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9025章 无一不是相(1)

落难情缘 9025章 无一不是相(1)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下文来了,一大堆,这才告诉你菩提是无所不在的。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这话没有错,我们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相。

我们的心不跟着外面现象走,当下就清净,清净就寂灭,寂灭就是菩提。

《楞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个人肯狂心顿歇呢?你说,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这修佛的心还是狂心,狂得还更厉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你说我打起坐来一片光,有时气在背上转,这都是你的意识在观察。放下就是,不观是菩提,菩提大道没有一切缘虑之心。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蕴的那个行。

像你们打坐都在忆念,在想昨天那个境界怎么了?我现在是不是到了老师说的初禅边上了?都在忆念佛经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们清净不了?因为行蕴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们要研究唯识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动、势、时间,你想空它也空不了,这些属于行蕴。譬如你打坐时再清净,你的血脉还在流通,心脏并没有停下来,那是**上行蕴的作用。

五蕴皆空谈何容易啊!所以说“不行”,行蕴清净了,才是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小乘法门告诉我们断惑证真,就是断见惑思惑,思想观念上有任何一点怀疑都要把它断了,贪嗔痴慢疑都要断。

断惑证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刚经》的另一个名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能断,且断了。

你说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断了,谈何容易啊!念念之间念念断,断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诸见”就是一切主观成见都没有了。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为什么讲离,离什么?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

出离什么地方?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发起出离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对灯红酒绿没有任何留恋了,但是还喜欢山水风景,虽然风景清净,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经被捆缚住了。

爱清净同爱灯红酒绿一样是爱,一有爱念就被黏住了。你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还有庙子的观念就应该丢掉了,哪里不是庙子啊?有些人抱怨没有地方打坐,我告诉你,厕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时间环境不好,只有一张办公桌,写东西在桌上,要打坐时把书搬开坐上去,吃饭也在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连办公桌都没有了,你站着总可以吧?非坐着才能证菩提吗?你不能发起出离心,对世间有分别,这样是离尘吗?那样是没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离,哪个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障碍就是菩提,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挡开了,当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随时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进入清净,能一切处不入就证得菩提了,因为于一切处不贪。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顺道而行,自然而然进去了,一切处一切时皆是如来。刚才讲,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动,一切处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当下即是就是住,说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断,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来空你。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至”是到,“实际”是本体,佛学叫实际。哪里是本体?意念到了就是,本体还另外有个体吗?就在你这里,当下就是实际。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我们普通人都把佛法当出世法,与世间法是两样,其实是一样。

不二就是一。你以为修道才会有道,不修就没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灭,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与不修都是你意识思想上的差别。所以你能离开意识的法则,就是不二法门,处处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虚空一样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虚空,虚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一切法本来都是无为,本来无生无住也无灭,你不要去找一个“生住灭”的观念。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我现在讲话,你听了知道了,懂了,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谓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众生的心行。我们心里的行为,是非善恶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人,了解别人,算是有点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够自知才算真是个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难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别人却都清楚得很。最可怜的是人苦不自知,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你真什么都不会的话,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会了。会是会拢,诸入是六入,诸入都不会拢,像是眼睛看外界,见而不见就是不会,耳朵听声音,听而不听是不会,那就是出离了。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

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会,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

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

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

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

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

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菩提是没有一个地方的,不像外道说道在肚脐,这个窍那个窍。菩提道无所不在,没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中国话说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现在听《维摩诘经》,我们自己就是听众,自己也在欣赏这部经书,再过一段讲完了。一切是如梦如幻,都在变化中,没有一个实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我们学道常常求个清净,你以为打坐就清净了吗?其实你乱得不得了,又想数息,又想结手印,又想念阿弥陀佛,你看多乱啊!真正静了就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也黏不住了。不散乱就是菩提,永远在清净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灭,寂灭比净还要进一步,本来寂灭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嘛!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取就是执着,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去不得了。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缘的一种,取是最麻烦的。

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异”就是变化,我们心理都有个变异,认为佛堂才有佛,闹区就没有,山林才有道,厕所就无道。

这都是心念在变异,心念一清净就无往不至。所以不变异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一切法没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当下即是就是现量。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最后,总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议,当下即是。

你只有证到菩提,才可以彻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则你用世间的心量是永远无法求知的。

你们看这一大段,难怪维摩居士叫作辩才无碍,抓住一个题目哗啦哗啦说下来,这还没说完呢!他算客气了,要是佛来说的话,还要说下去。

佛在《华严经》上说个不停,说得你晕头转向,维摩居士还只提了一点。

维摩居士虽然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归纳:“无往,无处”,菩提大道当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这个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忍诣彼问疾。”弥勒菩萨报告到这里,告诉佛说,维摩居士说了这一番话的时候,当场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没资格代表你去探病。

弥勒菩萨这一段,为什么讲菩提讲了这么多?

因为弥勒菩萨他们本来是同学,佛因为比弥勒菩萨精进,所以先成了佛。

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来生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弥勒菩萨难道没有悟吗?当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后一点尾巴脱不掉,在哪里?

就是没证得菩提,当下成佛。

什么是菩提?现在告诉大家,哪里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间法没有哪一点不是菩提,只要当下能够悟了就是。

所以《维摩诘经》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为道理懂了就对了,我再告诉你们一次,只懂道理是没有用的。下一个是迦旃延,他也推辞了。迦旃延也是佛弟子当中学习小乘佛法的讲师级的人物。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无常、苦、空、无我是根本的佛法,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础所在。无常,简单的讲就是不会永恒的,会变去的。苦是说没有真正快乐,人世把轻微的痛苦当作快乐,因为受苦惯了,偶尔给你减轻一些苦的压力,就高兴了。

迦旃延回忆有一次,佛给比丘们讲了小乘法的基础,其后他就替比丘们演绎自己的心得。不料维摩居士到来,指责迦旃延是在用凡夫的生灭心,给比丘们说法。思想、理论、学问都是生灭心,一个念头接着一个,思想生了随即又灭了。

《礼记》中的《学记》也提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文章典故知识尽管渊博,没有真正自己悟道的见解,还不够格做人师。

这里维摩居士说,迦旃延还没有悟到实相般若,也就是最高智慧。

实相就是无相,所以般若无知,如果还有一个智慧境界存在,就不算。比方真正最高学问的人,常觉得自己没有学问。乃至到了文字一字不识之境,没有了文字相,如上文维摩居士对须菩提说;“智者不着文字……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对目犍连说;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之后,先说的法是小乘的无常、苦、空、不净、无我、寂灭,度人无数,证得阿罗汉果,这些都记录在中文翻译的《四阿含经》中,有凭有据。为什么佛到了八十一岁临终前所讲的《涅槃经》,却提出常、乐、我、净?

佛学讲无常,万物不会永恒存在,是对现象而言。中国《易经》讲变化,万物万事无时无地不在变化,讲的是原则;所以通其变者是圣人,凡夫为其所变。用我们上课作比方,所讲的每一句话,一生一灭都过去了,的确是无常。是真无常吗?

我们能知之性却常在,不随时间过去苍老死亡。昨天的事是过去了,但是我今天知道昨天的事过去了的这个,是不变的。所以维摩居士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生灭只是现象,你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

你看了一本书或懂了什么道理,这不是感觉状态。但感觉状态的舒服、高兴、快乐都是由心理引起的感受,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生,这个一剎那的作用其体性是空的,也是生灭作用。

大家若被我骂是神经病,一定生气。其实这一句话讲过就过去了,你生气是自生气。你打坐要求空就是个傻瓜,你空得了吗?空是它来空你,你是空不了它的。你不求有也不求空才空,诸法究竟无所有嘛!

好久以前我为这个题目作了一次演讲,就感叹为什么这许多人要为“我”、“无我”争辩不已。

什么是无我?是佛的方便佛法,做人做事必须处处要有我,例如写文章无我是写不好的。有我中间就是无我,是证入形而上时,放弃了我见,才达到无我。

其实无我才是个大我,这个我与无我是不二的,就是一。

这个不二就是佛教文学的妙用。《金刚经》讲无我多加一个相字,无我相,要你不着相,不要被现象所骗。

你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意思参通了,不二法门就懂了。

什么是涅盘?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不空也不有,本来清净,所以自性本来就是涅盘。

一切法本来都是无生,但不说绝对,一说绝对就落入相对了,这个绝对是没有的。这是佛法的逻辑,法本不然,你不能说它是肯定还是否定。本来没有生过,所以现在也没有灭去,这样叫做寂灭。

听了维摩居士的说法,所有当场的比丘都得到解脱了。所以迦旃延也说没资格代表佛去探病。

你看,佛所培养出来的弟子,一个个都吃了维摩居士的闷棍,实在对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个话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