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838章宦海风雷(2)

落难情缘 838章宦海风雷(2)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柬之听到了共鸣之音,赞道:“大师果然胸怀坦荡,出言不凡。”

一定禅师无奈地摇了摇头,叹了一声,话锋一转:“唉,只可惜那张柬之年事已高,流放新州之后,不知身体吃不吃得消……。”

张柬之顺着他的话头而上:“生死有命,非是人所力求。大师且放下担忧,一切顺其自然。”

“施主所言极是。”一定禅师听张柬之这么讲,内心之言脱口而出,俄顷,浓眉一锁,双眼凝定,上下打量着张柬之,好一会,才以探究的口吻问道,“施主,贫僧今日与你谈经论道,见你身在俗世,却心在梵门,出口句句箴言,字字珠玑,有如醍醐灌顶,令贫僧愚钝大开。你之真知灼见,实在可以跟我佛门中的高僧大德比肩齐眉。有道是,大泽起龙蛇。莫非你就是从中原来的那个大儒?”

张柬之不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听后摆手否认:“不、不、不。今天我在大师你的面前,只不过是班门弄斧、直抒胸臆而已,皆因我平日也经常见到云游四海来到新州地域的高僧,听其教诲,悟其禅道,所以对你们佛门之事略知一二。”讲到这里,张柬之用右手拍了拍自己肩膀,继续说:“你看,我这一介山民,瘦弱的肩膀,怎能与朝中那些大儒相提并论呢?!”

一定禅师眸睛闪射出一道亮光,直指张柬之,追问道:“施主,你说的可是真话?”

张柬之的嘴角轻轻一拉,略笑一下,指着胸口,道:“大师已研经禅修多年,该知道明心见性,即心是佛。我是何许人也,你可直彻心田,自领自悟,无须再花费唇舌,来作追问。”

一定禅师早就从定慧师父那里听过佛祖释迦牟尼拈花微笑,以心传心的佛门故事: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手拿着大梵天王送给他的金婆罗花示众,意态安详,却是一言不发。等着听经的众门徒都是惘然不知所措,只有弟子摩阿迦叶破颜微微一笑。释迦牟尼当场宣布:“我正法眼藏,精心佛法,是奥妙心法,现在已经以心传心。”当场将袈裟金钵传授给摩阿迦叶。这是佛门的经典故事。

一定禅师听张柬之这么讲,又见他直指人心,内心明白几分,不由想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儒、道、佛三家。于是,抛砖引玉:“以孔子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为继承补充的儒家文化。儒家首先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具有同情心。社会之所以出现混乱,私心严重的现象,是因为人们的良心善心丢失了,要把它找回来。所以孟子讲道:‘有人养的鸡和狗丢失了,知道要去寻找,但是有的人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悲哀呀!’这就引出了儒家所建立的道德文化、伦理与孝道文化,所以说,儒家文化是以道德、伦理、孝道为基本点的。”

张柬之听后,微微一笑,问道:“那么,佛家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一定禅师答道;“中国的佛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说到这里,应是岭南新州人的骄傲。因为出生于岭南新州的惠能,使得发源于印度的佛教真正开始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并且使禅宗成为影响最深远、流传时间最长的中国佛教。”

一定禅师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品了一口禅茶,然后继续说道:“惠能之所以能成为禅宗六祖,与他自小在金台寺闻经开悟,感悟佛法所分不开的。”

接着,一定禅师叙述了惠能北上作佛全过程——

惠能在金台寺感悟佛法后,千里迢迢来到湖北黄梅禅寺,禅宗五祖弘忍问他:“你从哪里来,想干什么?”

惠能回答:“我从岭南新州来,想学做佛。”

弘忍道:“你们岭南人没有佛性,你又是一个獦獠,怎么能学佛呢?”

惠能回答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是不分南北的,我为什么不能学佛呢?”

弘忍听后,感觉到来者非一般之人。于是就留下惠能先到厨房打杂,做堆米之事。有一天,弘忍在法堂上对弟子们讲,你们学了这么多年究竟懂得了佛法的真谛没有?你们每个人写个偈颂(心得体会)给我,如果哪个人真能领会佛法,我就将衣钵传给他,让他做禅宗六祖。

于是上座神秀就写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如同菩提树,人的心灵如同明镜,要时刻注意擦拭,不要沾染上世俗的灰尘。

弘忍看后对众弟子讲,你们每人抄写一份好好研习,照此修行必得大益。但弘忍却在心里想:神秀还未能领悟到佛法的真性。

他对神秀讲道:“凭你这首偈的见解,只在门前,未进门内。”

惠能得知后,也叫人代写了一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惠能认为,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原本就不是一种有形体的东西,菩提树、明镜台都是人心里面生出的虚幻之物。只要彻底的悟出“心性本净”与“佛性在心”的真谛,就会明白“常清净”的佛性心体是不可以用“染”、“拭”这样的语言来表达的。

认真分析一下神秀与惠能的偈语,便知那个对禅对佛道悟性更高。

神秀的偈语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由此可见,惠能悟性、境界的确要比神秀高出一截。当时,五祖弘忍认为惠能不但道出了禅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无”,更加唯心,认为他是接法的理想人选,亲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

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讲《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大悟。弘忍便传顿教及衣钵,并对惠能说:“你为禅宗第六代祖。”就这样,“禅宗六祖”诞生了。

弘忍将六祖之位传给惠能,并连夜将惠能送下山回到南方,叮嘱惠能“逢怀(怀集)则止,遇会(四会)则藏”。惠能以船自渡,在怀、会地区隐蔽了十六年后,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南宗佛教,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

张柬之待一定禅师讲完惠能成祖经历后,忍不住点评起惠能来:“惠能对于佛教发展流传的重要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定禅师:“那三点?”

“一是认为人人具有佛性,只要人人修身向佛,就可以立地成佛。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就将佛教大众化了;二是佛教的中国化。惠能认为只要人具有佛性并内心空灵无念,抛弃人间苦恼善恶就可立地成佛,不必再到西方世界去成佛。他说中国人成佛要去西方,那么西方人成佛又去哪里了;三是创立顿悟成佛说。传统佛教(如北宗神秀)是讲究渐修成佛的,这就给予人们漫长而痛苦的修佛过程。而惠能认为只要人清静无为,无念无求,就到了佛的境界,而且成佛不必限于寺庙,在家里修炼也能成佛。惠能认为佛是悟出来的,不是修出来的。”张柬之一口气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一定禅师听完后,连连点头,表示认同。他机锋一转,“请施主说说惠能的南宗禅对普罗大众的有什么用处?”

张柬之接过一个话题,“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下唐朝历史发生的一些变化。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开始,可以概略分成数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乱为界。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于690年建国周,即当今的武周,女主政治达到高峰。”

张柬之说到这里,接下来本想评击一下女皇武则天专权,亲小人,远忠臣的行为。但话到嘴边又马上噎了回去,说起了大唐开国的事来——

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也有经史学家考证应为赵郡隆庆李氏之后,与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关系甚密。其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李虎,他因功被封为西魏北周的八柱国之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封李虎之子李昞为唐国公,后由李昞之子李渊继承爵位。

李渊受隋炀帝重用,于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但隋炀帝对他也不放心,派王威与高君雅监督之。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使大唐高祖李渊得各地民变不止,史称隋末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

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屈突通,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而在扬州的隋炀帝,他心灰意冷,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江都政变中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

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

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订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张柬之接着说起唐初盛世——

唐朝的崛起有赖秦王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扫平群雄后,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唐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文臣,以及一班武将如尉迟敬德、李靖、程知节、李世勣和秦叔宝等。此外,唐太宗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