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9020章 貌似不识字(2)

落难情缘 9020章 貌似不识字(2)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唐三位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也分别为六祖惠能撰写碑记,赞颂六祖惠能开创人间佛法,树立一代禅风,对大唐思想文化和哲学的重大贡献。释如听了张柬之、一定禅师引经据典来佐证“六祖惠能识字”,乍听起来,觉得有道理,令人无话可说。但转念一想:不对呀,坛经《行游品第一》白纸黑字写着惠能不识字。当时六祖想听神秀的偈子,就求告寺中的一个童子:“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机缘品第七》也白纸黑字记载尼姑无尽藏想请教六祖大涅槃经里的字,六祖答:“字即不识,意即请问。”释如想到这里,天生争胜好强的性格,使他把其刚才的想法说了出来后,如炬的目光在张柬之、一定禅师两人身上扫视了一遍,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意。

这下可有点意思了,本来是一次偶然的相会,聚在一起谈经论道,却演变成了一场“惠能不识字”的大辩论(史称中、西方大辩论)。此时,只见一定禅师低下头,用眼神偷偷瞟了一下张柬之,心里话:这个外来和尚着实厉害,居然也拿出《六祖坛经》来论理,还说“惠能不识字,见于坛经《行游品第一》。的确,《六祖坛经》有这句记载的。白纸黑字,叫贫僧怎说。

张柬之不愧为当朝大儒,曾贵为宰相,他见一定禅师用已认输的眼光来看他,他也一定传递着一种泰然处之的眼神与他壮胆。

张柬之成竹在胸地:老朽在此再强调一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如孟母为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家。惠能的启蒙思想时期,都是在新州度过了。惠能耳熏目染新州的文化,不能不说新州之大环境对六祖惠能的影响,因此惠能在这个时期应该接触到很多新州的文化。这是其一;其二,能母和孟母一样,为给惠能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迁家南海,投靠卢行瑫的同窗—在广州衙门任广州刺史的文龙。

释如和一定听张柬之如此一说,如坠云里雾里。

释如刚想质问,张柬之快人一步地:诸位,乍一听,也许会笑话流离了主题,其实不然。为使诸位释疑,老朽先把《禅宗六祖惠能传》这一章节背诵一遍,以供释疑:

卢行瑫的撒手归西,对于惠能母子说来,不啻塌了天。幸好,卢行瑫活着的时候,识文断字,没少帮乡亲们的忙,所以,人们都很照顾他们孤儿寡母;幸好,李氏是土著妇女,肯吃苦,能下力,田地里的活能凑合着料理下来;幸好,李氏的娘家集成镇旧朗村距离这里不远,在娘家兄弟与乡亲们的帮助下,他们娘俩守住了二亩薄田,饥一顿,饱一顿,糠一天,菜一天,总算熬了过来。

转眼之间,惠能已经九岁了。许是家道中落之后经常饿肚子,他的个头比同龄的孩子要小一些。

这一天,他正蹲在屋檐下磨斧头。几个小伙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说说笑笑从门前经过,上学去了。他的目光久久留在他们消失的方向。李氏触景生情,不禁凄然泪下。她哽咽着说:“能儿,苦了你。咱家太穷,无法供你上学。”

惠能却说:“娘,我不是想着上学,而是在想,他们上学,究竟有什么用呢?”

李氏心酸地说道:“傻孩子,上学当然有用啦。学得四书五经,就能考秀才、中进士啦。”

惠能又问:“考进士干什么?”

李氏说:“当官呀。考进士,就是咱们老百姓说的选官。中了进士,就能当县官了。然后一步步高升,当州官,当了州官当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惠能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呢,当了宰相之后,还干什么?”

李氏笑着说道:“当到宰相也就到头了,就该回家为民啦。”

惠能无不感慨地说:“转了一大圈,还得回到老地方呀!与其这样,当初不读那四书五经也罢。这还是命好的,能平平安安,不被半路罢官。若像我爹,一不小心,罢官流放,连命都搭上啦。”

李氏哭笑不得,说道:“那你想干什么?”

惠能举起手里的斧头,认认真真地说:“砍柴呀。从今天起,我要上山砍柴,换钱换米,养活娘亲。”

李氏不知道自己该哭还是该笑,她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这时,透过稀疏的篱笆墙,可以看到,一位身穿公服的衙役出现在了村口。山村偏僻,成年累月也不曾来过差人,所以,他的出现自然而然吸引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李氏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然揪住了——五六年前,就是这样一位衙役送来了一封催命的书信,勾走了丈夫的性命。没想到,几年之后,他居然又一次在卢家的柴扉前停住了脚步!并且,李氏一眼便认了出来,他,就是几年前的那个信差!

李氏下意识地将惠能紧紧地抱了起来。

衙役尚未开口,脸上首先露出讨好的微笑。他明明看到了院里的李氏母子,却还是礼貌地叩了叩柴扉,说:“卢老爷的夫人在么?请接广州衙门的信。”

广州?在那个远在三百里之外的大城市,李氏连个八辈开外的亲戚也没有,更甭说与衙门有什么联系了。

李氏迟疑着,缓缓地走向院门。小惠能倒是利索,跑了过去,打开柴扉,将送信的衙役请了进来。

“夫人,请您收好。这可是广州衙门文大人的亲笔信!”

李氏接过大信封,却拿到了。她仍是一头雾水,懵懵懂懂问道:“什么文大人?文大人是谁?”

衙役也感到几分惊讶:“文大人就是上任不久的广州刺史文龙大老爷啊!咱们这新州县,都属他老人家管辖呢。文大老爷在给县老爷的信函上说,他与您家卢老爷是同窗同年。您能不知道他?”

文龙,又是文龙!文龙已经是一方大员了,可是卢行瑫却……

“夫人,刺史大老爷交办下来的差事,不敢怠慢,我的差事,是将信送到就行,县老爷还等着我回话呢。”

衙役走后,李氏双手颤抖地拆开那个大信封,一看,原来在朝中任翰林学士的文龙,外放为广州刺史。一个多月前,他走马上任来到广州,自然而然地向前来迎接的新州知县打听卢行瑫的情况。当他听说老友早已在五年前撒手归西,甚是惋惜。尤其是当他得知卢氏遗孀独自一人带着儿子惠能艰难度日之时,更是不胜唏嘘。所以,他来信请李氏夫人带着儿子到广州去,与他的家人住在一起,他要替死不瞑目的老友担负起抚育后代的责任,供慧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继承卢家源远流长的传统门风。

这真是下冰雹落下了雪花银,好事从天降。然而,除了教书先生,村里有身份的长者们异口同声,都反对惠能母子去广州投奔高高在上的刺史大人。

就是么,不是至亲,又从未谋面,如何敢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你们孤儿寡母,到了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被人家卖了都不知道!

李氏的长兄、惠能的大舅舅,更是强烈反对:“你们又不是快饿死了,为什么要外出逃难?”

李氏说:“大哥,看你说的什么话呀!文龙是行瑫的同窗好友,他信上说了,就像亲儿子一样对待惠能,我们娘俩的吃穿用都由他供应。”

“这还不够丢人的?你一个寡妇,却长期住在别人的家里,人们会怎样说?你若是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家里揭不开锅,就搬回旧朗村,到我们家去住。”

李氏问道:“大哥,你能供能儿上学堂读书么?”

“这……”大舅吭哧了几声,又说“就咱们新州县这个土地方,千年万代也没出过什么翰林、进士,人们不是也活得有滋有味吗?”

“是啊,是啊,”长者们也附和说:“就咱们新州县这个土地方,千年万代也没出过什么翰林、进士,人们不是也活得有滋有味吗?”

李氏一把将惠能拉了过来,将他推到众人面前,好像郑重宣布什么似的说道:“他,姓卢,叫卢惠能,是卢行瑫的儿子。而卢家,千百年来一直是书香门第,历朝历代都是名门望族。卢家的儿孙,如果沦落得目不识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有知,定会不安!将来,我有何颜面去见先夫?我……”

张柬之背诵到这里,停了下来,望着释如、一定,“你们听听,能母为了能给儿子创设一个供能儿读书,将来考取功名,继承卢家源远流长的传统门风,此举多么的感人至深。”

“是啊!是啊!那后来又怎样了?显然,一定被张柬之声情并茂的背诵感染了。

张柬之接着又背诵:

说到后来,李氏已经泣不成声。众人见状,也不好再说什么。

然而,举家搬迁,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文龙大人虽然表示,慧能母子在广州的衣食住行一切由他供给,李氏还是想筹备一些银钱,以备不时之需。而他们家,能变现成钱的东西,就剩下二亩薄田了。

急切之际,也找不到合适的买主。再说,李氏也想等地里的这茬庄稼收割了之后,换一些盘缠。一拖再拖,等到他们娘俩准备完毕,真的上路的时候,已经是夏末时节,距离文龙大人的来信,已经过了小半年时间。

从新州到广州,可以乘船沿新兴江顺流而下,经肇庆,入珠江,一路顺水顺风,十分便捷。但是,乘船的花费,岂是惠能他们娘俩所能筹集到的。再说,就是卖地的钱和船费,他们娘俩也舍不得拿出来。于是,惠能母子计划沿着乡间小路,取道高明、佛山,步行到广州。

山村里几乎所有的乡亲都来送行。惠能的舅舅自然也赶来了。他给小外甥带来了一些偶然从深山里摘到的罕见的野生荔枝,果大,肉厚,分外甘甜。惠能不肯独自享用,就三三两两分给了所有的人。到最后,他手中仅仅剩下了一颗红红的荔枝。品尝过野荔枝的人都回味无穷地咂着舌头,说是从未吃过这么鲜美的果子。惠能看了看手中的最后一颗荔枝,略微思考了一下,没有将它吃到肚子里,而是要把它种在院子里。张柬之意味深长地:早几天,老夫慕名而去了龙山国恩寺参拜六祖惠能,见到龙山国恩寺旁六祖惠能当年在这里种植的荔枝树。

一般来说,大凡荔枝树经过一百几十年之后,已是耆耆老矣,难于再结果实。说来奇怪,国恩寺内,六祖惠能亲手种植的那棵荔枝树,任风狂雨暴,雷轰闪电,经历了一百几十年,巍然屹立,仍然蓊翳繁茂。据当地人介诏绍:每当荔熟时节,累累果实,挂满枝头,红得诱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佛荔圣树”。

再说当时惠能的舅舅却说:“傻孩子,荔枝是需要压条才能繁殖的,这样是种不出来的。”

惠能问:“舅舅,你种过荔枝么?”

“没有。我是听老人们说,荔枝不能播种。”

“你没试过,怎么能肯定荔枝不能实生?再说,既然这种荔枝很特别,很好吃,它一定能生长出来。”

舅舅一愣:这个小外甥,脑瓜子里的想法很玄妙。他看着惠能将荔枝埋进了泥土里,说道:“惠能,就算这种荔枝能发芽,能长成大树,能结上果实,你却就要走了,也吃不上啦。”

惠能笑着说:“我吃不上,你们大家却能品尝呀。”

一年之后,小惠能播种的荔枝真的破土而出了。从此,岭南人知道,荔枝繁殖,除了压条、扦插之外,还能实生。60年之后,中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颁下诏书,将惠能的故宅敕赐为“国恩寺”,这棵根深叶茂的荔枝树,为建造寺院的乡亲们撑起了一片绿荫。一百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六祖惠能亲手种植的荔枝高达18米,需三个大人才能合抱。它至今依旧年年硕果累累,泽润后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