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稻

万历新明 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稻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京城。万历八年二甲进士邵伯悌眼含热泪,在万历十年的秋天,仰头在心中感慨,这特么的确是真理。

今日是万历十年的秋分,是皇帝视察京西稻的日子。

走在邵伯悌前面的,是乌泱泱的一大群——自皇帝以下,有内阁诸臣、各部尚书、顺天府尹等诸位大员,为了保护他们,前后后左右都站满了荷枪实弹的诸般军伍,而所有这些人的行程安排、路途规划、秩序维护等都是宛平县保障支应——从两个月前,邵伯悌每天都要忙到半夜。

然而到了皇帝出行的时候,他这个瘦了十斤的基层官员,却只能排在队伍后面,做一个幕后英雄。今日的猪脚不是他邵伯悌,更不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顺天府尹,而是农工商部屯田郎中徐贞明。

万历三年,曾经与邵伯悌平级七品的山阴县令徐贞明说服海瑞,让他在银章直奏中推荐自己来京师种稻子。到万历八年,徐贞明功业大成,直升农工商部屯田郎中,加衔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

两年来,徐贞明热的发烫,红的发紫,几乎让所有人眼热。因他疏通永定河,复建了戾陵堰,在京西新开灌区近二十五万亩,其中有十万亩水田,年产粮达到了八十万石——近畿各大仓储为之满溢,粮价因之降到了万历元年一来最低。

徐贞明先是升官,后来获授皇家格物院院士衔,其著作《卢水客谈》被御笔题名,总理大臣张居正为之做序——至于报纸鼓吹,树立典型之类,与其圣眷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此次朱翊钧视察之后,这徐贞明一个侍郎之位稳稳到手——若圣眷如旧,三年后就是左侍郎,再三年正好干到尚书,那时候徐贞明才五十九岁。按照新规,尚书以下退休年龄提前到了六十岁,尚书则可以到六十五岁,阁老们可以干到七十岁。谁能想到,徐贞明这个三甲弱鸡,能干到尚书以上?

《礼记·曲礼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仕。”唐初名儒孔颖达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于子孙,在官致所掌职事于君,退还田里也。”意思是说,人到七十岁就老了,在家应把家事传给子孙,在朝应把职位还给君上,以让贤者。

从有了礼记一直到明代,士大夫都是按照礼记行事。此前朝廷中超过七十岁的老人家,每年都要给皇帝一个乞骸骨的奏章,表示自己不眷恋权位,随时都想着归隐田园,不过是因为皇帝慰留,没办法才继续干下去的。

新规出台后,这类乞骸骨奏章也不用写了,到岁数前朝廷已经安排好接任人,老大人们提前一年就退居荣养——但不可离京,方便皇帝就旧事随时咨询。过了一年之后,尚书以上,授爵驰驿,这辈子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邵伯悌在后面扒拉手指给徐贞明一算,这家伙可以轻松干到六十五岁呀。若再顺利些,入了阁,那就可以干到七十岁——搞不好还弄个总理大臣干干,那可是人臣之极,真正的一览众山小。

邵伯悌在后面各种羡慕嫉妒恨,火辣辣的目光盯着圣驾旁边侃侃而谈的徐贞明背影,热切盼着他绊在土坷垃上,摔个嘴啃泥最好。

然而,这路尽管是田间土路,却没有凸起的土坷垃的。昨天邵伯悌还带着人走了一遍,并亲手捡去了好几个有碍观瞻的小石子。

同样是知县出身,自己捡石子儿,人家就敢在北方种稻子——我特么的准备研究一下,看看北京城能种荔枝不?也省的快船运来的荔枝那般贵重,老子这岭南人馋死也吃不起。

听说那些葡萄牙人在天津帮着朝廷造快船,在海上快逾奔马,比过去的沙船、福船快好几倍。若是真那般快,我邵伯悌买得起荔枝的日子就不远了。想到此处,他嘴里仿佛出现了荔枝的清香,嘴角也荡漾起愉悦的笑容。

旁边的县丞见自家老爷满脸幸福的模样,小心在一旁低声凑趣道:“县尊此番接驾有功,今年一个上计是稳稳的。”

邵伯悌听了,脸色恢复正常道:“唉,只要顺顺当当的,别出什么岔子就好。”话音未落,只听得天上一声闷响,却是打了个雷。

那县丞抬头看看天,心道:“这老爷盐酱口,一句话把雨招来了。”眼瞅着天上一块黑云从北到南滚滚而来,那县丞又心道:“幸亏老夫备了蓑衣。”

因为突然的天气变化,队伍出现了小小的骚动。随即前面传下话来,让邵伯悌前面见驾。邵伯悌喜出望外,浑身骨头差点都变成中空的,扑棱着胳膊飞到皇帝面前。

朱翊钧问他道:“今日视察所见稻田,是不是这几天就该收了?”邵伯悌闻言脸色变幻,他哪里敢欺君,只好称是。朱翊钧意料之中,只极目远眺道:“这里能有多少亩?”

徐贞明在一旁道:“回皇上的话,因此前定下皇上要来视察,这里留了三千亩没有收割。”朱翊钧道:“今日天气不好,若下大雨,这些倒也罢了。正在晒干的稻谷能抢回去吗?今日接驾把劳力征发不少吧。”

身边大臣闻言,面面相觑。农商部尚书沈鲤躬身道:“皇上不必担心此节,宛平县和徐郎中此前已经安排人抢收,剩下的没多少了。”

朱翊钧闻言摆手道:“宛平县前面带路,到最近的场院去。”邵伯悌惊得呆了,只好在前面领路。

走了一炷香的工夫,绕过一排柳树后,朱翊钧远远看见一片平整空地上趵突扬尘的,好多人在哪里忙着抢收。此际天黑的的厉害,空气中满是湿意,眼瞅着那雨就要下来。

朱翊钧将手向前一挥道:“都去帮忙收稻子去!”话音未落,邵伯悌觉得脸上一凉,已经有雨点滴了下来。

......

皇帝大驾返宫之后,邵伯悌也回到了宛平县衙。进入后堂换了衣服,喝了姜汤,他还没有从皇帝参加劳动这事儿回过味来。

他觉得自己有一腔的话儿要跟人诉说,那是一种混杂着激动、敬仰等较为复杂的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三观。他一个小小县令,宦游京师,老婆也没有跟来,此际连说个心里话的人儿都没有。

激动了半天,身边小厮总算把师爷喊来了。那师爷顶着大雨进屋,口中抱歉道:“不知县尊见召,来迟了,抱歉!”

邵伯悌道:“这大雨天,你老人家干什么去了?”

那师爷笑道:“刚才在对面街李寡妇家坐着喝点呢。那寡妇做的一手好鱼丸子,鲜得很。”

邵伯悌见这老梆子过得风流潇洒,在对比自身,气的恨不能把他胡子揪了去。

等先生落了座,他将今日皇帝收稻子的事儿说了,言道:“自古到今,虽圣王在位,也没听说过皇帝做这般事!邢先生怎么看?”

那先生笑道:“这有什么的?皇上每年劝农时,也要籍田耕种一番,这冒雨收稻子就做不得?”

邵伯悌听了,叹道:“唉,先生这书还是读的少。古时仁王者,最多‘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这就了不得,那里有去抢收稻子的?”

邢先生气的吹胡子道:“东家,你今日激动,我不与你一般计较。你读书多,何不写一篇颂圣的文章,发在报纸上——就不赚个别的,赚个稿费也好。”

邵伯悌听了眼前一亮,笑道:“妙!”

......

圣宗实录:“万历十年九月丙辰,朔,赐钦天监监正银二十两,表里两件。”

书阅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