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三百一十章 雷声

万历新明 第三百一十章 雷声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瘐毙?呵呵,进了天牢一天就死,还真是巧了。”刑部员外郎夏良心先看了一眼堂下的主事邵城,随即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主事邵城低着头看着屋中磨砖对缝的地面,闷声道:“仁寰先生,这是谁也想不到的事,这胡勇在大宁遭了一年罪,估摸着是留下了暗疾。”

夏员外郎又呵呵笑了两声,轻轻拍了拍桌案上的两页纸道:“这案子已经通天,你拿一份报告来说,肯定不行。把前日天牢里面提审记录、值班记录、同监舍囚犯口供都送来我看。”

邵城答应一声,躬身出去了。夏良心将邵城提交的报告放在桌案一角,用手中毛笔在那份报告右下角点了一点墨迹,轻轻晃了晃脑袋,又埋首案牍之中。

......

“用晦,用晦!”连续两声叫唤,把顺天府丞韩必显的魂儿从九天云外喊了回来,他猛然回过神,看向身前坐在主位上的老者。

“你现在胡思乱想也没什么用。”嗓子里像喊了一口痰,低哑暗沉的声音安抚他道,“王宗炎已经说了,胡勇进了天牢两日,除了同房的死囚,没见过外人。下个月太后圣寿,本月必然有一次冬决,干干净净的,你怕什么?”

韩必显嗯嗯两声,思绪不由自主的再次发散,同时感到自己的心脏咚咚的如同擂鼓一般,额头上汗津津的。

那老者叹息道:“可惜,大宁我们插不进手,否则这边案子一发时,那边立即结果了他,就不必冒险在天牢动手,却担着天大的干系。”

韩必显又嗯嗯两声,端起眼前的茶碗喝了口水,因为手颤,茶碗发出了细微的叮叮之声。

“老先生,不知道锦衣卫槛送他时,审过了没有。若胡勇在路上说了,还是万事皆休。”

那老者闻言,重重的咳嗽了两声,向脚下的痰盂里吐出一口浓痰。他拿起茶碗喝口水润润喉咙道:“这一节你不必担心。路上有咱们的人跟着,回报说锦衣卫未审——若真审了,事儿早发了。”

说完叹口气道:“万没想到,矿洞居然垮塌埋了人。哎,这下子首尾麻缠,那些个珰头可不是好相与的。”

韩必显脸上泛起潮红,眼圈也跟着红了。他带着些哭音道:“如今必显只求能保住身家性命,别无他求。此项所得,不过一万三千,却把头颅伸到刀下,必显悔不当初!”

那老者听了他这番恳切的忏悔,嘴角抽动几下。他将茶碗往边上的桌上一放,冷哼道:“如今就剩下一个马斌,若把他的嘴堵死,谁能查到你的身上?”

“魏允中那个傻子,恰是一个背锅的好料子......若他不够,加上个王以修,也消了皇上的气。”

韩必显定了定神,抹把脸道:“老大人,如今京师左近能住人的地方都找遍了,马斌老家也翻个底朝天,却连根汗毛都不见。这王八能躲在哪里?”

那老者沉吟半晌,最后说道:“密云矿洞一塌,马斌就无影无踪,说明他早就做了打算。我们找不到,锦衣卫就能找到?他家里那些人也早就安排好了退路。”

“马斌做了多年的典吏,这手里必然有好多能顶替的身份。这家子换了姓名逃到缅甸,十年八年后谁还能翻这个案子不成?如今且能放宽心,等风声过去——盼着那马斌后路做的好,谁也找不着他。”

......

万历十二年十月初九,刑部上奏请冬决,政事堂转礼部钦天监定下日子为十月二十四。两京的日报连续报道了密云盗矿案之后,很快就转移了目标。毕竟如今的大明,每时每刻都在生发着新鲜事。

朝野之间,密云盗矿案激荡起来的小小浪花很快就在有心人的干预下,渐渐变得悄无声息。内府财计处张鲸暗中发狠,将密云钢铁商社查个底朝天,扒拉出来一堆蠹虫,却因为线索的中断没有顺藤摸到顺天府这边来。

魏允中停职待堪是应有之意,王以修在王廷瞻的保护下吃了一次申饬,度过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难关后,连续打报告到吏部辞职,坚决求去。

......

万历十二年的冬月二十四,武清伯李伟起了大早,安排伯府中人摆上香堂,九点来钟就带着大儿子李高、二儿子李宽和一众仆役直奔西市——打死自家孙儿李长贵的杀才裘喜子今日砍头,李伯爷要从宛平县把这人头要来,祭奠自己的孙子。

裘喜子在收保护费的时候与出头的李长贵发生冲突,失手将之打死——宛平县初判、顺天府覆核,一直到大理寺审决都是绞刑。

因为《大明律》写的清清楚楚:“斗殴杀人者,绞。依律收赎铜钱给付被杀伤者之家以为营葬及药之资。”裘喜子打杀李长贵前,两人毫无瓜葛,无论如何也够不上谋杀。

《大明律》中,谋杀和过失杀人是有明显区别的,一个杀头示众,一个绞刑能留下全尸。

但受害者身份从亲戚来论是慈圣太后的侄孙,刑部和大理寺必须留下让太后出气的余地。果然,皇帝在审阅死刑卷宗后,以裘喜子无钱给付营葬之资为由,加罪一等判裘喜子为斩刑。

对于裘喜子来说,杀头和绞杀都是杀,留不留全尸他也不是太在乎,更何况对于体验感来说,绞刑还要遭罪些。皇帝加罪一等,但免去了他给付武清伯家营葬费也算是多家共赢。

武清伯李伟的马车到了西四牌楼时,法场上已经围了些人,见有贵人驾到,负责维持秩序的军官安排人分开一条通路,又不知从哪里搬了两条长凳,让李伯爷坐地。

未等到日中,法场周边已经是人山人海,喧嚣不已。京师百姓们如同赶集一般汇聚在西市来看红差。这日子是死刑犯的末日,但平头百姓却把它视为枯燥乏味生活中的调剂。

对于小商贩来说,出红差的日子更是发利市的好机会。刽子手挥动鬼头刀都是准点午时,那时候早过了饭点,看客们都饥肠辘辘,买点吃喝都算是常规动作——跟后世看大片买爆米花和汽水一个道理。

日中刚到,远处锣声响起,一队红衣兵丁押着一排囚车西市东侧短街绕了出来,进入了围观百姓的视线。西市街口发出阵阵欢呼,因为看客们早等的心情焦躁。

今日冬决的共有十九人,并有剐、杀、绞各种花样,看客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同时观赏。李伟伯爷坐在里圈,正对着北面临时搭起的席棚监斩台。如今席棚底下,已经摆上桌椅,刑部主事、锦衣卫堂官、顺天府提点刑狱公事、大兴、宛平两县官都在那席棚底下或坐或站,等待死囚押赴刑场。

李伟看向北街的时候,还能看见监斩台后方当街小庙的旗杆,那旗杆上因为今日出红差的缘故,为避煞挂出一面绣着“佛光普照”的牙挂旗,正在寒冷的北风中飘飘荡荡。

这“当街庙”乃是英宗皇帝为了感谢瓦剌也先放归自己所建,并有谕旨让京师官民从两侧绕行。与一般庙宇不同,其方圆不过十丈,建在西市十字路口的北街正中,朝向坐南向北————也不知是哪个风水师给他出的主意。但对于京师的大明皇帝和百姓来说,这庙只能视作土木堡之变留下的一道丑陋疤痕。

李长贵的猝死让武清伯这半年来心情一直郁郁,今天看到那佛光普照的牙挂旗,心里越发堵的慌,咬牙切齿瞪大眼睛,扭头向东望着囚车的来路。

随着囚车一个个打开,个个五花大绑,背后插着木排的囚犯被红衣官兵押解鱼贯而入。

除了一个因串谋情夫,先后毒杀公婆图谋继承遗产的寡妇被判剐刑,绑在刑场西侧的一个木桩上之外,其余囚犯分成两拨,斩首的在西跪地,绞刑的在偏东侧的地方跪地。

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照例拿出圣旨宣读,表明皇帝慎刑慎杀,体恤天意民心,但今日所判死刑罪囚,俱在不赦之列,只为震慑不法,不得以而刑之。诏天下官民,以此为戒,不得作奸犯科,干犯律法云云。

待法场官民静听了皇帝圣旨,刑部主事邵城作为监斩官,走出席棚挨个验明囚犯正身。

被绑的结结实实的裘喜子跪在地上,使劲梗着脖子,眼珠转动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家人。

突然,他看到头发枯黄,满脸憔悴的老婆提着一个篮子在人群中看着自己,身后跟着她的娘家兄弟,手中拿着一捆芦席——就在这一刹那,这心狠手黑的大汉崩溃,涕泪交流。

在他低声饮泣的当儿,邵城走到他跟前,按惯例要问他是否有冤情。

此乃明太祖遗泽,大明所有死囚在行刑前都被除去了宋元时期必须戴在口中的木球——朱元璋为可能冤死罪囚留下了最后一线生机。

裘喜子听邵城问他是否有冤,他先是流着泪水摇摇头。待邵城松口气走开,去问他旁边囚犯的时候,却听自家身后的裘喜子大喊一声:“我有冤情要禀!不是我的冤情,是与我同狱的密云县胡勇,他在天牢被开加官而死!”

“他在天牢被开加官而死!”

“他是被灭口的!”

“他告诉我了密云盗掘案的真相!我情愿伏法,只求给我一次说话的机会!”

随着他一声声嘶力竭的狂呼,本来日头高悬的京师正午,天空中却莫名笼罩了一层阴云,而监斩官邵城的脑袋里,响起一阵又一阵隆隆的雷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