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四百二十五章 南巡(二)

万历新明 第四百二十五章 南巡(二)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明初,天津不过弹丸之地,民居鲜少。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带兵出发到南方争夺帝位,功成后取名天津——即天子渡河之地。

后永乐帝迁南方之兵,建三卫分别为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以拱卫京师。

通惠河贯通后,天津成为运河枢纽之一。长芦运司设批验所于大直沽,于是盐商在天津海河东岸买地筑坨存盐,以备查验待运。漕粮入京后,天津又成为漕粮转运中心,商民络绎不绝,逐渐发展起来。

待卫所糜烂,数以万计的军户主业转为农民,天津卫逐步向商业化城市转变。万历大变法后,天津以其便利条件,被朝廷准许设立海关和造船厂,越发繁盛起来。

天津巡抚杨一魁率文武官员迎得大驾,导引朱翊钧等进驻天津驿政宾馆改造的行宫。因只有数月时间,杨一魁欲大兴土木而不可得,只能将驿政宾馆装修一番,聊表寸心而已——倒是为驿政部省下一大笔装修钱。

待皇帝歇下,有侍从室秘书出来对杨一魁笑道:“杨抚台,陛下明日八点早膳,八点半听取汇报,今晚十点前,请将明日要汇报的文字材料交侍从室审定。当然,您交的的越早,我们睡觉的时间也越长。”

杨一魁忙道:“是。此前前导官已经交代了,早就备好在此。”说完,递过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又赔笑道:“本抚已做好节略——但唯恐不中意耳。”

那秘书闻言,脸上露出笑来道:“规矩是要我们几个每个字都看过,编出节略来——但谢过抚台盛情。”说完,躬身颔首示意,拿着纸袋转身去了。

杨一魁呼出一口长气,转身出门坐上轿子,回了自家行辕。此际的巡抚行辕里灯火通明,无数官员往来其中,将挂在正堂上的“接驾大挂图”上的尾端空格用对号一个个填满。

“疏浚组王永国在何处?后日圣驾到沧州——河道疏浚情况因何还未报来?”

“前天不是已经报过?”不知谁在大堂角落里喊了一声。

“咄!三天前通,明天就不堵了?快去喊王组长来,连夜下去检查!”

“贺君寿指挥使同知在吗?”

“在此!在此!”

“贺同知,兵马检阅已毕是吧?请在此签押了——我们好在图上划勾。好哩,谢过,您可以回去休息了。”

“政事堂接待组快来个人,明日梁鸣泉总理大臣早餐加上正定炒肝一份儿!”

变法之后,各地官衙正堂的面积都大了起来——皇帝在紫禁城都改了好几个宫殿,各地将自己阴暗狭小的办公场所改动些也算正常。

因接驾事大,杨巡抚同意今日使用鲸油灯——这玩意儿和猛火油灯亮度差不多,区别在于鲸油里面兑着香料,让人长时间熬夜工作而不觉得难受。

从行宫返回行辕的杨一魁看着如同闹市一般的衙门,心中感慨。和自己年轻的时候比,这巡抚会同三五幕僚,几个司使开会做事的风简政清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杨一魁而立之年中进士,如今年过半百,在宦海沉浮二十多年。二十年从官场新嫩而至从二品封疆,杨后山自然有其做官绝学,那就是读得懂皇帝。

如今的皇帝,就是奔着“九州同贯”的路子去的,东南西北扩张不提,眼睛还使劲盯着大海。

天津有军港、海关,对有志于政事堂的三品高官来说,这就是一等一的跳板。杨一魁听了“宰相必起于州郡”这一说法之后,立即通过张四维的关系,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外放,不就是求一个拿政绩的地方吗?

如今皇帝南巡第一站就在天津,杨一魁不能容忍有任何脱离他掌控的情况——因此,他只是对着灯火通明的大堂笑了笑,就回后宅休息了。

简单睡了两个时辰,杨一魁在早上七点半就在行宫外幕次内候见。待内侍出来叫进,他忙整了整五梁冠,推了推近视眼镜,看了眼笏板上小抄的大致位置,进宫大礼参拜不提。

重臣排班的行宫大殿乃驿政宾馆大堂改建而成,跟武英殿的格局差不多,皇帝端坐在御座之上,文武陪驾大臣左右分立,政事堂诸相和内廷行走等重臣都有座位。

杨一魁被赐平身后,躬身将天津农、商、工、军、教等事大略汇报了一遍,就听玉音问道:“朕记得杨卿从朝廷外放地方三年多了吧?”

杨一魁忙回奏道:“是。”

朱翊钧微笑道:“杨卿自请外放,勇于任事,此事朕甚嘉悦。”杨一魁声音都颤抖了:“谢过主上天恩勉励。”

朱翊钧嘴角多了些微笑,又问道:“适才你说天津农田已近六万顷,而水田居四分之一——都是谁在种啊?”

杨一魁心下一沉:皇帝自有耳目,对天津三卫的情况自然心知肚明,而且自己在这件事上有功无过,也没有必要替别人隐瞒。

因此咽了口唾沫,腰往下躬了躬:“回皇上的话,少部分是臣招纳的流民,大部分却是卫所之兵。”

未等皇帝追问,杨一魁忙将自家功绩说了出来:“臣初至天津时,卫所有兵户一万四千,俱习农事而不知兵事。臣总领天津抚军之事,三年来已练出新军二千八百人,都通过了枢密院的考核——其中上士一百二十七人,下士六百,去年调往日本了。”

朱翊钧闻言眼前一亮,看向五军都督府佥事胡守仁道:“近塘,天津新军成色如何?”

胡守仁起立躬身奏道:“回陛下,南苑选锋营由各地选兵组成,占比广西第一、辽东第二、山西第三、陕西第四,天津排第五。”

朱翊钧大悦,对杨一魁微笑道:“杨卿巡抚有力,有心了。”杨一魁得此一赞,浑身骨头一齐轻了二两。

朱翊钧接着问道:“天津税源都有哪些?杨卿说说。”

杨一魁忙看向笏板,回奏道:“天津辖县不多,粮税较少,只占了一半多些。因地处辐辏,商税多些,占了三成。臣就任以来,多设无烟碳厂以供京师,工税已经占了近两成。”

朱翊钧略略皱眉。站在文臣之首的梁梦龙笑道:“后山先生,直接将笏板上的百分比念出来就好,皇上习惯听细数——你倒不必三成、两成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