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候二

万历新明 第一百二十六章 候二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万历三年的八月,江淮大地大雨晚来,却时缓时急,没个止歇。

江苏省清河县,高堰村十一堡的候二扒拉完碗里最后几个米粒,又端起旁边的瓦罐,如同巨鲸吸水般吨吨吨的把里面已经熬得稀烂的南瓜汤给喝了一半。

看着身边蹲着直吞唾沫的半大丫头,他放下瓦罐,从怀里掏出一把炒熟的带壳稻粒,放在灶台上对她道:“嗯,这些给你当零嘴吃。阿爹出去巡堤了。”

他的老婆林氏见他又给女儿稻粒吃,在一旁道:“这些是给你垫饥的,你给她吃什么!”说完,用眼睛剜了一眼还没敢伸手的女儿,那丫头子吓得扁着嘴要哭。

候二站起身,呵斥道:“你这傻婆子,吓唬她作甚?”弯腰将灶台上的稻粒扫到手心,递给女儿微笑道:“吃吧,阿爹还有好多呢,还要给轮班的田叔也带些呢。吃吧,没事。”

说完,候二站起身,披上一件已经发黑的蓑衣,又戴上一顶打着补丁的斗笠,将两根棉绳在颏下系紧了。

把家门口地上放着的一面铜锣提起来,候二离开像窝棚一样的茅草屋,赤脚走进了雨中。

......

此时清河县中,已经全部动员起来。县令马晟铭亲自带队,冒着大雨正在高家堰大堤上巡视。

陪着马县令一起的高家堰十一堡的里长田志行,此时已经像泥猴一般,满身满脸都是泥水。

他坐在地上把刚摔掉的草鞋穿上,站起身又把头顶的斗笠摘下,让雨水淋在脸上,连着抹了好几把,这才有个人样。

戴上斗笠,田志行冲着马晟铭大声喊道:“老父母,这堡里的巡丁我都安排好了,都拿着铜锣巡着呢,您老放心吧。这雨太大了,快到我家里喝口姜汤暖和暖和。”

马晟铭像是没听见,只是眺望着雨中的洪泽湖。

坝顶宽达十四丈的高家堰大堤,此际用黄土筑成,其上遍植柳树。半个月前,这大堤还是一条美不胜收的交通干道,是清河县城的一条主要出口。

半个月前途径高家堰送人的马晟铭,明明看见大堤之下,是长满青草和柳树的斜坡。这长达数百丈的大斜坡,顺着大堤缓缓斜下,插进远处的洪泽湖里。

当时马晟铭心里还想,这不是一座大堤,而是一座山,多大的洪水也冲不开这样的一座大堤,顶多——从山顶漫过去。

那时的大堤,距离湖水好远。马晟铭清楚记得,当时看见好几个牧童将黄牛放在湖边吃草,自己在湖水中戏水玩耍。念了二十多年书的马县令站在大堤上看过去时,几个牧童像是水墨画中的一个墨点,引动的只有诗意。

当然,那诗意此际早已荡然无存。从他返回县城的当晚,雨水就忽大忽小的没个停歇。半个月前还安静、温和的洪泽湖,此时像是有一条巨龙在湖底翻身打滚,带起一排排的浊黄色的巨浪,一下下的直接拍打在大堤上。

这些天吃住都在堤上的马晟铭,眼睁睁看着湖水从远处漫过来,一日数十丈,仅仅十来天,就涌到了堤边。原先在堤下扎根,高达两丈的大柳树,此际早已经看不见了,都没在漂浮着白沫咆哮着的湖水里。

他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沉着脸继续向前巡堤。田志行见他不回去,只好跟在后面,嘴里咒骂道:“这贼老天,秋天下这般大雨,却是作怪!”

话音未落,像是回答他的咒骂似的,洪泽湖深处咯啦一声,闪电布满了黑沉沉的天空,随即一阵阵雷声,轰隆隆的滚了过来。

田志行猛地竖起耳朵,他刚才分明听见,和这雷声一起传过来的,还有一阵阵的锣声。

雷声远了,锣声起了。马晟铭也听见了就在他们前方,带着惶急之意,穿透雨幕,隐隐约约的传来。

马晟铭连忙吩咐道:“快!全数往前集中!”跟在他后面的各堡里长,连忙冒雨往回跑,呼喊着自家青壮往那边集合。

......

马晟铭一边跑,一边听着那锣声越发的清晰起来。他跑的急,突然滑倒在地,摔了个嘴啃泥。身边的亲随忙把他扶起来,马晟铭也不管身上的泥水,爬起来接着跑。

跑了半刻钟,快喘不过气的马晟铭终于看到了前方堤脚外有人在敲锣,那人脚下正是汩汩冒水的管涌,从堤上看下去,却看不出管涌多大。

定睛细看,这管涌外没有河丁,竟是一个浑身打着补丁的妇人,一边惶急的猛打着锣,一边哭喊着。

马晟铭顺着大堤深一脚浅一脚往下滑的时候,突然看见那管涌的泥水中,猛地窜出了一个泥人。那泥人抹了把脸,冲着那妇人喊了一句什么。那打锣的女人手足无措,将锣抛下,伸手要去拉他。

那泥人打开妇人的手,两手两脚伸开,像是尽力要用身子堵着那汩汩向外喷涌的急流一般,将身子猛地扑在那里。

马晟铭的喉头发出一声喊,一骨碌的从半坡滚了下去。未等他爬起来,昏头昏脑的又看见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

那妇人弯腰将锣拿起,打了两下,茫然四望。见马晟铭等人在雨中跑了过来,她又把锣抛下了。

她拽了拽身上的衣襟,抹了一把脸,大喊了一声,当家的!从那管涌里跳了进去!

马县令身边的田志行大喊一声,候二、候二家的!快出来!嗓子里带着哭音,连滚带爬的往前猛冲。

马县令身边的衙役壮丁也冲了过去,大家围着那管涌狂呼。却只能看见那黄泥汤子一样的水流小了,有个汉子用铁锹把往里探了五、六尺,也没探到人。

田志行抹了把脸上的泪水和雨水,大吼一声,里面是旋涡,捞不出来的!赶紧填上,要不这两个白死了!

马晟铭可以对天发誓,他从未体验到这般情感:那天他用从未摸过的铁锹,和跟在他身边的数十个汉子,一边哽咽、一边将一锹锹的土填在那吞噬了两条人命的管涌之中......

......

自中华文明诞生以来,和洪水的斗争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和灵魂深处。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大河,哺育了民族的同时,在整个文明史上,也给生老于斯的中国人带来一次次深重的灾难。

宋、金战争期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决河,这一次决河改变的不仅是宋、金两国的战争态势,更是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三条从秦汉以来已经有了相当多治理经验的大河,乱成一团乱麻。

黄河在南宋之前,有单独河道在河北入海,淮河也是单独入海。但杜充决河之后,黄河南下,夺去了淮河河道,史称“引黄夺淮”。

由于黄河高,淮河低,因此黄淮合流后,淮河水争不过黄河,黄河带来的泥沙逐年淤积,导致两河几乎年年泛滥。杜充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形成了包括黄淮河交汇处的洪泽湖在内的一连串湖泊,并最终导致原来独有出海口的淮河成了长江的一条支流。

这一下,原来各有流域的三条大河,形成水势联动的复杂局面,中华民族治水得难度从此倍增。而明初以后,贯通这些流域的大运河居于其间,朝廷力保漕运的治水思路,更是把治理难度推高了好几个数量级。

因此,朱翊钧选择海漕而废河漕,不仅仅是财政止血,复兴江南的需要,更是彻底治理水患的不二选择——是的,没有别的办法,要想根治肆虐大明近两百年的水患,潘季驯带着全国的水利专才勘察一年得出最终结论:只能弃保漕运!

书阅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