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883章 品《维摩诘经》(41)

落难情缘 883章 品《维摩诘经》(41)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我们这里都标榜是学佛的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思想呢?理论上有。

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会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萨道,帮忙了人。

告诉你,越是书读得多、佛法听得多、佛学了解深的人,计较心就越大,简直没办法收拾。

中外都一样,知识越多的人,比愚夫愚妇更坏,因为有了知识,计较心也大,就容易意见相争,认为只有我的才对。

没有知识的帮忙,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就很平淡。

所以有时候不用菩萨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识学问反而堕落得越快。这是讲乐饶益众生之难,也是戒行。

“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于恭敬供养师长,这很难。

中国的孔孟之道讲,但是社会对做得是不够的。

现在还有些中原的读书人,想保留过去的文化,要求别人尊师重道,真是笑话。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变成了学堂制度了,不是从个人来师承学习,而像去到集市的商业行为,老师上课是贩卖知识,学生念书是选购进货知识。

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尊师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识学问本身。

所以佛学里对于传法的老师视为法身父母,给人慧命,智慧的寿命。肉身父母给的**,寿命只有几十年,慧命可是永远的不生不灭。

例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已成佛了。

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

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

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做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

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

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师,于下而言要广行布施一切众生。

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广字,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偶尔有点善心,都是像俗语说的:强盗发善心。大家像强盗土匪,偶尔发一点善心就很了不起了。

为什么这一篇都要抓个乐字?但是对魔境界而言,与世俗追求的快乐享受不同。

学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乐,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佛法。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

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

能坚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

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

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

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做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

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

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

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

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

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

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作丛林规矩。

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在,又应该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过去丛林和尚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么?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

我常观察一些人,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

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嗔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还要乐于,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

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做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

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

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

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

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

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

我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做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

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

我小时候家里请了位秀才先生,按那时的说法,我家是东家,他是西席。他是洋人,可是从不说洋文,每天除了教我读书就自己读《金刚经》。

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亲每天都为他准备斋食。

我常常觉得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觉得奇怪,就问我母亲,她说一定是先生的牙齿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缝里我才闻着香。

我后来上课时仔细观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这是一笑。

但是他很诚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过年,他在自己房间里读过经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萨,拿出功过格,很紧张地看着,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骂该死!该死!我看是黑点比红点多的缘故。

我那时好奇,是从门缝偷看先生才看到的,这是确确实实的事。

《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我现在都还保存着。像这样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人们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

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乐禅定不乱,乐离垢**,乐广菩提心。”要了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

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

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

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

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

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

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

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

行善就是禅定。

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

所以看你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

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

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禅定以后,“乐离垢**”,才能发起智慧。

智慧是什么?是离一切心理,唯识学心所都离开了,心中明净。

这明净不是理论,是功夫,内外光明清净。

这个时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发动了。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彻大悟而证得菩提,所以“乐广菩提心”。

菩提是翻译名称,意思是觉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慈大悲。

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广”字?表示不是我们一般小智慧小聪明境界。

所以我这一次讲的,要研究《成唯识论》,就是要开发开广人们的智慧。

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本体是性空缘起,而以大悲心为用。

真得了菩提心,一定发大慈悲心。

“乐降伏众魔,了断诸烦恼。”什么是魔?不是你夜里看到了鬼,烦恼就是魔,一切众生心中皆有烦恼。

我常说佛学比一切学问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烦恼二个字,或者翻译成烦惑,每人每天没有哪个时候不在烦,恼是讨厌。

烦恼不是痛苦,痛苦就很严重了。

没有一个人不烦恼,《维摩诘经》说“烦恼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烦恼转过来,烦恼转了,就清净了,就大彻大悟了,就离垢**了。

烦恼就是尘垢染污,一切心态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

魔,烦恼也,所以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呼吸一进一出叫一念,这一念之间就有那么多烦恼,自己没有检查出来。

你们可以体会,当你拿着笔在写字的时候,你观察一下(这就要有定力了),我们的思想来得快,笔跟不上,思想很快,一把握不住就溜过去了。

你想记录自己一刹那之间有多少思想,是没有办法的,尤其是思想敏捷的人。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写东西的时候,要摆三支笔在那,写得快起来都来不及再找笔,过去了就懒得动了。

你就发现,如果写不快的话,你最好的观念一下就溜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啊。

这里告诉你什么?不要当热闹听了,这是叫你检查自己的意念。

你从这里走下山去,不用多久就到了,可是你在下山过程里想了多少事了?

你看有人坐在那里观看,你以为是观看风景,其实在搞烦恼,脑子里都在想别的,心都是散乱的,不得禅定。

很多年轻人看书根本看不进去,你们都有这种经验了。

如果你每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读下来,中间没有岔过别的思想,那就叫读书了。

能这样专一的话,修行也能够专一。

但是你做不到,都是一面看,思想一面在那里跳动,这叫烦恼。

所以禅定,智慧。

定就要在这个地方体会,否则你打坐都是在搞昏沈,修亥母定,亥属什么?亥属猪,要注意啊!

“乐净佛国土。”烦恼清净了,就一念之间烦恼不生,叫无生法忍,离染污心而明净,此心就是净土,净土就是佛土。

《维摩诘经》说“心净则佛土净”,内心一净了,佛土境界就清净了。

道家张紫阳真人讲过: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

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不需要往生,已经生了,也不要往,自然生,也不住,自然去。

西方就在你心田中。

你纵然修禅定到全身放光,也还是幻境界。

你身体可以飘起来,站在白云上,还是妖魔境界,仍然是由妄想心生出来的,并不稀奇。

换句话说,你心还没有清净,还在着相。

不着相烦恼就转菩提了,就达到了净佛国土。

“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这是修大乘道学佛之路,为什么要修诸功德,修一切功德?

我们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极的修善,没有积极的修功德。

大乘菩萨戒除了消极的为善,还要积极的修功德。

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积极的,修一切功德圆满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家早晚做功课都念“皈依佛两足尊”,哪两足?

福德和智慧都满足了。

福德怎么来的?

修功德来的。

功德成就,福德就圆满。

大家学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没有修到,听了又忘了就是没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读书的博闻强记,也都是修得的。

有的人上课老是靠笔记,脑子永远是空白的,我最反对。

我有时也靠笔记,这是因为脑子暂时先管下面重要的,临时拜托这笔记本先帮忙记下来,等下我还是要把它记到第八阿赖耶识心田里的,这样可以拿起来就用。

我不相信年纪大的记忆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现在这年纪还否认,记忆力反而比以前还好。

为什么?年纪大了功力越来越深,头脑就越冷静,记忆力就越强。

所以年轻人谈不上,年轻人能博闻强记,除非他修订力有成就,或者是过去生的定力带来的。历史上讲白居易生下来就能认字,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那都是真的。

这是讲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会成就的。

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神通,善根。

过去我们中国人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几年前我就讲,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

这个世界每一样东西都值钱,只有知识不值钱,但是知识的代价,它的成本,比什么都高。

一篇文章写下来,没值几个钱,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累积了许多时间,收集拢来许多智能,不过写一千几百字,那个成本的确很高。

十年前我有个不识字的老乡,发了财,找我帮他写一封家书。

我事情很忙,他就坐在旁边等,等急了要催我快点,就说:“求你真难啊!你这写信不过就拿起笔画个两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为难他。

这一下我有点火了,也想教训他,就说:“写信就拿起笔画个两下,那你来画!”

他说:“我就是不会写才求你嘛!”

我说:“你晓得我给你写封信,成本多少钱吗?”

他说:“这就一张纸有多少钱?”

我说:“告诉你,从我妈妈怀胎那一天算起,生下来,从小养大,又读了几十年书,现在不过会替你写信,这要多少成本啊?你同我一起读书的,你怎么不会写!”

他被我骂得只好说:“是啊,我小时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钱,但是财富再大你买得到智慧吗?

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钱请人替你去打坐吗?你可以悟道吗?所以要想悟道,还要修诸功德。

不要以为你只打坐,什么事不管就可以了,现在有好多人走上这个错误的路子。

我真要骂人了,你能修得好我头都给你!我同你赌这个头。

我不要打坐吗?我这个老道一天到晚为你们忙得要死,什么事,连草纸,天气冷了,还要提醒你们把窗子关好,不要着凉。

我这是什么禅定功夫啊!我在当你们的孙子啊!这是干什么?修诸功德啊!

你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呢?光会在那里自己当老太爷,要读书写文章打坐,你那个文章,哼!叫作文章!

打坐叫作打堕!学佛注意啊!要修诸功德啊!

能修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乐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么修来的?

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来的,如果这样可以成佛太简单了,不行的啊!

要修一切功德才成就相好庄严。这不是我讲的,是维摩居士对魔女们说的,我不过是个传话的。现在继续讲维摩居士为魔女说法,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乐、求享受、求快感。

维摩居士一连串说下来,说明世间的快乐并非究竟,那究竟的快乐是什么?现在继续:

“乐庄严道场。”刚才讲的是个人的庄严体相,现在讲到道场。

我们的身体是正报,我们长得白、黑、胖、瘦,不同的健康情况,都是因果报应问题,这是正报。

时代社会的环境、有没有财产、住的环境,甚至一切的遭遇等等,是依报。

例如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他的正报庄严。

因为他的四十八个大愿,愿一切众生成就,所以他成就的道场是西方极乐国土,依报也庄严。

我们人也一样,有人一生正报庄严,现在看到这种人很少。

过去在大陆上,地广人多,我看过很多例子,许多叫花子相貌蛮好的,脸孔长得像佛像,有的几乎两耳垂肩,如果他去演戏一定是一流的。

但他是个讨饭的,什么道理呢?耳朵大了是长寿相,但长寿不一定好。

如果看相的说你可以看到曾孙子,你先不要高兴,你可能很孤苦,儿子活得没你那么长。

人要靠儿女过生活已经不是味道了,养儿女是责任,不要有做买卖心理,期望他们还你债来养你。

现实不同了,这观念要改了。

我常讲,儿女向父母拿钱用,是躺着拿的,太太向先生或先生向太太拿钱用,是站着拿的,要想向儿女拿钱用,就要跪着拿了。

再说有的人正报庄严,但是依报不好,环境不好,穷苦一生。

何以依报不庄严呢?多生累世不修功德之故,不做善事。

所以真正之乐,前面讲要正报庄严,现在讲依报也庄严是人生最乐,是菩萨之乐,乐庄严道场。

“乐闻深法不畏。”喜欢听闻高深的佛法而不怕。

为什么要怕?听起来很奇怪,如果你从事教育时间够久,就一点也不奇怪。如果你从事宗教教育、佛法教育时间够久了,这一点不奇怪。

一班上课有几十个学生,其中那个笨的,你真想跪下来叫他爸爸,希望他聪明一点都没得办法。

而且他真的怕,怕接受教育。

乐闻深法而不怕,还肯追求是很难得的。你拿真正好东西教人家,人家不一定肯接受。

所以我上课能有这么多学生肯来听课,真想给他们跪下谢谢。

能真正闻深法而不畏,并不容易。

譬如你们想悟道,悟道并不难啊!真的!

为什么人不能悟道呢?因为有一天真有那个道来到你面前,你会怕的。

我上午告诉你们,我实在很佩服那位《外婆禅》一书的作者,以一个在国外定居的七十岁老太太,没有一个老师在身边,能够自己有这么高境界,不单是了解,而且都过得去,不断地有进步,全靠自己摸索,真不容易。

她说打坐时突然好像碰到了台风境界,风声极大,但是她晓得是自己里面的风动。

风一过了就觉得大水来了,如汪洋大海浪潮波动,她晓得是水大动了。

总而言之,地、水、火、风都经历过了,最后不只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了,她早有这个境界了,而是气从每个毛孔出去了,充满了虚空,大得很,万物皆无,自己这个人没有了,什么都是云、气,自己觉得在若有若无之间,好像只有一点灵光在虚无缥缈中。

我们讲得很容易,她一个人在国外家中做功夫,家里人都不在,碰到这些境界没人可问,也没有人可商量,自己会晓得这是什么,不恐惧,真是非常难。

这是“乐闻深法而不畏”的道理,何况还不算是深法。

所以有的人用功修禅,有时候说入魔了,哪里有魔啊?

不过是自己害怕畏惧,或者是一念贪着七情六欲境界,就走上岔路了。

想起来这位《外婆禅》老太太提到,她的邻居住的是位美国人,有一天从精神病院出院回家了。

一个人进了精神病院就是入了地狱,那是不可想象的,你们没参观过,不知道的。

所以你们想学佛修道,千万不要把自己弄神经了,被送进了那个地方就不好办了。

什么病都可以生,精神病可不要生。

不只是学佛的,任何宗教都有年轻人信得害精神病了,没有正知见是很可怕的。

这是所谓乐闻深法而不畏,不但不畏,听到高深的佛法变成了十善道,变成快乐。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三解脱门之乐是贪、嗔、痴都转了,声闻、缘觉菩萨到这个境界,就不乐非时之乐,是正乐。

“乐近同窗。”乐于亲近同道修行的同窗,过团体生活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真要做到也很难。

在团体中一起修行久了,同窗在一起是会不舒服的,不但环境不舒服,而且天天会有烦恼是非的。

“乐于非同窗中,心无罣碍。”能够走近同窗已经不容易了,而能够和志不同道不合、乃至相反意见的人相处,心里面却没有烦恼。

不要说别的,即使是家里面住在一起的兄弟姊妹相处,都会心里罣碍,随时会起烦恼,何况团体中的同窗!个人意见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障碍就更大。

“乐将护恶知识。”恶知识与善知识是对立的,佛法讲善知识是最好的,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可以指导我们不会走错路的人。

即使学问好道德高,如果使我们走错路,就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

恶知识是坏人,但是为什么仍然要保护坏人?

这就是菩萨道,即使是坏的,还要保护他、照顾他。

“乐。”当然是应该的。

“乐心喜清净。”维摩居士为什么在这儿讲这一句话?我们会觉得奇怪了。

我们学佛修道就是想求个心清净,大家都这么想。

事实上,真正到达心念空了、心清净的时候,你就不会干了。

刚才讲过,其实悟道很容易,求道求到涅盘境界,到那个时候恐怕你就不干了。

我们天天要求清净,真到清净了,不做了。

前些日子跟老朋友们谈话,谈到人生的境界。有一对学佛几十年的夫妻,在家**养一位禅宗的老师跟着他学,过去很多学佛的人是这么学的。

这老师最后在他家里面涅盘了,他还亲自给老师打点办后事。

他道家、密宗都学的,现在年纪也到了古稀的七十开外,正报依报都不错,子孙满堂。

这位太太在大陆上的妹妹最近过世了,先生得到了消息没有立刻对太太讲,怕她心情不好,现在当到我在场才对太太说了。

我就说他,“这个也看不开!生来死去普通得很。别人可以,你学佛一生,修道一生,这个情字舍不掉,什么都不要谈。”

这话是说,讲理论容易,劝人的时候好听得很,临到自己头上,鼻子就变成眼泪了,就受不了了。

讲心清净,人到了老年清净很容易,什么都没有了,返老还童了,像当小孩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光屁股来到世界上,老年又要回到那个光光的境界去了。

修道的人到了什么都没有的境界,嘿!还正好享受。

寂寞,在一般人叫凄凉,你如果一知道这个寂寞是享受,就变成真清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