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第504章 妙哉奇也(31)

落难情缘 第504章 妙哉奇也(31)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席话说得满朝文武人人叹服,问得国王瞠目结舌。

爱幼王想了想反问道:"难道能解开三道难题者也算不得智者!?这嘴上无毛的后生已过天命之年不成?"

阿蛮冷笑一声说:"乌龟吃萤火虫,各人一里。如果本人猜得不错的话,他家中一定供养了一位六旬以上的老人,而且会唱《养老难》的歌儿。不然的话,像他这么大一点年纪,绝不可能懂得那么多道理"。说完,竟拂袖而去。

阿蛮刚出皇宫大门,李老三马上跪在地上口称:"大王恕罪!"爱幼王说:"你为国家解除了危难,为孤王挽回了面子,理当封赏,何罪之有?"

李老三把前因后果一说,在场者无不惊得目瞪口呆。

这位李老三并非普通百姓,而是前任礼部尚书李大人的三公子。十年前的一天上午,李尚书把三个儿子都叫到身边,问:"你们说为父一向待你儿女如何?"三个儿子都异口同声地说:"父亲待孩儿如心肝宝贝!"

"既然如此,你们来世将如何报答为父呢?"

老大说:"下世我要变头牛,让你赶着耕田耙地,做最重的活,吃最差的草料,也不叫苦叫累,以此报答父亲克己待儿的恩德。"

老二说:"父亲一个心肠这么好,来世一定能当大官,孩儿我愿变成一匹骏马,食草衔环以报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李大人听后高兴地说:"你们都是我的孝顺儿子。"

李老三不以为然地说:"父亲如果真有来世的话,你就投胎做我的儿子吧。"

李大人气得满脸通红:"你这是什么话,难道为父对你不好么?"

老三"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不!父亲您误会了,正因为今世你做我的父亲,待我这么好,再过两年我们却要吃你的肉,或者将你活活饿死,这样太不公平。如果您下世做我儿子,我要像您对待我那样对待您,等我老了您再像今世我对待您那样对待我,孩儿的心灵才能得到一点慰藉。"

李大人听完儿子的话,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将他扶起来,父子二人抱头痛哭了一场。老三当即发誓:"孩子甘冒死罪也要让父亲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

两年以后,李尚书满了六十花甲,万岁赏他回尚书府饿死。李老三把父亲藏进一间事先准备好的地下室内,每天偷偷地送饭,送茶,送水。为了不连累哥嫂,在父亲回府的当天就与他们分了家。

李老三除了有地下室的那间房子外,把其余的财产房舍都让给了哥嫂。

十天以后,他将一具用熟食做成的假尸体送进了山林,并且很快被野兽吃光了。到目前为止,老尚书已经在地下室度过了八个春秋,在三儿子的精心照料下,他身体仍然十分强健。这本来是件喜事,老尚书却为这件事犯了愁。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他觉得自己活得时间越长,儿子为自己承担的风险就越大。

三天前的早晨,当李老三给父亲送早饭时,李大人发现儿子满面愁容,便问他有什么心事。

李老三说:"今天一大早孩子们上街去买早点时,发现许多人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挤上前一看竟是皇榜。"

老尚书一边吃饭,一边听儿子讲那皇榜的内容和前因后果,饭吃完了,那解开三道难题的办法也有了,这才劝儿子去"试试看"。

当天,李老三按照父亲的指点,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今天一大早,他便信心十足地去揭了招贤榜。

他并未指望招什么驸马,仅仅是出于一种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爱幼王争回一点面子的目的才这样做的。

没想到,不仅自己的"**"被那狮子国的使臣一眼看破,还连累爱幼王和文武百官受了一场闷气。

李老三见事已至此,只好说出了真情,请爱幼王定罪。

爱幼王听到这里,忍不住大吼一声说:"气煞寡人也!"说完双手抱头,沉默不语了。

刑部尚书王大人见爱幼王龙颜大怒,立即下令:"将这欺君罔上的小人推出斩首示众!"

金童看到这里,一股无名火直冲脑门,恨不得喷出三昧真火,将那皇宫烧个精光。还没来得及喷火,早有一块石头"咚"的一声掉在面前。

他捡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句话:第一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二句是:性急吃不得热粥。

金童以为又是白鹤仙子在提醒自己,可是抬头一看,竟是观音娘娘在半空中向自己招手,这才意识到所谓狮子国的使臣不过是观音娘娘的化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不仅迫使他迅速平息了无名火,而且立即产生了一种"袖手黄河岸,得意看翻船"的心理。

观音娘娘与金童打赌之后,并没有急于投胎,她首先变成一位老太婆一边在爱幼国的城乡之间讨饭,一边查访他们不供养老人的原因。

查来查去,发现他们首先缺少粮食。

一斗田只能收百把斤稻谷,十亩也难收一千斤麦子。

为了活命,人们主要靠吃观音土和老年人的肉为生。这是其一。

其二,是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尊敬老人,以为把父母关在地窖里饿死之后,抛到荒郊野外去让乌鸦、野狗吃就算是最大的孝敬。

理由是既没吃父母的肉,还让他们享受了"天葬",不是孝子谁能做到。

再就是国家《法典》有明文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要么杀而食之,要么关进地窖。有不遵《法典》者,是朝廷命官要追究欺君之罪,是庶民百姓当就地正法。

对于这件事,除了法律保障之外,还有《老难养》的国歌为证。

观音娘娘首先针对国歌编了个《移难养》的民谣。

儿难养,养儿难,个个养儿都一般。

分娩时,生死线,恰似地府走一遭。

生来不会吃茶饭,怕儿热来怕儿寒。

屎尿常把衣被湿,爹娘睡湿儿睡干。

观音娘娘一边传唱《移难养》一边设法提高爱幼国的五谷产量。

这年夏天,她变成一位逃荒要饭的老太婆,一边唱着《移难养》一边要饭。

没走多远,就有一位背饭桶的老妈妈被她的歌声吸引住了,放下饭桶问道:"老婆婆,您这歌儿是哪里学来的?怎么唱的跟我想的一个样呢?"

观音娘娘神秘地说:"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这歌是一位神仙在梦中教给我的。神仙说爱幼国的世道也该变变了,不能光爱幼不尊老……"

她俩越说越投机,老妈妈硬要观音娘娘把《养儿难》教给她。观音娘娘说:"我三天没吃没喝了,哪有气力教你唱歌呢。"老妈妈说:"你教我唱《养儿难》,我给你添饭。"

结果歌教会了,一顿饭也吃完了。

那老妈妈不仅不后悔反而说:"一顿饭换这么一首好歌儿值得!"

观音娘娘说:"难得你这么好的知音,难得你这么好的良心。为了感谢你,我教你一个办法,包你一亩田每年打一百担谷。"

老妈妈说,“一年能打五十担就不错,先前还不足三五担呢。”

"好,就依你说的五十担吧。"观音指着自己刚才坐着吃饭的那块石头,又说:"以后每年插秧前,你每天送这块石头大的一堆肥,只要连送七天,全部上到田里后再来个三犁四耙,然后栽秧。秧插了下去再薅七次草,包你年年都能打五十担。"

老妈妈半信半疑地听着,突然发现那老婆婆不见了,那块石头也长得像一座小山似的。老妈妈赶快把这件怪事告诉自己的儿媳们。

她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照办了,那年的稻穗儿长得像狗尾巴似的,人人见了人人夸。到了秋后打下来用斗一量,不多不少正好五十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