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863章品《维摩诘经》(21)

落难情缘 863章品《维摩诘经》(21)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真布施是一切都舍出去了,为什么布施不求福报呢?

布施而不希望有回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很慷慨的布施,过后碰到利害关系时又会后悔的。

布施出去了就应该丢下,心中没这个事了,不期望什么回报。

我们是不是常常听人抱怨:自己不是坏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结果却有这样遭遇?

我们有没有检讨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会这样?例如你对某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又认为某人应该也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

菩萨发心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没有计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学佛的人由三皈依开始,五戒、八关斋戒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戒行修持是硬性规定的,是由外面打进内心,由外形的管理改变自己的内心。

智慧不一定要依赖戒行而发,那是由内心的发动打到外面来。

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严肃的。

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为了修持得到罗汉的不漏果。

我们讲禅规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内心不漏的开始。

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圆满成佛,悲智双运,悲不入涅盘,智不住三有(三界)。这是佛法的究竟,本来地无涅盘可入,涅盘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我经常讲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气不受,不受人家的气。

你们什么都可以学我,这一句不要学,学了就变毒药。

不受气这句话,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实上并没有人拿气给我受。

大家学佛好像越学火气越大,都用圣贤菩萨的标准看人,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却不去反省自己。

因为不反省,忍辱也没有做。

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需要忍,所以忍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别人侮辱你。

我们人生遭遇环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属于忍辱,都是忍辱的范围,真学佛就会无所谓,该如何处理就如何。

真做到这样大乘的忍辱,就不会觉得受辱,也就是道场。

心里对于一切众生都没有挂碍,看你和我是一样的,看仇人如亲人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烦恼了。

换句话说,要怎么去修大乘的忍辱呢?

就是“于诸众生心无碍,是名忍辱是道场”,这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

学大乘道的人于法随时精进,精进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谅自己的偷懒。真精进的人是不会懈怠的。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禅定的修法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用不着系心一缘。系心一缘是为了调伏我们刚强的第六意识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听你的,你叫自己不发脾气也办不到。

有禅定修养的人,可以把刚强的心念慢慢调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禅定是道场。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这个智慧就是般若。这一段都在说六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六度是道场。

可是把六度分开讲。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场,当下就了解,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是道。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

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

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

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正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

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

舍是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

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

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

我读过苏曼殊的诗,事实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个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诗:

禅心一任娥眉妒

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

与人无爱亦无憎

他用的就是这个词。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

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

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

是被什么阻碍了?

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

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

打通很容易的,并不难。

我们年轻读书没有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

以前我们做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

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

如果能有长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

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学到解脱,把烦恼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纽扣解开脱掉,就舒服了。

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兵败逃入四川,上了峨眉山顶,说了句话留在日记里:人生到此解脱为难,只有放声大哭。

这是时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个阶段,做了领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这个经验你们是不能想象的。

前几年有位做生意的商人,逢到生意不好的时候,我说你可以结束吗?

他说结束不了,我说对。

他知道如果把店铺关了,所有员工和家属的生活就会有问题,想想只有扛下去了。

我说这就是大菩萨心经,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为当头子好,当头子也很痛苦,解脱为难啊!

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脱,学道家的第一步是学《庄子》的逍遥,但是我看了许多学佛学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条绳子绑得你解脱不了,因为学佛又加上些绳子,真是越学越可怜。

所以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背是违背,背舍是指八种背舍,名词就不解释了。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要教化众生很难啊!每个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萨的方便,才能教化众生。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学大乘菩萨道只有牺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报。

爱语第一是要关怀别人,要跟人家讲话,不是不讲话。

第二是所讲的话要别人听得进。

利行是所作所为都是利于人家的,不是利于我的。

同事更难,为了要教化人家,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只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欢做的事你陪着他做。

四摄法是菩萨的道场,由此才能包容众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多求学、多听、多研究就是多闻。有人听经一耳进一耳出,自己觉得已经懂了,但是不能如闻行,听到的道理,不能变成自己内在的心性行为。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们的妄想狂心,伏心就是《金刚经》的第一段,须菩提问佛要怎么样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烦恼。

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场。把妄心分别心真降伏了,智慧就开发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观,不会得邪见。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刚开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数字记清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反复讲过很多次了,次数都记不得是很严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处上,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禅定都从这里来,我们都讲过了。

这三十七菩提道品,虽然是属于有为法,但是佛法是讲无为,讲空,《金刚经》上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怎么空,怎么达到无为呢?

记得有句诗:“有为须极到无为”。意思是说,把有为法修到家了,自然达到无为法空的境界。

所以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为,那就错了。

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四谛是苦集灭道,是学佛的第一步。

世间皆苦,是苦谛;众生以苦为乐,抓住痛苦当快乐,是集谛;要解决痛苦,灭尽苦、集就得道了,是灭谛和道谛。

人类,甚至说一切生命,有个共同的目的是离苦得乐,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乐,事实上三界众生都是以苦为乐,把轻微的痛苦当成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所谓众生的颠倒。

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实按摩是轻轻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说世间一切皆苦,没有错,没有说谎,懂得如此,才真正解脱得道,离开一切苦得究竟乐,这是佛法的真义。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如果抽出《维摩诘经》这一句话来考试,要吃苦头了。

大家都会念《心经》,对不对?其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同这句话一样,包括了十二因缘。

你们十二因缘记得清楚吗?如果连这些基础的名词次序都背不出,还觉得自己学问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缘,我再讲出来: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管三世,前生、现在、来生。大家谁记得妈妈没有生你之前在哪里?都记不得了。

现在把过去切开,一个人一念之间来投胎,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了会去到哪里,有没有把握?也不知道,统统是无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糊涂。

不要说生死哪里来去了,你们明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念会是什么,你有把握没有?

绝对没有把握!那个念头怎么来怎么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无明,这是道理上的无明,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光明,没有智慧,一团黑暗。

一切众生是怎么来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动,念头一动就来了。

这个动力的前面是无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样动的。

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缘,是得菩提了。

贪瞋痴慢疑,一切大烦恼、小烦恼、随烦恼,统统是一念无明。

有念,生命这一念不知到何处来就是无明。

佛经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

人发了脾气,起瞋心,就有障碍了。

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怨天怨地,愤世嫉俗,对任何人都不满,对环境也不满,种种埋怨都是瞋念。

有很多人学佛,佛经读得很熟,佛学也讲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很好,样样都会,但是事情来了就不行了,结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

贪瞋痴当中,瞋是最大的无明。小说《济公传》中写到,济颠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里起来就大叫,“唉哟!不得了!无明发啰!”

把大家都吵醒了,众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结果回头一看,庙子失火烧光了。

原来他是要告诉大家,火要来了,又不好明讲。

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无明。

无明缘行,我们投胎的动力是行阴。你们打坐念佛为什么杂念妄想去不掉?现在应该知道了吧!我已经讲明了嘛!

因为行阴没有停止啊!它永远都在动,没有办法,等于我们睡觉时血液循环没有停止。

我们不能得定,不能专一,就因为行阴的力量大得很。

无明缘行,一念无明引起这一股念力,它动性不停。

行缘识,一有行动又引起中阴的意识,我们思想意识不能停,因为行阴动了,缘就是连锁的关系,,。

中阴意识看到男女两个有缘的,三缘和合入胎了。

识缘名相,一般人称名相就是胎儿,因为四大就是相,变成了有形的**。名相缘六入,胎儿在母体中起变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

六入缘触,触是内外接触起了知觉感觉的作用。

触是身根来的,有了身体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觉得冷或热,是触。

触缘受,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触是讲起作用,你两手合拢来感觉到是触,你手合拢觉得暖还是冷,到心里头去了,身心两个发生关系,那是受。

感与受不同,那能够感的是触,受是连到心里。

触法有时不一定连到心里,也就是生理上叫触,可以说是医学上讲神经的反应。

如果我们某一部分神经麻痹,神经反应我们感觉不到,但那没有麻痹的神经还活着的,触法还在,只是你心里可没有受了,所以触跟受是不同的,否则会觉得差不多。

因为受,好受的就爱,受的爱,爱得要死就要抓住。

爱缘取,我要这个茶杯、这个手表,要抓。

这世界上越抓紧就越会飞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

你越想求它,它越厉害,同物理一样,向心力有多强,离心力就有多强。

天下事有时你不想抓它,它偏跑来了。

爱别离苦的背面就是怨憎会苦,你不要的它偏来,你不愿意见的人,一转弯就碰见,跑到厕所里还碰见哩!喜欢看到的人偏偏写信不回,是不是?人生就是这样。

取缘有,因为抓住有,所以构成了偶然暂时属于你的,这就是有。

其实没有真的有,一定会散去的。

所谓“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爬高了一定要下来的。东西啊!钱啊!累积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钱也是替别人累积,儿女也是别人啊!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只要有生命,总有一天会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

有缘生,生缘老死。

死了呢?一念无明,无明缘行,又来投胎了,这叫十二因缘,是圆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断无明,也就是要断见思二惑,断惑就证真,证到真如就得道了。

所以基本上无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来讲就得阿罗汉了。

大乘的菩萨还要进一步做到《心经》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以为切断就得道了吗?

错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于“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萨毕竟空,不需要断去无明。所以断惑证真是小乘法门,大乘菩萨没有讲断,非断非常。无明没有断,而是转无明而成真如,转识成智。因为无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着断它。

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尽就是断,不需要断就空了。

《心经》这一带一路悟到底,“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境界。

维摩居士这里也讲:“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你这才会晓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一念无明怎么样缘起而来?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来不存在。

所以“缘起是道场”,十二因缘同无明,乃至最后老死皆无尽,不需要你去断它,是它来空你。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小乘的修法是要断一切烦恼,断惑证真。

维摩居士说烦恼本身就是道场,因为烦恼本空嘛!烦恼是心态的相状,你不被现象所束住,那个心态是本来清净,本来是实相,你知道真实。

所以“烦恼即菩提”这句话,也在《维摩诘经》里。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他说,不用离开一切众生,众生主要指人类社会。

你要跳出红尘,离开这个社会,你想躲到哪里去?

你说自己什么都不要了,只有青山绿水,自以为很解脱,但是都被这些颜色困住了,是更红的红尘。众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场,用不着逃避。

如果没有众生,也不需要成佛了。

既然没有众生,自然不需要度众生了,何必成什么佛呢?有人感叹这个世界太乱,我说就因为世界乱你才有事可做,世界不乱你还有屁用?

因为有众生所以才要成佛度众生嘛!没有众生你成佛干什么?没有对象了嘛!

一切法是道场,如诸法空故。

一切法包括了魔法、外道法。如果魔法、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内,逻辑上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

善法、恶法、有为法、无为法……无法而不在内,才叫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是道场,因为一切法自性本空。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学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讲有魔啊!有鬼啊!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得像真的一样。实际上魔在哪里?

魔都在你心中,是自己捣鬼。

所以说起心动念就叫做天魔,如你硬压下念头,不起心动念就是阴魔。

或起不起,有时有念有时又好像无念,就是烦恼魔。

什么是或起不起?

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个文人,有天听见雨打芭蕉,心绪凄迷,就在花园的芭蕉叶上写了一个句子:

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有位小姐看到了,就接着写: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其实,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头上被观世音戴了个金箍,最怕唐僧念紧箍咒,一念咒孙悟空就头痛,只好听话了。最后到了西天,唐僧也取了经了,孙悟空一想,头上的金箍还没取下,就跑去找如来佛,请佛帮他取下来。

佛就笑了,问他:“猴子,是谁给你戴上这个金箍啊?”

孙悟空答:“是观世音啊!”

佛要他摸摸自己的头上是否有个金箍,孙悟空一摸,真的,本来就没有戴上。

这就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孙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

人生这个头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每个人没事还要想个办法,找个圈圈戴到头上,戴上之后,头痛极了,好烦恼啊!然后想尽办法把这圈圈脱掉,还告诉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脱下这个圈圈。

脱掉了不到三天,头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来一个圈圈把头套上去。

讲回到降魔,哪里是魔?你以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吗?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个魔要吃你,你给它吃下肚,两手一抠,不就抠了个窟窿出来了吗?

孙悟空最是用这个办法的,被吃下去,一捅就出来了。

被鬼弄死了也好嘛!死了找他变鬼跟他打一架。

这没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烦恼魔。

唉!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个很难办。

所以维摩居士说“降魔是道场”,什么是真降魔?就是不动念,“不倾动故”。你不去种芭蕉,当然就不怨芭蕉了嘛!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跳出三界,你去哪一界啊?是第四界、第五界,还是第六界?

智不住三界,悲不入涅盘。已经跳出来的人自由自在,来去自由。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惧。

诸佛菩萨说法如狮子之吼,狮子为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都为之头痛脑裂,所以常比喻诸佛菩萨的说法是狮子之吼,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诸佛菩萨说法说真理讲正道都没有恐惧。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种不共法,都是道场,这些名词前面已经讲过了。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成佛得道三明六通,六通前面讲过了,三明是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

明比通还厉害,通不过是打通了,像阴沟一样通了;明像太阳出来,无所不照。三明是道场,没有残余的障碍。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这就统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真正的学佛。

道场不在山上也不在庙子,就在你心中。讲了那么多,你随便从哪一点悟道都真是道场了。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根本大彻大悟就是道场,到了这个境界,一切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维摩居士对光严童子一路棒子打下来,都打光了,扫光了一切。

他接着说:“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他说,你应该悟到这些道理,懂了“如是”,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讲的,一切学佛的人一定都懂了这个道理,应该依六波罗蜜教化一切众生。

菩萨在世间所有作为,“举足下足”,就是提得起放得下,像脚走路一样,统统都是道场。

你哪里去找个清净道场?菩萨道在世间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佛法就在这里,哪里有道场?一念清净,当下就是道场,你又何必“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维摩居士给光严童子说法,这位菩萨名光严,智慧光明的庄严,这一段法都是说智慧庄严。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居士讲完时,在场同时听法的五百天人,都大彻大悟了,都懂了。所以光严童子也表示,自己没有资格代表佛。

《维摩诘经》到这里,由十大小乘阿罗汉弟子开始,一直到大菩萨弥勒菩萨、光严童子都不敢当代表。

不是不敢去,如果你认为他们是不敢去见维摩居士,那同我们世间人一样,何必学佛呢?

这一班人也太不伟大了。其实他们是不敢做佛的代表,可是求善知识问法是很愿意的,就是愿意当学生。

所以最后只有文殊菩萨去了。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一切佛都是他教出来的,只有靠他的智慧带领大家一起去,这是《维摩诘经》的故事。

我们知道,《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大乘菩萨境界,重点在每一位大乘菩萨的见地。

第一位弥勒菩萨所代表的见地是,如何是菩提,也就是如何是得道,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东西。

第二位光严童子所代表的见地是,如何是道场。道场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显教和密教将修道的地方都称为道场,例如庙子、佛殿、佛堂等。

有称庵或堂的,过去习惯将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称庵,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称堂。

称寺的,就是丛林、大禅林。

称庙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称为庙,但是近世大陆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称庙的,庙代表了一切神庙。

道士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庙,而叫观,读音如灌。

这些都算是道场。佛堂是道场,大殿是道场,佛的塔庙是道场。

有时候在家人请法师们来念经或是放焰口,临时搭个棚子,挂个佛像,那个地方就叫道场。

中国佛教的习惯,在念经做法事的地方,就叫作道场。今日的闽南语、广东话大概还有的,说某某法师做道场去了。

中国的民俗观念上,一个念经、修行、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场,这是宗教形式上的观念。

《维摩诘经》却告诉我们,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场在心,不在外形,不着相的。

他还讲得客气:“缘起是道场,无明是道场”。换句不客气的话,厕所,天堂,不垢不净。

只要心一念清净了,当下就是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

顺便告诉你们一个故事,现在东方的文化,尤其是禅、佛学,流通到外国,尤其美国,已经很久了。

当时在美国有一位中国的老教授,他没有学过禅。

在美国当教授也很可怜,随时要有新的东西补充,如果三五年没有新的著作、新的报告发表,就落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