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教育

万历新明 第二百四十五章 教育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马俊贤!”“潮生你中了预科试!”

在新落成的京师大学大礼堂前广场上,“烈士马文英”之子马俊贤,被身边的中年人用力在肩膀上击了一掌,随即他兴奋的指着贴在高墙上的大榜,高兴地要跳起来。

马俊贤眼圈红了红,躬身到底道:“谢谢舅爷。若没有舅爷照看,哪有外甥的今天?”

马俊贤舅舅微笑道:“咳,你我甥舅两个,说什么客套话。我本来也要上京,来看看京师的点心铺子做什么生意。”

说完抹把脸道:“亏得海瑞大人给你做了保。否则你一个犯官之子,哪有能考京师大学的机会。将来无论做什么,不能忘了海大人。”

马俊贤点头称是。两人还没有兴奋几分钟,胸前别着京师大学校徽的一个小胡子青年走过来道:“你叫马俊贤?来,过来。能拿得起学费么?预科两年,大学三年,每年十两。如果拿不出,过来填勤工俭学表。”

马俊贤舅舅笑道:“谢谢这位先生。我是这孩子的舅舅,他的学费准备好了。”

马俊贤拦住道:“外甥已经花用舅爷太多,外甥已经成丁,哪有再用舅舅钱财的道理。再说,做些活计也累不着我——”

他舅舅道:“哪有这般道理!潮生,你是来求学,不是来做工!蒙海大人照顾,你家里还有四亩好水田,哪里不赚出来些出息。莫要做工,学费舅舅包了。再说你将来入了这个大学,就是皇家门生,那可是是光宗耀祖的事体!前后不过五十两的事儿罢了,莫要吵闹。”

马俊贤见争不过他舅舅,只好从命。他舅舅看着那大榜眼红道:“唉,恨不晚生十年,也能到这里来走一遭。我听人说,这里的先生们个个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前后五百年的事儿掐指一算就得,个个都如刘伯温爷爷一般,若能拜在门下,不知涨多少本事!”

马俊贤听了,看着自己就学的地方,目光中露出无限憧憬之色。

又看见他舅舅略微偏转身子,对着紫禁城的方向拱手道:“只盼着皇帝爷爷万岁,让我们小民的日子总有盼头!”

......

万历十年八月初一,朝廷颁布《普及教育诏》和《科举考试管理条令》。同一天,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现代大学——大明京师大学开学。皇帝朱翊钧参加了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讲。

在基础教育并未全面铺开的大明,京师大学入学采用的是申请考试和推荐制。凡有志于新学者,通过申请并参加入学考试,即可进入预科或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学习。

地方州县,凡少有才名,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可由地方推荐入学。京师大学的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均由皇室承担,与朝廷度支无涉。

但是京师大学还是要收学费的,这也开了官方收费教育的先河。明朝的读书人进入秀才阶段,分为贡生、廪生和增生,贡生进国子监,没有学费一说,还有粮米补贴;廪生和增生进州学和县学,也不收学费,廪生照样有禄米可拿,对家用不无小补。

但以现在的国力,无法支撑免除学费的现代教育体系。因此,万历十年才颁布的《普及教育诏》中规定,凡适龄儿童,各地政府要普及三年扫盲教育——认识两千简体字、掌握基本通识和四则运算,此为幼学教育,此段教育学费全免。

幼学教育之后,小学、中学乃至各省正在建设的大学,都收学杂费,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由县学、州学改革而成的小学、中学,师资力量急剧增加,场所扩增数十倍,多数地方负担不起。

为了给予贫困生上进之路,《普及教育诏》中规定,凡助学慈善之家,地方官可按朝廷给予的名额予以表彰,授太平绅士等衔,有建牌坊、加高门第等礼遇,赐见官不跪等特权。

同时,《普及教育诏》还鼓励各地乡绅自主办学,只要使用朝廷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均可自办学校。私立幼学生只要满足八成以上比例通过扫盲考试,自主办学的乡绅即可获得相应政治待遇。

对于小学以上的私立学校,朝廷采取的是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政策,凭民自主。

为了顺利对接科举制度,《普及教育诏》明确划分了普及教育与科举之间的界限。毕业证与功名无关,任何一个学生读了书,要想获得朝廷的退税待遇和其他政治待遇,还需要参加科举。想当官,照样要考科举。

不过,和《普及教育诏》一起颁发的《科举考试管理条令》附件中,划定了万历二十年以后的各级科举考试大纲——万历二十年以后要想获得功名,不接受新式教育基本不可能。万历十年到万历二十年之间的科举考试,所有考生都要加试《通识直指》——只有填空题,且考试内容绝不超纲。

如此一来,对张居正当时在平台召对时最担心的读书人离心之事,朱翊钧做出了重大妥协。这种政策除了给了读书人十年缓冲期之外,只是将要把八股从科举制度中剥离,进而把读书人都驱赶到新学上去。

京师大学成立之后,除了设立哲学、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供大学生深造,更设立了冶金、农学、法学、经济、教育学等经世济用的学科,为朝廷培养专才。

至于这些专才未来的出路,一方面可以到现在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会社任职,另一方面也可参加朝廷专门为大学毕业生设置的“恩科”,考取政务官职。为了提高读书人进入大学的积极性,考取专项政务官后,朝廷将赐予“同进士出身”待遇。

令天下人感到好笑,文学之士感到受辱的是,皇帝无比重视的京师大学,并无文学专业。朱翊钧始终把文学和艺术放在“个人修养爱好”的层面,不设专业也一直体现了他不喜欢“文学之士”的一贯风格。

京师大学的成立,是朱翊钧十年来一直欲贯彻“教育兴国”理念的集大成者。京师大学和京师师范大学、京师医学院、南苑武学院从此以后成为本时空的最高学府,数百年后也没有任何学校能够撼动它们的地位。

参加完开学典礼的朱翊钧,在乘坐马车返回宫城的时候,可以无愧于心的做出判断,只要自己活得足够长,把教育改革融入帝国肌体,那本时空的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书阅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