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第367章 圆融贯通

落难情缘 第367章 圆融贯通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布袋和尚一句出气的话语也不敢说,从方丈里出来。

只见岳林禅寺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陈旧的建筑已经拆为了平地,显得视野很开阔。

布袋和尚信步来到岳林寺改建的工地,发现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阁,所有的工程都已经完成了基础建设,的确都在等着木料运回来立柱上梁。

他暗自惊叹:闲旷老和尚真的成精了,早在一年之前,自己出发伊始,他就已经算准了木料从武夷山弄回来的日期!

布袋和尚见此情形,不敢怠慢,马上挖空心思,刮肚搜肠,苦思冥想着将那一大批栋梁运回岳林寺的方法。

他坐立不宁,便不停地在寺院里来回游荡,不知不觉里来到了原来的大雄宝殿前的一口古井旁。

他心不在焉地坐在井沿上,看着空明的月光像水一样从高缈辽远的天空流泻下来,浮动在地面上,朦朦胧胧,缥缥缈缈。风物如梦缕,虚空如淡烟,一切似真似幻,令人飘飘欲仙……忽然,布袋和尚似乎听到了一阵隐隐约约的海潮音。

曾有古人将佛陀说法的声音比喻成“海潮音”——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言之信者,誓之如海潮。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

海潮音时节不差分毫,如佛菩萨的无缘慈悲,为众生应机说法。

“梵音海潮音。”这隐隐的海潮音,是佛祖显圣说法吗?可是,大雄宝殿尚未建起,佛像尚未重塑……

布袋和尚感到,海潮之声是从古井传出来的。他低头向井中望去,井水之中飘摇着一轮明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轮水月一月摄。

江河湖海皆为水,何方月夜无水月!

他忽然想到了法界缘起“自在无穷”的佛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百界千如,百如千界,法界互融,事事无碍,圆融贯通……

布袋和尚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连夜返回了象山港,让船员们将千辛万苦才运来的木料尽数抛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这是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他的故国。他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衣衫褴褛,光头赤足,沿街乞讨。但是,他受到的欢迎,比国王出巡更为热烈,迦毗罗卫国的人民倾城而出,双手合十,眼里噙着泪花,恭迎佛陀的归来。

佛陀没有听从父王的安排,住进王宫,而是与比丘们同样住在了城外的森林之中。

有一天,一辆华丽的马车来到佛陀住所,从车上下来一位贵妇,她就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的继母,更是佛陀至亲的母亲——当初,释迦牟尼(那时也叫悉达多)降生的第七天,他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魂归忉利天,于是,他的姨母波阇波提成了他的养母,将他抚养成人。

波阇波提与佛陀相见之后,拿出了一件她亲手织成的金光闪闪的袈裟——唯有佛才配穿的金缕袈裟。她双手捧给佛陀。

然而,释迦牟尼佛却拒绝了,说:“谢谢,请您施舍给僧众吧。布施僧人,将有大果报。”

波阇波提强调说:“可是,这是母亲我特意给你织的啊!自从你出了家,每当想你的时候,我就手织金布,绣制这件袈裟,藉以寄托思念。可以说,这件袈裟上,每一针、每一线,都浸透着母亲的心意与爱怜。”

佛陀十分感动,但他仍然说:“母亲因为爱我才给我袈裟,这种恩情并不弘广。如果你布施给众僧,就是供养三宝,同时也就供养了我。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要这样奉劝母亲。”

佛陀又说:“我的僧团中有很多大阿罗汉、大菩萨,例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供养他们,富德无量无边。”

波阇波提明白了布施的意义,心情豁然开朗,于是,她高高兴兴将金缕袈裟奉施众僧。

她在僧众面前依次走过,面对这件异常精美、只有佛才能配得上的袈裟,无人敢拿。

最后,弥勒接受了下来。

不久,佛陀与弟子们游化到波罗奈国,这里是弥勒的故乡。然而,他刚生下来便被迫离开了故国,所以,这里没人认识他。

那天,弥勒身穿金缕袈裟进城乞食。

他本来就与佛陀一样,身具三十二相,五官端正,面色紫金,似乎放射着柔和光辉。

而今又穿上庄严的金缕袈裟,更加光彩照人,引人注目。

他站立在波罗柰城大道旁托钵而立,真是神采飞扬,仪态万千,威光赫赫,妙笔难成。

人们围观着他,只顾欢喜赞叹了,却忘记了给他送上食物。

有一位珠宝师偶然路过这里,看到弥勒庄严的神态,心中非常敬仰,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的家里供斋。弥勒答应了他的要求。

珠宝师亲自下厨,为弥勒准备了精美的斋饭。

按照那时僧团的规矩,比丘接受人家供斋之后,必须为斋主讲经说法。

于是,饭后,弥勒净手漱口,升座为珠宝师讲说佛法。

弥勒发心学佛比释迦牟尼还早四十大劫,已经修行了无量时光,所以,他声音甜柔,言辞优美,说理透彻,比喻巧妙。可以说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犹如龙吟凤啼,仿佛天乐奏鸣……

珠宝师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如醉如痴,听得完全入了迷,忘了时间,忘了地点,甚至忘了自己。

今天,城里有一位大富翁要嫁女儿,在此之前请珠宝师加工一颗罕见的月明珠,作为女儿的陪嫁。因为这颗月明珠十分珍贵,所以加工费也高达十万。

本来,珠宝师应该在中午之前将月明珠加工好,可是,他只顾为弥勒准备斋饭,以及听法了,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儿。

等到大富翁派仆人来取宝珠时,珠宝师听法正听得上劲,心不在焉地说:“你先回去吧,我一会儿就加工。”

仆人生怕他再忘记,就将那颗月明珠放到了他的手上,然后回家去了。

大富翁听了仆人的汇报,焦急地说:“这件珠宝今天就要派用场,如何能拖延呢?你带上十万加工费去,若他仍然不动手,就把月明珠要回来!”

仆人再次来到。然而,珠宝师仍然在听弥勒说法。

仆人拿出金灿灿、光亮亮、叮当响的十万钱币。但是,珠宝师不为所动,依然全神贯注地倾听弥勒宣扬的妙法。

仆人无奈,只好将月明珠收了回来。

珠宝师的妻子眼睁睁看着到手的金钱又失去了,十分气恼,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屋里冲出来,大声呵斥珠宝师说:“你得到十万钱币只是举手之劳,足能使得我们家三年衣食无忧。而你只顾听这个沙门(僧人)夸夸其谈了,丧失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

珠宝师听了妻子的话,既觉得闻听佛法重要,又感到失去赚钱机会可惜,心里十分矛盾。

弥勒知道他的心情,说道:“下午既然没工作可干了,你能和我一起回精舍(佛教修行人居住的道场)吗?”

珠宝师也想出去散散心,就跟随着弥勒一起回到了精舍。

弥勒问众僧:“如果有施主请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到家里供斋,所得到的利益与十万金钱相比,会怎么样?”

佛教最初的五个比丘之首憍陈如立即回答说:“假如有人得到了一百车珍宝,也不如供养一个清净比丘得到的福报多。”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说:“如果有人得到一个国家的财产,仍然不如请一个持戒精严的沙门来家供养获得的利益多。”

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说:“哪怕全世界的财宝,也无法与供养净戒僧人所得到的益处相比。”

其余众僧纷纷发言,说明供养清净比丘可以得到难以想象的福德。

这时,天眼第一、能看见过去、未来的阿那律尊者说道:“全宇宙的宝物虽多,但是远远不能与供养持戒精严的沙门所得利益相提并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

“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佛涅盘后,那一期的佛法灭尽的时候,我本来是穷困潦倒的樵夫,以砍柴为生,因为一念善心,把自己的一碗粗糙不堪的稗子粥,供养了一位辟支佛。没想到,立刻就得到了无量功德。当世,我就被国王拜为了大臣,富贵荣华,享用不尽。其后,历生历劫,我都无所缺乏。到今生,我未出家之前,时常优哉悠哉,兄长摩诃男很是嫉妒,但母亲说我天生的福德。摩诃男不服气,当我在田野里监工的时候,他用苫布罩上空碗、空盆当饭,给我送到田间。然而,当他揭开苫布的时候,却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本来空空的碗盆里已经储满了美食……你们看,我以很少的一点稗子粥供养辟支佛,所得功德九十一大劫以来从未减少。而且我以此福德,得以遇见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位,永远脱离了苦海。”

珠宝师听后,欢欣鼓舞,从此成了一位谦恭的居士,时常供养三宝。

后来,弥勒将那件象征着佛教法脉的金缕袈裟,献给了佛陀。要知道,当初,他之所以接受这件袈裟,不是贪图它的华丽,而是为了成就波阇波提供僧的功德。

……

布袋和尚两手空空回到了岳林禅寺。

他一进山门,闲旷和尚就问他:“木料呢,你运到了哪里?”

布袋和尚却说:“当然运回了岳林寺。”

随侍闲旷禅师的小沙弥咧着嘴笑了:“我总算明白布袋师兄的大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了。”

布袋和尚故意逗他说:“你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如何知道里面装的什么货色?”

小沙弥说:“你的肚子里妄语太多了,所以把肚皮撑大了。”

布袋和尚憨憨一笑,并不在意。

闲旷禅师严肃地训斥小沙弥道:“不许胡说八道!你师兄他什么时候打妄语了?”

小沙弥十分委屈地说:“他就是打妄语嘛!他说已经将木料运回岳林寺了,可你老人家看看,寺院里连一根新的木材都没有,他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闲旷禅师说:“萤火之虫,如何了知日月光明;凡胎俗子,怎能通晓圣贤境界!毛头小子,赶快向布袋忏悔!”

小沙弥倔强地站着——本来嘛,寺院里就是一根木料都没有。

布袋和尚大度地挥挥手,说:“小孩子口无遮拦,率真自在,没什么对错。”

布袋和尚转向闲旷禅师:“师父,请几位师兄弟到原来大雄宝殿前的那口古井里取木材吧,我已经将它们从象山港的大海之中转移到井底了。”

小沙弥偷着一撇嘴角,心里叽咕一声:“撒谎!”

然而,闲旷禅师居然毫不怀疑他的话,真的喊来几个年轻力壮的僧人,让他们在井口上方搭起了一个高高的鹰架(古代提升重物的三角支架,上有木制滑轮)。

众人在闲旷禅师的指挥下,认认真真忙活开了,有的安装转轮,有的整理绳索,有的拴铁钩子,甚至,他们还腾出了一片大大的空地,准备堆积大量的木材。

小沙弥见此情景,不禁心存疑问:难道岳林寺的这口古井,真的与八十里之外的大海是相通的么?他忽然想了起来,好象是有人说过,只要你心静,在这口古井里能听到海浪起伏、潮汐涨落的声音。他不由得地走到了井边,伸长脖子向井里望去——

井里没有木头,倒是有一个小和尚——小沙弥自己的倒影——井水太平静了!

那会儿,小沙弥被闲旷老和尚训斥得灰头土脸,现在总算捉住了把柄。

他是一个机灵的孩子,并不直接回禀老和尚,而是拿来了一只水桶,挂在了原本准备向外扯木头的大铁钩子上。

闲旷禅师见状,说:“你这小毛头,无事生非,净添乱!”

小沙弥说:“井里只有清清净净的一泓泉水,你们花人工、费力气搭起了鹰架,不提水干什么?”

闲旷禅师看看布袋,布袋和尚说:“老和尚应该沐手焚香,鸣鼓撞钟,拜谢护法神的辛劳。”

于是,闲旷禅师搭衣持具(身着袈裟、手持拜具),来到护法殿,上香礼拜。

同时,岳林寺钟鼓齐鸣,气氛庄严神圣。忽然,人们听到古井之中像是开了锅一样,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随即,泉水上涌,浪花翻滚,一根粗大的木材露出头来……

闲旷禅师立即指挥人们放下钩索,拴住木头,利用转轮将之吊了出来。

好一根栋梁之才!圆径三尺粗细,五六丈长短,光滑笔直,十分难得。

用之为栋梁,可负重万均;以之作立柱,足能矗立千年!更可喜的是,才吊出一根,又有一根冒出头来,好像取之不尽,用不完竭似的。

闲旷禅师问布袋:“你一共运回了多少根?”

布袋不答反问:“老和尚需要多少?”

小沙弥插话:“那当然是多多益善!”

布袋笑道:“小师兄,贪心越多,烦恼越多。人生有十缠、九十八结,合计百八烦恼,你还嫌少?”

闲旷想了想说:“三座大殿,总共需要梁柱一百零八根。”

布袋说:“那么,就化烦恼为菩提,百八烦恼化为百八栋梁!老和尚您算吧,够数的时候,就喊停止。”

寺院朝夕撞钟一百零八下,意在消除一百零八种烦恼;又随百八烦恼之数,而有百八珠数。

方丈脖子上挂的珠子,以此计算着木头的数量。

等到珠子数了一圈,闲旷禅师急忙喊道:“够了、够了!已经够数了。”

不知是他喊得慢了还是怎么回事,井水之中隐隐约约似乎还有一根木头!

闲旷禅师让人数了数吊出来的木材,只有一零七根!

闲旷禅师看看手中的念珠,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布袋和尚像是未卜先知,笑道:“你问问小师弟就明白了。”

闲旷禅师用目光寻找小沙弥,哪里还有了他的踪影——小沙弥早已躲开了。

原来,昨夜老和尚休息之后,俏皮且好奇的小沙弥,悄悄将老和尚每日挂在脖子上的那串晶莹圆润、象征着方丈威严、方丈身份的宝石串珠偷了出来。他一边把玩,一边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也挂上这样一串宝珠……

他一不小心,将串宝珠的绳线弄断了,玉石宝石滚得到处都是。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找回了一百零七颗。他重新串起来,悄悄放回了原处……

于是,闲旷禅师以它计算木材,就少掉了一根。

然而,那根卡在井里的木头,却无论如何也吊不上来了,只好留在了水中。

有了这批顶梁之柱、栋梁之材,扩建后的岳林寺规模宏大,布局巧妙,整座寺院犹如一条巨龙:

宽阔的山门,恰似龙口;山门左右两侧高高耸立的钟楼、鼓楼,就像龙头上翘起的龙角;山门之内并排的两个圆形的放生池,宛若巨龙晶亮的眼睛;中轴在线,依次排列着厚重坚实的天王殿、高大宏伟的大雄宝殿、精美灵巧的崇宁阁、飞檐凌空的大悲阁,仿佛一条长长的龙身,散发着雄浑的威势……

岳林禅寺扩建一新之后,闲旷禅师即将入灭,他计划把方丈职位传给契此。

然而,这个无拘无束的疯癫和尚,在将木材运回寺院之后,早已跑得没了踪影!

布袋和尚这一跑,又跑到了杭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