嗣业恭敬回话,又问道:“那殿下明日要亲自去拿人吗?”

“明日我去不了。”李琩摇头,“明日张相就要去荆州任长史,父皇命我去送他,抓人的事,就交给伱全权处理。”

李琩说着,拍拍李嗣业的肩膀,笑道:“多用计谋。”

“末将明白。”李嗣业笑着的给李琩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李琩等李嗣业走远,在院中站了会儿,然后去找杨玉环和张木槿。

……

……

……

次日。

通化门外。

李琩应李隆基的要求,前去送别张九龄。

李琩到通化门外时,张九龄正和其他送别的官员们说话。

李琩到了进前,众人齐齐行礼。

李琩对张九龄道:“张公,我奉父皇之令,前来代父皇给张公送行。”

张九龄听到李隆基还想着他,眼眶瞬间泛红,朝着兴庆宫的方向拜了拜,恳切道:“臣谢圣人挂怀。”

张九龄这不是第一次贬出长安,准确的说,他这是第三次。

第一次,是716年。

当时,他因为和姚崇有嫌隙,辞官而去,但明面上虽说是辞官,却也无可奈何之举,和被贬无异。

第二次,因为他的族叔张说被罢相,他受到了牵连,一同被贬。

有两次先列在前,按理说张九龄应该已经“习惯”了贬谪,但这次,他比之前都要更伤心。

因为他知道,这次与前面不同。

这次,他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而之所以回不来,不仅是因为他已经年过六十,更是他知道,圣人变了,变得再也不需要他了。

张九龄想起了他第一次入仕,官职是左拾遗。

左拾遗,顾名思义,拾起遗漏之处,也就是皇帝的言官。

张九龄给李隆基提的第一个建议,是让李隆基九月不要去新丰温泉宫度假,因为这会打扰百姓丰收,影响农事。

当时的李隆基采取了他的建议,改为十月再去。

那时候的李隆基,充满着朝气和不屈的奋斗意志,但现在……

张九龄想到此处,唉声叹气,开口吟道:“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他借诗说出了自己的不甘和孤寂,心里却夹杂着对李隆基的失望与期望。

失望,是对李隆基现在的状态的失望,期望是希望李隆基能恢复到当年的模样。

李琩听了张九龄的吟诗,心里微怔。

张九龄毕竟是谏臣出身,再让他感慨下去,指不定还会说出什么话来。

于是李琩连忙道:“张公请宽心,我曾记张公有诗‘微生尚何有,远迹固其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