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性转水浒:我潘金莲真不想吃软饭 > 第324章 他…他刚刚说什么,千斤!!!

良久之后。

蔡京才长呼了一口气,朱唇轻启道:“公子能够不受她人影响,直接从民生中归纳出原理,还能抽丝剥茧般提出各种对策,有理有据,令人佩服,公子大才也。”

她这话完全发自内心,没有半点虚假之意。

毕竟即便是她,最开始也是迷信儒家那套说辞,觉得只要遵循圣人教化,讲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就可以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直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她才慢慢醒悟过来,这个世界并非如那些大儒,说的那么简单。

而面前的这位潘公子年纪轻轻,却能够不受这些言辞的忽悠,一眼看出问题的本质。

这等本事简直与圣人无异啊。

潘金莲轻抿了一口茶水,目光饶有兴致的看了她一眼:“现在的问题是,办法我给你了,你敢用吗?”

“……”

蔡京纤细的柳眉微微皱起,一时陷入了沉默。

作为一个聪明人,她自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说白了,潘金莲提出的摊丁入亩的策略,其实就是变相的把税收的大头,摊派到了地主阶级的头上,朝廷获得了更多的税收,百姓也减轻了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可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那些兼并土地的地主阶级,又岂会轻易把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再吐出来。

一旦她大力执行摊丁入亩之策,那她肯定会成为无数士大夫眼里的敌人,被群起而攻之。

一旦官家抵抗不住压力,她轻则会如同王安石一样,被贬官流放到边疆。

重则如同商鞅一样,直接变成五等分的宰相。

潘金莲看着面色凝重的美少妇,饶有兴致的问道:“要是执行此法就要手握屠刀,把反抗变法的人,直接人头滚滚。”

“若是不执行此法,大宋国祚即将到达尾声,可能将来会在第二个黄巢的起义之下,东京城血流成河,大宋就此灭亡。”

“大人,你要如何选择?”

蔡京纤细的柳眉紧皱,她内心挣扎许久后,银牙紧咬道:“我…我也未尝不可,做一次贤臣。”

潘金莲有些意外道:“大人居然有如此雄心壮志!”

蔡京成熟美艳的面庞上,泛起一丝无奈:“如今的我经过数次失败后,官家早就对我失望透顶,宰相的位子估计也坐不了几天了。”

“一旦从宰相的位子掉下来,高俅,还有苏轼那两个老女人,她们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我的。”

“至于朝中的那些官员,她们都不过是一群墙头草罢了,我强势的时候她们纷纷恭贺,一旦我跌落下去,她们恐怕第一时间就会来落井下石。”

“我如果想要在朝廷里有一席之地,获得官家的信任,必须赌上一把,做一些官家想要看到的事情才行。”

“况且这摊丁入亩之策的确精妙,一旦执行成功了,我蔡京也将从大宋四大奸臣之首的称呼,变成大宋第一贤相,既然如此,我为何不赌上一把呢。”

“到时候还可以先让别的官员,去探探路,若是执行的顺利,那我再跟上也不迟,到时候全力支持朝廷改革。”

“要是压力太大,一上来就改革失败了,我也可以待在后面,躲过一劫。”

潘金莲先是愣了一下,旋即忍不住笑道:“不愧是执掌大宋朝廷多年的太师啊,还真是一个狡猾的老狐狸。”

蔡京花瓣诱人的朱唇,微微勾起一抹浅浅的弧度:“都是多年为官之道,换来的经验罢了。”

“佩服,佩服。”

潘金莲忍不住抱拳行了一礼。

蔡京盈盈一笑,旋即开口问道:“不知道公子第二个策略是什么?”

“第二个办法,名为提升生产力。”潘金莲沉声道。

蔡京纤细的柳眉微微一皱:“生…生产力,那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提高粮食与货物的产量。”

潘金莲语气一顿,目光看向面前的美少妇问道:“大人有没有想过,为何先秦时期,整个中原加起来不过两千万人口。”

“可是到了汉朝的时候却能够达到六千多万,唐朝巅峰时期人口达到八千多万,而到了大宋更是能够突破一亿之数,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

蔡京白皙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一时陷入了沉思。

在经过了刚刚的一番畅聊之后,她已经慢慢的打破了思维,知道这跟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没有一文钱的关系,能够造成这么大差别的,肯定是一些更为接近本质的原因。

是土地吗?

不对,如果是土地原因的话,唐朝疆域是大宋的数倍不止,可是人口却远远不及大宋。

甚至疆域比宋朝更大的汉朝,人口也只有大宋的一半。

这说明土地不是根本原因,或者说只是其中部分的原因,而非全部。

不是土地的话,难道是贸易吗?

这也不对,当年汉武帝就已经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始跟各大邦国展开贸易,可是无论东汉,还是西汉,人口始终迈不过六千万的大关。

一旦人口接近六千万规模,王朝便已经濒临崩溃了,贸易根本不是其中的关键原因。

蔡京沉吟了许久后,试探的问道:“莫非与粮种的改变有关?”

潘金莲有些好奇的看了她一眼:“太师为何这么说?”

蔡京朱唇轻启道:“早期中原所用的稻种,亩产大概在一百二十多斤左右,每年耕地只能产出这么多粮食,即便农户再精心照料也没有任何作用,直到有人从岭南之地,把当地一种名为占城稻的种子献上来。”

“此种亩产可达到二百多斤,差不多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这才让大宋以远远小于大唐的疆土,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对不对?”

潘金莲面带微笑道:“对,但是大人只说对了一半。”

“一半?”蔡京神色一愣。

潘金莲开口解释道:“粮食产量的增加,除了种子的改善之外,还有技术进步的原因,先秦时期的中原所用的,大多都是青铜器为主,铜贵是钱啊,制作农具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这就导致,大秦虽然表面上坐拥那么多疆域,可是很多土地根本没有能力利用,实际能够耕种的土地数量有限。”

“而到了汉朝铁器开始普及,原本北方很多没有利用起来的土地,纷纷被开发了出来,等于耕地直接翻了好几倍,自然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到了唐朝时期,中原北方的土地基本已经开发到了极限,开始逐渐尝试开发南方的土地。”

“尤其是在经过安禄山叛乱,北方打成了一锅粥,整个中原的经济重心,开始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各地,如江南等地潜潜力也被逐渐开发了出来。”

“土地的开发,农业器具的改进,再配合产量更高的占城稻,这才能让大宋以更小的疆域,养活远超汉唐的人口。”

“……”

蔡京成熟美艳的面庞上,泛起一抹复杂之色。

原本她一直对大宋繁荣沾沾自喜,觉得大宋经济繁荣,都是大宋君明臣贤,水平远超前朝的原因。

可经过潘公子这么一串联,她才苦涩的发现,这不过又是一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罢了。

她沉吟许久后道:“那依照公子之言,青铜器变成了铁器,让中原的人口翻了三倍,那铁器再进步,是不是又能让原本有限的耕地,再能养活三倍的人口?”

潘金莲摇了摇头:“很遗憾,农具的改良已经达到了瓶颈,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了。”

“那…那该怎么办,莫非要再找一种如同占城稻的粮种吗,可…可这怎么可能找得到。”

蔡京脸上泛起一抹苦涩。

毕竟自从汉武帝占据岭南之地以来,都已经快一千年了,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偶然有个商人意外发现了这种粮种,将其献给朝廷,这才慢慢在中原推广开来。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去哪里找啊。

潘金莲看着面前满脸愁容的美少妇,忍不住嘀咕了一声:“那可未必,我就恰好知道一个地方,那里有三样粮种,个个都可以亩产千斤。”

蔡京成熟美艳的面庞顿时愣住了,她只感觉自己的脑袋都嗡了一下。

他…他刚刚说什么?

亩…亩产千斤!!!

退出转码阅读完整内容,或请下载更好的阅读体验!!!!诚招广告合作:telegram联系@luniuniu9527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