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落难情缘 > 第248章 出山

落难情缘 第248章 出山

作者:洪门十一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5: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办丧事过程中,新州知县张中昌获悉当年秋后处斩的阎发奎仍逍遥法外,立马发出通令,将其缉拿归案,验明正身处斩。

自此,惠能受追杀的危险也随之解除了。

惠能按照李氏临终前的遗言,把李氏埋葬在龙山顶上卢行瑫的墓旁。

李氏出殡那天,惠能披麻戴孝跪在棂前,李小兰、梁金莲也像个大孝子女一样和惠能跪在一起,啕号哭丧……

夏卢村里,唢呐、八音声混合着哭丧声,响成一片。

夏卢村的上空,忽然一阵秋风掠过,飘来一阵乌云,紧接着下起了飘飘洒洒的秋雨,好像也在为六祖惠能痛失慈母而悲哀落泪……

此时的夏卢村原野,苍茫大地被纷纷扬扬的雨雾笼罩着,扑朔迷离,徒添几分哀思。

一阵阵送葬的唢呐八音响起,和着哭丧的哀声在夏卢村上空回荡。一队披麻戴孝,举着纸幡,哭着哀丧的队伍,跟在四个抬棺材的壮汉前面,惠能披麻戴孝,捧着灵位,文仔、牛仔挽扶着他从村里走了出来,他们一边走着,一边朝天撒着冥纸。

冥纸在风雨中纷纷扬扬,悠悠地飘落在原野上,沾着泥泞。

送葬的队伍一直把李氏送上龙山顶上下葬后,才缓缓地下山……

惠能为母亲办完丧事后,头七这天,在墓地旁搭了一间草屋为李氏母亲守孝。

百善孝为先,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沿用。

为亲人守孝,历时三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说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就是守三年孝的原因。你是三年才从父母的怀中离开的,那父母离去,让你守孝三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礼。

古代人非常讲究忠孝,其中孝尤为重要,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这叫丁忧。另外守孝期间不能穿红戴绿,守孝期间不能参加娱乐、走亲访友,等等。

三年之丧出自商,周灭商后也接受了这个制度,但是春秋间还有大批诸侯不当回事,也没有什么人出来指责,说明那时还没有成为普遍风气。

……

惠能为娘亲在这间小小草屋里守孝,三年多的时光悄然而过……

惠能自携禅宗衣钵南归之后,在广东四会、怀集、新州一带的深山之中隐匿了十几年,在家乡龙山这间草屋里又守了三年半孝,总共在岭南度过了十五年不平凡的岁月。

这十五年,是惠能苦乐的十五年,是修行的十五年,是失去了慈母和婚姻的十五年,更是对佛之心法艰苦实践的十五年。

这十五年中,惠能已经从一个俊朗的青年步入到了成熟稳重的中年。

临近春节的一天夜间,惠能照例在这间小小茅棚里禅修完后步出门外,只见远处一个年老的和尚,手中托着一个晶莹透明的水晶钵,用一种内力修为深厚、传音入密的上乘内功,把吟诵之声从远处送入他的耳中,让他听得清清楚楚: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法王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

“法王?”惠能琢磨着那个年老和尚吟诵……忽地,想起了小时他爹曾对他说起过:他出世时那天清晨,有两个和尚站在门口,一个年过八旬,一个年过半百,都是慈眉善目,举止不凡,说是专程前来为他起名“惠能”,临走还向他施礼,尊称他“法王”。

……

惠能会心一笑,回到草屋里,拿起装有祖师袈裟的包袱,出门深情地回望了居住了三年多的草屋一眼,连与李小兰、梁金莲等亲朋告别都忘了,便跟着老和尚直奔山下而去……

远处的村落里过年的鞭炮声,催得野梅灼然开放,把一片大好春意尽情地抒写在茫茫荒野。惠能自语:“春节到了,春天要来了,我也该下山了。”

……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初八那天,惠能来到广州城(当时属南海郡)。

广州是达摩秉承般若多罗的遗训,于梁武帝普通年间航海东来,舍筏登陆到大唐东土的第一站,“一苇渡江”的典故源出于此。

此时的广州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片繁华景象。

惠能向路人询问:“这城里哪间寺院最大?哪一处高僧的道行更深?”

“法性寺。”

“法性寺。”

“法性寺!”

尽管路上行人的衣着表明他们是属于不同的阶层,但他们的回答都是一个样。

惠能从中推知法性寺在广州城中的地位,一路查询问路寻去。

在一条大青砖铺就的街道旁,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

法性寺。

当时的法性寺,就是如今的广州光孝寺,是岭南的有名寺院

之一。

法性寺原来并不是寺院,而是西汉南越王赵德的王府,亭园

层叠,草木森森,锁住无限春光。

西汉末年,三国争雄,东吴重臣孙仲谋麾下有一位著名谋士虞翻,因开罪皇上而被贬至岭南,他见这里地方宽敞,林木蓊翳,就将这里作为讲学的场所。

虞翻才气纵横,分析问题独有见解,门徒众多,声誉鹊起。世人将这里称作“虞苑”,由于虞翻在里面广种当时的稀有树木——柯子树,茂密成林,别有特色,故此世人又将这里叫做“柯林”。

虞翻病亡后,他的子孙笃信佛教,改苑为寺,名叫“制旨”,请和尚数十人入居,常年念佛诵经,超度亡灵。

后来,虞家败落,和尚留居在此,这里演变成佛门圣地。至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来自克什米尔的高僧县摩耶舍在此建成“王园寺”,广传佛经,声名传播。

其后,凡从外国来的高僧都喜欢来到这里歇脚,成了岭南重要的名刹之一。

梁武帝普通元年,禅宗初祖达摩从天竺来广州,就曾在此寺驻锡,西印度的真谛法师也曾居于此寺,翻译经论四十多部。

今天,惠能的到来,注定这座古寺又将在佛教的史册上翻开崭新的一页。

惠能来到法性寺高大的山门前,探头望去,忍不住惊叹:“哟,果然是气势不凡!”

惠能略微犹豫了一下,举起右脚,跨步迈进了高高的门槛。

惠能这一步,成了他迈向佛祖殿堂巍巍宝座上的关键一步!

而其后在寺里的充满禅机的对答,不仅成了惠能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佛法禅机得以快速弘扬的一个重要枢扭。

惠能走进法性寺后,纵目望去,里面柯树蓊翳,浓荫匝地,回廊曲折,环境幽雅。天王殿、伽蓝殿、千佛殿、睡佛阁、风幡堂、钟楼、鼓楼都是斗拱飞檐,红墙青瓦,在宏伟之中溢出庄重。

惠能心里惊叹:“这佛门圣地,可算得上是梵界冠首!”

筑于高台的大雄宝殿,更显气势雄伟。大殿内外,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把整个大殿塞得水泄不通,连大殿外也站立着几百名信众。粗略估计,听众有三千多人。

广州是岭南最繁华的大都市,名流荟萃,商旅云集。当年达摩祖师泛舟来华夏,就是从这里踏上中华大地,播撒下禅的种子;

而今,他的五传法孙——惠能,也将从这里开始大张法席,广传禅法,从而使禅——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益发光辉灿烂。

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这时,惠能仰望高天,看到法性寺高高的旗杆上幢幡高挂,迎风招展,心中一阵兴奋——他知道,寺院里幢幡升起,五色彩带飘扬,表示当日有重**事活动;

今天单升幡旗,则表示寺里有高僧讲经。

惠能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缓缓走进法性寺内。但见数枝红梅灿若繁星,暗香浮动,向人们传递着严冬已逝的信息。

寺中的戒台上,一个十来岁的小沙弥冲着一棵菩提树跪拜顶礼,神色凝重而庄严。

一位十七八岁名叫法空的青年禅僧跑过来训斥他:“婴行,你又犯疯病啦?放着大殿里的佛菩萨不拜,神经兮兮地拜一棵树干什么?”

婴行充耳不闻,顾自三跪顶礼,嘴里似乎还喃喃祈祷着什么。

法空口中说个不休:“难怪印宗大师给你取法号‘婴行’呢,看来,你永远长不大,还像个三岁的婴儿,拿着土块当馍馍。”

婴行顶礼已毕,斜了法空一眼:“你懂什么!”

法空说:“我是你的师兄,比你入门早,比你岁数大,比你听经多,自然比你懂得多。”

婴行一撇嘴:“大殿里的木鱼儿,比你入门早,比你岁数大,听经比你多,是不是比你懂得更多?一会儿课诵时,我们就别敲它啦,敲你的脑壳好了。”

法空张口结舌,吭哧了半天才说:“那你放着佛菩萨像不拜,拜一棵树干什么?”

“师父说过,金菩萨不度炉,木菩萨不度火,泥菩萨不度水,我婴行是个大活人,要拜活菩萨。”婴行双手叉腰,说得理直气壮。

法空一脸嘲弄:“这棵树,是活菩萨?”

婴行不答反问:“我来问你,这是一棵什么树?”

法空道:“菩提树。”

婴行又问:“你既然知道是圣树,为什么不让我礼拜?”

法空大笑道:“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但他老人家是在印度尼连禅河之畔的那棵菩提树下,而不是在这棵树下。你拜它又有何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