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三百四十五章 亏了

万历新明 第三百四十五章 亏了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四维以为最稳当的一本,上去之后石沉大海,竟然被皇帝留中了。总理大臣脑瓜子嗡嗡的,回家问自己幕僚江春熙先生:“你说咱们皇上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他对洛亲王储位还有别的想头不成?”

张四维让政事堂副相联名的奏章还是这位江先生起草的,他闻言推了推鼻梁上的玳瑁眼镜,皱着眉头道:“不应该呀!中外人心早就属意洛亲王,皇上对中宫也极好,这顺理成章的事儿——”啜着牙花子,也百思不得其解。

张四维叹道:“皇上把这奏章留中,这消息瞒不住。不出两天,就会有御史和给事中上本,逼着皇上早定天下人心。唉,要没有政事堂这一本,还不会多事。如今麻烦大了,你说皇上这不是扯——”他想说皇帝扯什么,江春熙没敢问。

别说张四维不得要领,凡知道政事堂诸相上本的朝臣心里也都翻了个儿,心说这皇帝又开始不按常理出牌不知道要出什么幺蛾子。若中兴郡王活着就好了,遇到皇帝不靠谱,直接就顶回去了。现如今这总理大臣不行,不敢去问问皇帝到底几个意思。

其实,皇帝并没有握住拳头让大伙猜的意思,很快掌管宗人府宗正世袭罔替郑亲王就上本,言道宗室改革以来,宗室子弟都在宗学受教育,考试通不过还要降两等袭爵——皇室子弟却只能上个私塾,这不正常。

虽然这私塾的师资力量是天下顶尖的,但皇室子弟不上学对性格影响很大,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是开玩笑的,对皇嗣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建议陛下设立“詹事府学”,专为东宫伴读事——择宗室、勋贵、文武众臣之适龄儿童上学,给皇嗣一个可以正常长大的环境。

这奏章进了政事堂。张四维一看就知道皇帝出题了。按理说,皇太子教育本为皇帝家事,但国朝多年惯例是皇太子教育内容的主动权是掌握在朝臣,主要是内阁手中的。若张四维在这方面坚定站在皇帝一边,在朝臣那边势必要丢分不少。

明代自太祖建极一直到明中叶,教导太子其实有专门的机构——詹事府。其内设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等部门,詹事府詹事统领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

为了避免东宫官与廷臣之间出现矛盾,甚至出现第二个政治中心,太祖朱元璋慎择其人,以勋旧大臣兼领詹事府职。即“朕今立法,令省台都督府官兼东宫赞辅之职,父子一体,君臣一心,庶几无相构患”——朱元璋这一设置,汲取了汉朝“巫蛊之祸”的教训,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再好的制度落实不好也白搭。明代中叶以后,越发怠政的皇帝导致内阁势力膨胀,皇太子教育权就从詹事府转移内阁。詹事府形同虚设,左右春坊等等官职变成翰林储相的迁转之阶,成了升官快车道上的虚职,跟太子一点边儿都沾不上了。

皇太子没有詹事府管理,那就只能做一件事:出阁读书,又叫讲读。朝廷设立文华殿为讲读之所,并有讲官、侍读、伴读、展书等官,一般讲官由大儒担任,侍读等用年轻翰林充任。

课程从《四书》讲起,夹杂骑射练习,夜间复习文化课。这文化课三天温习一次,务要其滚瓜烂熟——等四书五经讲完,这太子也长大了,并成为一个文臣心目中合格君主。

从明朝皇太子即位后的实际表现来看,这套教育体制虽不能说完全失败,但效果极差。张四维能够入阁也是因为他修了《肃宗实录》,对明代皇室的历史门儿清——皇帝出的这道题不能说没有道理,自家儿子凭什么让你们这些人给霍霍了?

张四维料定,这郑王提出建立的“詹事府学”的老师选择也肯定与此前文华殿的讲官不一样。因为有“南台会议”为前车之鉴,选京师大学教授的例子活生生的摆在那里呢。

太子教育,有所谓“慎选有道以资启沃,常御经筵以得尧仁”说法,明代中后期,这启蒙老师和进讲内容都不是皇帝能全说了算的。皇帝如今要兴革此事,也算是近年少有的大动作。但张四维认为,难度不是太大。

.......

当日他回家之后,就跟春熙先生商量道:“定储和出阁读书本来是一件事,被皇上硬生生拆成了两件事,倒是好手段。”将郑王上本的事儿讲给江先生听了。

江先生抚掌笑道:“皇上其实不必费这个周章。此前内阁虽然能主太子读书,不过是利益使然——无利不起早,要没了利益,或利益不够大,如今朝廷中还有谁做那杖马之鸣?”

张四维点头称是道:“先生说的是,其实不过是‘潜邸’之利。”

所谓“潜邸之臣”,一般是指跟着太子混的那些人。当了太子老师之后,这大臣就算是太子一系,将来太子登基,一般会给些政治利益。

因为有了这种政治规则,皇太子老师的选拔一般都要打破脑袋,毕竟这是一条通天之途——最典型的就是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个都是穆宗老师,穆宗继位后,这两个立即先后掌握大权。张居正击败高拱后,秉持国政一直到死,羡煞天下文臣。

但对于如今的洛亲王来说,这启蒙老师就差点意思——孩子小,他记不住啊。且朱翊钧如此年轻,平时连个感冒发烧都少——不出意外,等皇太子接班,那进讲官没死也退休了,有什么用处?对于年轻的翰林官来说,这个机会虽然值得拿青春去赌一把,但这些人现在没什么影响力。

其次,现如今的皇帝在权威上已经远迈父祖,下定决心定下章程后,张四维判断朝臣未必敢与之叫板。

更何况皇帝将请立太子的奏章一留中,就给了可能反对的朝臣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自我攻略理由,比起来不能定储这一动摇国本的大事,皇帝建两个学校,自行选中意的老师让太子念书算个啥啊?

张四维甚至觉得,皇帝要办成这件事,难度真的不大,不必用定储的事儿来拿捏——倒显得不庄重。但多说无益,皇帝既然已经不庄重了,俺总理大臣总要把事儿圆上的。

于是,张四维现在政事堂放出风来,满朝文武很快就知道了郑王奏本的内容。出乎张四维预料,更险些把朱翊钧脸打肿的事儿发生——广大朝廷重臣们何止是不反对皇帝建学校,大伙儿反倒是上本附议,坚决支持皇帝建设詹事府学。

更有甚者,只有女儿没儿子的大臣上本问皇帝,既然京师已经有了女校——这詹事府学能不能办两个。毕竟,公主们也要有个上学的地方不是?俺家那姑娘和长公主差不多大,给殿下当个同学年龄正好!

朱翊钧看到了这些奏本,哭笑不得,早知道你们这么想让孩子跟太子同学,我何必折腾这一下。还要跟皇后解释一通,连三人行都装模作样推辞了。

嗯,这一波好像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