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长平长平 > 第158章 楚军归国

长平长平 第158章 楚军归国

作者:楚秦一鹤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军撤离安邑后,南阳被围困的诸大城在赵、魏两国的压力下先后开城投降。魏军主力在赵军全部撤退后不久,也退回大梁,边新垣衍也走了,只在安邑留下了五千人和一名偏裨,以安邑尉的身份,部署安邑的防备。在新垣衍的秘授下,安邑尉与蒙骜暗通声息,互不侵犯。蒙骜得到咸阳的指令,也不去找安邑的麻烦。

安邑和南阳局势已定,芒申安逸了近一个月。随着气候渐暖,大批由魏国派往安邑官员开始进入安邑。

安邑是魏国的故都,割让给秦国好几十年,是魏人脸面上的伤疤。现在安邑重回魏人之手,不管其中有多少猫腻,在魏人都是一件引为自豪的事,魏王还专门为此宴请群臣,接受大臣的庆贺。热闹之后,就是利益分配,这中间多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不待言。

魏国派往安邑官员都不是单身上任。安邑被割让给秦国后,秦国把原来在安邑的魏人都给驱逐出来。现在魏人以胜利者的姿态重回安邑,自然要带着魏人进来。能够在安邑分得一杯羹的,多是魏国权势大族,利益盘根错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他们进入安邑的除了家眷、家臣、门客,还有族人和附庸。每个人依官职大小,随行人员少则数百,多则上千。车乘人马,络绎于道。

这些魏人要去安邑,最方便的道路就是轵道,而轵道是芒申的防区。芒申让芒未在垣城支应,自己则亲自前往轵城迎接。他们一面好生接待上任的魏官,一面接受了他们给予的大量钱财。这些拖家带口过来上任的魏国官员,几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安邑,搞好与芒申的关系十分重要。许多魏国官员其实过去与芒申打过交道,知道芒申是谁,但都心照不宣地不漏出来,一口一个“申公子”,把姿态放得很低,好像以前根本不认识芒申。

芒申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官员,为他们提供粮草补给,还设宴款待其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席间询问起诸侯动态,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全盘托出。芒申不仅知道了洛阳的近况,还知道了春申君发兵灭了鲁国,而魏国则收服了卫国,两个姬姓诸侯国分属他人。说的人兴高采烈,恭维说,秦国担了恶名,灭了周天子,实际上便宜了楚国和魏国,而公子的楚国得益最大。

芒申含蓄地问起,诸侯难道没有人对秦国灭周有异议,号召天下抗秦吗?魏国官员几乎一致地回答说,周天子在时,号召天下伐秦,结果身死国灭;现在哪里还有国家敢出头露面,抓紧时机捞一把利益才是真的。芒申虽然表面不显露,早已心灰意冷:看来要给秦国一点颜色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了。春申君的作法令芒申尤其失望。他言之凿凿地号召天下诸侯抗秦,结果自己却不出力,反而去灭鲁国,表面上与秦国维持友好关系,口是心非!

魏国官员一批批来,一批批走,几乎又过了一个月,总计送走不下一万人,才没有魏国官员进来。正当芒申想回到垣城与芒未汇合时,一名魏国使者和一名楚国使者来到轵城。两人转达了楚王和魏王的教令:芒申将轵道的防务移交给魏国安邑尉,全体楚军归国。芒申得到教令,不知是喜是悲。离开家园进入军营已经一年半了,他其实早就想离开,回家好好沐浴一番,吃点正常饮食,好好睡一觉。但他又对春申君隐隐生出一丝不满,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他,还不如就守在外面,永远不要去面对才好!

命令传达下去,楚军士卒闻令,皆高兴起来。他们在军营日子比芒申可苦多了,每天都数着日子过,早就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归故园,哪怕只是个破家,也比在外面忍饥受冻强啊!

在等待魏军前来接收的时间里,芒申先把自己这几年积攒下来的家财和女人打好包,装了十多乘车;选了两名得力的家臣和一百士卒,先行送回国去。垣城由安邑前来接收,安邑领了一千人过来,两边都客气地道了别,用两天时间交接了城防,移交了府库。芒申和芒未带着垣城的两千士卒拔营起寨,向轵城进发。

轵城那边由南阳尉接收。芒申安排好垣城这边的行军任务后,就返回轵城,与南阳尉办理移交。南阳尉只从周围的几座城池中,调集了几百人来接收了轵关,又临时指派了轵城尉。但芒申与南阳尉还有更为重要的交接工作。楚军归国,必须穿越南阳。正常情况下,从轵城出孟津,过黄河就到了洛阳。在周天子时代,洛阳是不设防的,各**队都可以自由通过。但现在洛阳被秦国占领,孟津被严格控制,只允许商旅通行,军队不得通过,除非有咸阳的指示。而让芒申派人去咸阳讨一个通关节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几乎横跨整个南阳,从荥阳附近过河。而这必须得到南阳尉的配合。

两人商议了很久,在双方使者的协调下,终于达成协议,允许楚军沿黄河岸边行军,横穿南阳,到荥阳渡口过河。沿途不进入城池,但由魏国提供粮草接济。

芒申目前只剩下不足八千人,分成三队,前中部各三千人,后部为垣城出来的二千人。三部相隔一天,依次前进。自己和芒未留在在轵城等待垣城出来的部队。两国使者全程随前军前进,以便协调各地的补给,动员船只。

从轵城到垣城和到荥阳渡口大约都是二百里左右。从垣城来的士兵要连续行军四百多里,才能抵达渡口过河,芒申必须亲自率领,以保证他们不会溃散。过河后到陈,还要再走四百多里。这长达千里的行军,沿途经过韩魏的领地,是对楚军的严峻考验,必须保证对军队的严密掌握;还要提防沿途的城池有人骚扰、偷袭。毕竟这是个盗贼公行的时代。他再三叮嘱各部领军司马,一定要督率所部,沿途均不可大意:行军要先派出巡哨,设营要设好警戒。

拔营的那一天,前军先起。按南阳尉派来的向导,先向南往孟津方向行军,在津外设营休息一夜。再依次转向温、李、邢丘,从怀城外的渡口上船,从济水入河到荥阳上岸。

一路上,魏使和楚使均先行入城,联系好粮草供应,粮草就运到城外营栅内,由楚军士卒自行搬运。楚军一路得到充分的粮食供应,一路无事。等过了黄河,城池渐稀,粮草也渐渐供应不上,楚军的纪律就不那么好了。到了宿营地,没有粮食,就四散到附近的邑中抢劫;如果遇到抵抗,还会将整座乡邑焚毁,人民杀光。芒申想整顿纪律,却遭到部下的反对,说如果没有粮食,士兵们怎么前进。芒申也无计可施,只得催促部队加快前进速度,减少对沿途乡邑的伤害。

楚军一路烧杀过来,沿途的乡邑得到消息后,无力抵抗的纷纷逃亡;有城邑的紧闭城门。那些已经不成行列的队伍自然不可能组织攻城,也没有攻城的意愿,只在城外肆意妄为,烧杀掳掠。

当楚军大军一路攻掠,来到华阳城下。由于华阳城后就是韩国首都郑城,华阳城四门紧闭,华阳尉严禁楚军从华阳通过。要求楚军必须绕道而行。无奈之下,芒申只得避开大道,从尉氏取道安陵退往陈城。尉氏和安陵都是魏国的大城。芒申提前派人联络,让他们供应粮草。两城也听说了楚军的恶名,一面紧闭城门,加强防御,一面在城外预备粮草,总算让楚军平安通过。

过了安陵,就进入了楚国国境。芒申就在边境上解散了楚军,令其各自归家。那些老实巴交的跟着各自的县公回去了,刁猾的则三五成群,结成盗贼,要发一笔小财才好回去。芒申明知如此,但也无可奈何。

解散了军队后,芒申和芒未身边就只剩下十几名家臣,几乎没有力量对抗那些有心抢劫的散兵游勇。他们掉头,以旅人的身份回到安陵城,在城内逆旅中住了十数日;待楚军过尽,再花钱买舟,沿洧水进入颖水,返回陈城。楚军士兵并不因为进入陈境而稍有收敛,只要能抢的,无一不抢。芒申于舟中,见两岸有不少聚落飘着白幡,甚至可以看到残破的茅草屋。

船到章华台附近的渡口,芒申等人弃舟登岸。重新回到繁华的楚都,让芒申有一种再世为人的感慨。芒申只派一名家臣前往章华台,通报自己已经返回,待罪家中。带着其他人直接回了家。先行押送家眷和财物回家的家臣比较机灵,没有以楚军的身份上路,而是装扮成商旅,从孟津取道洛阳回来,沿途都走大道,虽然也吃了些苦头,但所幸一路平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