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一百九十三章 余波

万历新明 第一百九十三章 余波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征缅军的露布飞捷,没有坐船,而是先到云南,然后快马穿越整个帝国。

露布所到之处,各大小驿站,城池都知道帝国征缅军打了大胜仗,阵斩缅甸国主。南方桀骜不驯的各大小土司,待消息传到深山之后,都老实了好多,地方官治理难度大减。

《帝国南京日报》随之发表社论,向民间宣贯征缅的起因,分析了利弊——无非保家卫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道理。

经过几年来渲染民族主义文学作品和报纸宣传的养成,帝国南方识字率较高的城市,产生了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而且征缅军并未像英宗时期三征麓川动员了整个南中国,枪炮、弹药都由京师转运,万人新军的粮草云南应付毫不费力——至于跟着打酱油的五万人,本就是云南本地兵和土司兵的混杂,并不额外耗费多少钱粮。

因此,没有感到战争压力的江南,对于新军攻伐缅甸,取得大胜是喜闻乐见的。报纸上偶尔有些议论,例如:“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若宽其斧钱之诛,兴我羽旄之舞”,还有“王师不可轻出,夷性不可骤训,地险不可用众,客兵不可久淹”之类,随即就被有组织的反驳文章批驳的不成气候。

南京日报批驳扩地无用论最有力的文章来自王世贞。他和南京日报的东主冯邦宁,已经结了八拜之交,成了好哥们。因为王家被流放东北的五个孩子都是冯邦宁给弄回来的。

皇帝大婚时一定大赦天下,朱翊钧也不能过于标新立异了。但为了法律的严肃性,大赦天下仅限于四十五岁以上、非十恶之罪者,王家被流放的都是年轻人,不在范围内。

王世贞无奈之下,找到了冯邦宁。冯邦宁拜托了他的干爹李秀山,又派人不知在东北做了些什么文章,王家几人都被放归。经此一事,王世贞兄弟两个把冯邦宁感激到了骨头里。

在政治上完全失去了进步可能的王世贞,经历了家庭的大变故,也到道家、佛门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尤其拜了昙阳子为师,关于儒释道三者关系的文章发了好多篇后,觉得自己在思想上已经比肩先哲,在南方士林的名声更甚往昔。

王先哲尽管牛的不要不要,但冯老板却是他的命中克星。随着他在《南京日报》上发的文章越来越多,自家在买地、救人等多方面求到冯邦宁也越来越多之后,他本人在冯保伯侄的掌中也越陷越深。

万历四年,冯邦宁建议王世贞将《鸣凤记》修改一下,趁着昆曲兴盛的东风,把自己的文名再往上推一推。王世贞当然乐意,他和冯保一样,都恨张居正入骨——至于写文章皮里阳秋,写暗讽世情,本就是王世贞的看家本领,冯保都不用通过冯邦宁提点他。

张文明遇刺后,王世贞差点吓死。刺客唱着《鸣凤记》把张居正他爹杀了,王家搞不好要全给张老爷子陪葬。待白色恐怖弥漫全国,《鸣凤记》中包含的政治隐喻也被人无限引申、挖掘——王世贞敢指天誓日,士林众人对《鸣凤记》的阅读理解绝对超纲!

然而,王家自从跌入谷底之后,仿佛身上有了保护罩一般。锦衣卫大索天下期间,连找王世贞问话的人都没有。他松了口气的同时,对冯邦宁身后的势力越发看不透——李秀山的能力固然能保住自己,但连问话都没有绝对夸张。

因此,对于冯邦宁的指令,王世贞毫无反感。其实他的思想从层次上来说,已经近乎形而上学,理所当然的认为战争、土地和财富这些东西都很扯淡。但接到冯邦宁的传信之后,王世贞接受的也很顺滑,完全无抵触感,他甚至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个爱国者,鼓吹战争理所当然。

喉舌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也是朱翊钧在亲政之后就敢变法的最大底气。新军固然能扫平反叛,但变革引发叛乱乃至内战,却不是朱翊钧所愿。因此,掌握了舆论利器,就握住了大半人心。

因此,冯保在无旨越线之后,还能得保首领,一方面冯保所为在客观上推动了丁忧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也给朱翊钧消灭变法反对者提供了道义制高点;最后,在掌握江南舆论、人心方面,冯保确实也不可或缺。

当然,冯保自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才会在朱翊钧揭破之后心丧若死。且经过“赐死”之后,他已经彻底明白了自己越线的后果。

......

随着露布飞捷的北上,江南、两江的民间关于缅甸的信息,也跟着战地记者的报道大规模流传:“缅甸多金玉,盛产稻米。”要发财,去缅甸;要饱腹,也可以去缅甸。据说因为天气热,那里的树上终年生有可食的香甜果实,就是做个懒汉,也饿不死。

于是,苦于东北天寒地冻,不敢下定决心移民的南方贫民,有些就动了迁移到缅甸的心思。随后,更有吸引力的说法也出现了:因为缅甸国主几十年来穷兵黩武,缅甸壮年男子大半都亡在沙场,整个东吁王朝女多男少,只要汉儿愿意去定居,一妻二妾起步——若是你身体壮实,娶十个八个的都不用彩礼钱。

这下子得知消息的光棍男子都动心了,因为人多地少,多年来溺杀女婴导致的人口失衡终于有了解决途径。各地传讲缅甸消息的人口沫横飞,恨不得自己抛弃妻子也能去过过瘾:

“咳,这缅甸男人有福。他们只管打仗,修房子。地里的活儿是一点不干的,都是女人干。”

“我们这里女人也做地里活,没甚了不得。”

“你一个老婆都没有的人,到那里三个老婆伺候,两个下地干活,一个用来生娃,还不美死?”

“咦,让你这样一说好像是美滴很。那把你家黄脸婆送我可行?你去娶三个,我就要一个。”

“哇艹,我说你看我老婆的目光不对劲儿,早就瞄上了吧!我嫩死你!”

......

这种随意的讲说当然带不来实际的行动,正如已经返京的张居正跟朱翊钧判断的那样,中国人永远故土难离。除了战争和饥荒,中国人不会离开祖先的土地,而离开故乡的人不管走了多远,还永远都想着落叶归根——埋在自己父母的坟地下边。

张居正是皇帝先后下旨“赐葬”、“赐祭”、“荫子、孙”等等恤典没完没了,以人臣不宜受非分之礼的理由高调返京的——坐的正是皇帝所赐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从北到南,被清理了一遍的官场、民间,除了对张居正逢迎之外,连一个唱反调的也没遇到。

当然,张居正没遇到不代表朝廷中没有,张居正回京之后,就有领大理寺卿加衔,正在西安一带进行终审判决的海瑞老兄的弹劾奏章也到了。

海瑞虽然干着繁重的流动最高法工作,但对皇帝负责对人民热爱的精神头一点没落。凡是觉得施政不对,不妥的地方必有弹劾奏章。

张居正父亲遇刺,海瑞先是捎了封信安慰,随即因为张文明案皇帝大张旗鼓,海瑞立即上本劝谏皇帝不能瞎鸡儿搞,乱冤枉人。

等张居正父亲的案子告一段落,张居正坐着三十二人抬大轿子高调返京,海瑞知道了又是一顿炮火对着张居正去了,张居正看见了海瑞弹章也挺高兴——这才能顺利成章的把这皇帝的恩典推掉。

张居正回京时,就差几天就过年了。待见过了朱翊钧,张居正各种谢恩,朱翊钧反复慰问不再细表。两人商量的第一件正经事就是缅甸,毕竟国之大事,不能有半点轻忽。

朱翊钧笑道:“万万想不到,仗打的这么顺利,轻松遇到了缅军主力不说,还一战杀了莽应龙——如此一来,此前计划的缅甸攻略都要调整了。”

张居正点头称是,先恭贺皇上洪福齐天,才能胜于万里之外。随即说道:“此前朝廷不过是重申声教,稳住三宣六慰的金字红牌权威,并无占其地,绝其国的想法。现如今他既然已无主力,那可要好好斟酌,如何摆布这缅甸为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