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四百二十二章 僧祇

万历新明 第四百二十二章 僧祇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原时空的黄仁宇,耗时七年写出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发表于西元1978年。这本书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作为考察切入点,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当然,有的人也认为黄仁宇先生玩的是“六经注我”,这本书的写作是从错误答案反推论据的过程——里面藏着对“意识形态治国”的否定把戏。

本时空,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朱翊钧当然看过《万历十五年》。他曾经以为黄仁宇是对的,“儒家的罐子里面长不出现代国家。”[注1]

但当穿越发生在身上时,朱翊钧别无选择,他必须要在儒家的罐子里长出现代国家。

此前,他按照一般穿越者的套路很是做了些事。但在本时空的万历十五年,他突然认识到,如果今天的自己突然驾崩,万历变法势必也要和原时空的“万历新政”一样走向失败——这并不以他的意志或“遗诏”为转移。

至于他设想的后手,例如利用皇后接过变法的旗帜——将变得无意义甚至危险。

原时空的**员,竟然在穿越后彻底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发现这一点的朱翊钧有些啼笑皆非。

说不得,也要做“六经注我”的事——还是把李贽从南京调来罢。但当务之急,还是要把“隆庆党案”首尾处理干净。

静静的想了一会儿,朱翊钧问道:“你手下有一个叫郇栎的?”王通闻言额头见汗,低声回道:“是,他是臣的得力助手。”

朱翊钧听他如此说,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声音转冷道:“若是别的部司,朕倒是喜欢有一个能体察圣意的呢。不过在国安局,你们只要冷静的呈现事体的本来面目即可——若有下次,你提着他的头来见朕。”

王通身体大大的抖了一下,将身子匍匐在地,口中道:“臣,遵旨。”

“嗯,你的公忠体国,朕甚嘉之,希望我们两个都初心不忘,做一对善始善终的君臣。”

“是。臣不敢忘了皇上的教诲,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嗯,朕知道了。”

“臣,告退。”重重的磕了一个头,王通躬着身子从武英殿退了出来。尽管经常接受皇帝的敲打,但最后这短短几句话还是让王通汗湿透衣。

他再次确认,皇帝在自己身边埋伏着后手——自己到如今能够得保首领,确实是因为不打任何折扣的忠诚。

王通直起身子时,看见了正等在殿外的罗万化。作为皇帝的暗影,他与朝臣除了工作关系,没有任何往来,因此看见了炙手可热的副相,他也只是淡然的点点头。

罗万化也不以为意,进殿行礼如仪。待赐座后,朱翊钧问道:“江南工厂多蓄昆仑奴,政事堂可知?”

罗万化闻言,朗声回道:“臣见过此类地方简报。也有友人通信告知,如今往我朝南方大量贩卖来的,非唐宋以来的南洋‘昆仑奴’,当为‘僧祇奴’。”

朱翊钧闻言惊讶道:“二者有何区别?”

罗万化道:“唐宋及我朝永乐时,权贵所蓄‘昆仑奴’者,乃满剌加、柔佛外海岛屿上生的黑野人,颇矮小,身形灵活,可使杂技。而僧祇奴者,乃最近几年由西班牙人从昆仑洲贩卖而来,虽然也身如黑漆,拳发,但体壮如牛,与此前的昆仑奴迥异。”

朱翊钧闻言张大嘴巴。皇城大内从未蓄养“昆仑奴”,朱翊钧对此一直懵懵懂懂。他曾读过“红尘三侠”,一直以为书中的昆仑奴来自非洲——自己为了跟西方殖民者别苗头,给非洲起名‘昆仑洲’也肈因于此。如今看来,还是读书不求甚解之过。

罗万化见皇帝不说话,忙表露观点道:“皇上,如今江南工厂人地‘矛盾’缓解,虽然工厂大兴,但人工比之北方诸省至少贵三成。而僧祇奴身强力壮,性情温良,踏实耿直,一个顶得上两个熟手且所费极低,颇受士绅喜爱。臣以为朝廷禁止蓄奴之令,所爱护者乃陛下赤子也——与僧祇奴无关。”

朱翊钧皱眉不语。罗万化还待劝说,朱翊钧竖起手掌让他少待。过了好一阵子,朱翊钧才问道:“江南所用僧祇奴,阉割否?”

罗万化不知皇帝这脑回路如何转到下三路,闻言先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回奏道:“这个倒不曾。以臣所知,江南僧祇奴皆为公的,母的颇少——此类也无法繁衍,请陛下放心。”

朱翊钧闻言苦笑。罗万化接着奏道:“僧祇奴虽然能学人语,但仍为牲口之流,如何能与我朝之民交媾?即便安南奴、新罗婢等,也视之为畜——请皇上放心。”

朱翊钧闻言直撮牙花子,心说我担忧的事发生在数百年后,如今的你根本不懂。

于是冠冕堂皇道:“康洲先生此言差矣。成祖时,所敕封木都骨束、术骨达腊等国,其民俱为僧祇人。此乃人,非牲口。既生而为人,即可教化之,岂可视之为畜类?”

整理一下思路,朱翊钧从御座上起身,在武英殿内缓缓踱步道:“朕翻看李贽学说,‘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也’,又说‘庶人非下,王侯非高’。”

罗万化听了,如同黄钟大吕震荡在心,又见皇帝露出悲天悯人的表情,目光炯炯直视自己,问道:“康洲先生你说,僧祇人难道不是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者吗?”

罗万化低下头,回奏道:“是,但恐少‘四端’耳。”

所谓“四端”的说法,来自于孟子。即“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是人的固有本性,也是人和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朱翊钧见罗万化还嘴硬,不由得哂笑一声道:“你可以去信问问你的朋友,僧祇人是否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顿一顿又道:“贫无立锥之地时,即便汉人,四端少上几个也寻常。”

罗万化听了这话,情知无法在这种观念上扭转皇帝,只好轻轻拍了几句皇帝仁慈的马屁。

朱翊钧在武英殿转了几圈,望着窗外的夕阳,轻轻叹了口气。对罗万化道:“虽然僧祇为人,或有四端,但其形貌丑陋,不令人喜欢。”

罗万化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只好沉默不语,听朱翊钧道:“如今买卖蔚然成风,若‘一禁了之’势必导致走私。康洲先生回去研究一下,起草个办法。办法需高屋建瓴,不光是对僧祇人,其他东洋、西洋人在我大明生活、居住,都要用这个办法管起来。”

罗万化这才明白皇帝所欲,觉得这件事也应该做,于是回道:“臣请皇上賜下一个宗旨。”

请读者老爷賜下一个移民管理的宗旨。

注1:这话是王小波说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