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南巡(十四)

万历新明 第三百四十七章 南巡(十四)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万历十六年四月中旬,帝驻跸孔府。期间经筵所论被随行记者记录,通过报纸自山东向全国扩散。

六月初三,皇帝大驾至淮安祭拜祖陵、视察水利并研究迁移祖陵方案。此时帝国上层士人无不知“今圣”之说,而皇帝欲迁祖陵以保江淮民生的事迹也广为人知。

淮安府九县二州民众听说皇帝欲迁祖陵以保生民,无不感恩涕下。家有余财者,欲兴土木为皇帝建生祠。锦衣卫以“皇帝人神之主,建生祠未知礼法如何”报闻。

皇帝在行在览奏,急召江淮巡抚制止,避免民众为此靡费。民间闻之,鼓吹朝廷允建声浪汹涌,行在通政司每日收到民众上奏请建生祠的奏章百余封。各地报纸无不鼓吹朝廷倾听民意,解决民众对皇帝的敬仰需求。

阁臣申时行建议将皇帝画像雕版印刷,供士民于家中供奉,以纾民心民意,皇帝嘉纳之。于是,从万历十六年起,皇帝画像逐渐遍及天下。与财神爷、灶王爷、门神相比,皇帝画像受到的待遇要好些,一般都在民家正堂。

随着圣驾向南方移动,皇帝声威日隆,江南民间无不以接驾为荣。凡行在所在,帝辇途径之地,民众往往自发围绕,欲一睹圣颜。梁梦龙等为了安保诸般事项,苦恼的头都大了。

凡皇帝驻跸之州府,其地民众的脖子恨不能仰到后背,而未能获得接驾之地方,官员则被士民指责——施政必是有不合皇帝意的地方,否则皇帝怎么不经过我们府县呢。

至于士人对“今圣”之说的看法,则爆发了较大的争议。赞同者说,皇帝不仅以“三论”总结并发挥了中国先哲的思想,并大兴格物之说解释万物——这本就是圣哲才能具备的能力。例如,格物学用三棱镜解释了光的组成,医学用显微镜解释了细菌致病的机理,都是今圣畅导格物之功。

反对者则说,皇帝三论之说,并未脱离先圣窠臼,所谓论实践,用孔子“学而时习之”就可以高度概括,不过是“知行相资以为用”;所谓论矛盾,无非是“新旧相除”的发展;只有大学摆证明的“论运动”,让时人的对“绝对运动”这一哲学命题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比肩孔圣?还是等将皇帝盖棺论定之后再说吧。

在各地报纸上讨论这些的文章,一时间把读者们搞得头大。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虽然皇帝畅导有教无类,但对于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君子们”而言——我们在讨论哲学,你们闭嘴等着就行了。

但是申时行行动起来了,在圣驾即将抵达南京的时候,朝廷发出公文,要求各地所有学校和讲学之所必须悬挂皇帝像,并将皇帝的学说纳入必修课程。皇帝在日理万机的闲暇,也与申时行讨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宇宙观、进化论等内容。

尽管只鳞片爪,但申时行领导着翰林院呢,自有大儒为皇帝辩经。他们将古往今来能与皇帝思想对应的古文翻找出来,表明皇帝思想源流上古并振隳发扬,言辞质朴而博大精深。因事关重大,朱翊钧很大一部分精力要放在这方面,称得上殚精竭虑。

另一方面,皇帝也下批示给皇家科学院,组建地理、考古和生物考察队等,满世界寻找能够论证皇帝理论的实物证据。但有发现,朝廷的宣传机器就会动员起来,反复证明其理论的合理性。

一时间,申时行圣眷日隆,红得发紫。梁梦龙心下着慌,带着政改专班日夜研究新的政改方案,寻到机会就与皇帝讨论。见申、梁二人如此,许国就把行在奏章批答的事情多干些,在圣眷上也不输二人多少。

万历十六年七月,潘晟因病致仕,赐二等伯爵,皇帝书赠“休休有容”,并许驰驿,政事堂再次缺人。朱翊钧经过深思熟虑,并与梁梦龙商量,将王锡爵荐推入政事堂。

此时皇帝卤簿大驾正在苏州。王锡爵入阁后,又以伴驾之功被皇帝给假半月,用以夸耀乡里。

苏州作为天下首郡,有明以来,大概上缴了朝廷全部钱粮、税款的十分之一。皇帝让王锡爵入阁并给假,令这个早就不堪重负的经济重镇士气大振。

虽然王锡爵全力以赴的低调,但整个苏州城仍轰动了。王锡爵家中喜气洋洋不提,这个苏州城都因为皇帝的善意而张灯结彩。

朱翊钧在苏州游玩了两天,在接见知府时,又赐字“浩浩姑苏”,以表彰苏州府在大明立国之后的功绩。

同时,皇帝大笔一挥,将历年积欠一概减免,从根源上消除了官府利用积欠欺压苏州地主的可能——反正这些积欠已经欠了一百多年,早就收不上来了。

八月桂花飘香的时节。南京占地超过一千五百亩的魏巍皇城再次迎来了帝国的主人。

自武宗南巡以后,朱翊钧是再次到达南京的皇帝。江南一代耄耋老人依稀还记得,武宗南巡带来根植于他们童年的恐惧。

从武宗当年随心所欲的扰民、勒索过程中,江南人大概形成了一种模糊概念,也许皇帝这东西本身是邪恶和荒诞的。它不是人民的慈父,相反——这东西反倒是恶贼,也许没有它更好咯。

如今这些概念被重新定义了。皇帝此次南巡,除了偶尔的封锁道路,没有任何滋扰地方之举。相反,每到一地,皇帝时常减免当地的钱粮,并派出大量官员宣讲祂的德政。

所以,当煌煌宫城的大门再次打开,皇帝銮驾在礼乐声中进入期间时,围观的人眼中有些竟然充满了泪水,高呼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在申时行的奏请下,皇帝在洪武门城楼上接受了南京市民的朝拜,南京民众于是见识到了十二旒冕,十二章绣于裳的最新神像。

皇帝在城楼上呆了半刻,抬起手臂从左至右摆了几次手臂,就把人群激动的仿佛要爆炸,呼喊万岁之声直冲天际。

待走下城楼时,朱翊钧压抑着翻滚的情绪,对陪侍的梁梦龙等臣道:“中国的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如果朝廷连分内的些微事情都做不好,就应该先存了愧对他们的心思。如果因为他们容易满足而苛待之,就该都驱逐了换些人来干。”

陪驾诸臣都悚然答应了。

朱翊钧又对着太子郑重的说到:“尽管你刚才也站在城楼上,好像在他们的高处,但心里要知道百姓最贵重。皇帝要是不知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那就会把整个国家都带入衰亡的境地。”

太子适才见到了万众山呼的场面,也带着激动的心情回答:“儿臣牢牢的记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