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一百二十二章 论争

万历新明 第一百二十二章 论争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翊钧开始主政时,对运河的管理重视程度不是很够。他毕竟不是经济学家,以前也没研究过运河历史,因此心中对运河在帝国治政方面的地位认识高度没有张居正、王国光等人高。

到了万历三年,朱翊钧对运河的认识高度终于和张居正拉平。主要原因为两年来张居正等阁臣对运河管理的极度重视,凡有总漕奏章,张居正必然长篇累牍的分析利弊,往往还要请见,潜移默化改变了朱翊钧的想法。

张居正多次对朱翊钧指出,因为京师为帝国核心,军、民人口稠密,华北平原的产出不足以供养,因此江南转的运粮米成了帝国命脉所系。

有一天张居正再次请示漕运事的时候,对朱翊钧形容漕粮的重要性时说道:“一日不得则饥,三日不得则不知其所为命。”这句话让朱翊钧深感悚惧。

后世之人生活在物资极度丰富的年代,对物资紧缺缺乏感性认识。朱翊钧穿越到皇帝身上后,生活中的一些不便利的地方,包括后世的一些享用,都一一命张宏、张鲸等人予以解决。

朱翊钧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例如卫浴设施、日常生活用品的开发使用等事,这两年已经逐渐从宫中向外扩散。除了家用电器朱翊钧暂时没办法外,其余的享受和后世没有太大差异。

正因如此且穿越到皇帝身上,朱翊钧对民间的生活状况了解的并不是太多。

各地情报和银章直奏所述民间困苦情状,文字高度概括,例如“人庐漂浮过万”或“大饥,饿殍满地”之类,并无细节描述。朱翊钧当时看这些奏章,像是在看历史文献似的,并无切肤之感。

但是张居正当日向他所说“三日不得则不知其所为命”时那恐惧的眼神,严肃的神情,让朱翊钧猛然发觉,尽管在这个世界已经生活了两年,自己与这个世界却一直是疏离的。

这种感觉很荒谬,又很真实,像是一把匕首划开了朱翊钧穿越以来一直包覆着全身的软膜一般,使他第一次产生了与这个世界产生了血肉联系之感。

这种感觉在那日后,变得越来越清晰,体现在日常和两宫、幼弟、妹妹等家人的联系之间,体现在他与孙乾、魏朝等人一起生活的点滴之处,越来越把他同化、同感,使之与本时空的大明越发的共情、共鸣。

这时候的朱翊钧,回首再看两年来的施政,诸多孟浪之处一一浮现。

朱翊钧反思自己,两年来嘴上说着惕励亲民,但早就和人民群众之间断了血肉联系,自己身上的本就不多的“党性”早已千疮百孔。

又反思自己,两年来对待政事,如同在打游戏通关一样,随意的摆布着这个世界,却忽略了自己每一道命令,都涉及着千万人生死存亡。——如果时间回拨到两年前,很多事情处理的会好很多。

把这种心境与刚穿越来那天经筵时被权力迷醉时相比,朱翊钧觉得自己进阶了。他对皇帝的身份认同感越来越强,而对自己身上担负着的使命与责任,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以这种心态来看漕运,朱翊钧终于体会到了,这条大运河的每一次变革,都关乎运河两岸数以百万计的生民身家性命。

若不能妥善处理化解矛盾,如同改革盐政那般随意兴革,不知多少人将家破人亡。因此,他很慎重的先祭出法宝:调查研究。

随着一件件调研报告的反馈,到了万历三年六月份,朱翊钧终于构建出京杭运河的整体印象。

总漕和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运河上下的阶层分布、赖以为生的人群结构,运河和各大水系之间的有机联系,朝廷现在的漕运体制有何种弊端,都事无巨细的勾勒出来,并最终让他——一个与众不同的皇帝,找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心里有了底,下一步就是统一思想。朱翊钧正盘算时,屡败屡战的王宗沐于八月中再次建议朝廷,欲行海漕。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伴随着暴风骤雨般的弹章,王宗沐这个总漕位子开始摇摇欲坠。朱翊钧连续在各种场合放风,下毛毛雨,保着王宗沐。同时下旨户部,令其提出对再行海漕的意见。

八月三十,户部奏章送六科备案后报内阁,侍从室又将之列为朱翊钧详看之章。朱翊钧见其内容为:

“先,该大臣叙海运之功,臣等谓万世之利在河,一时急用海。今该漕臣议增海运二十四万石,臣等以为海道风波难定,但当熟悉此路,以备缓急,不必加征。昔者给事中张涣等议与臣等同,并言隆庆六年漂没粮石,该大臣发银买补。臣等不意宗沐之明达,竟弄巧成拙至此。”

“但事出风闻,难以深求。当时臣等以为首事勇敢之臣,可以情恕,以观后效。然万历元年又七船漂没,亡者十五人,臣等以为粮可补而人命不可补也。”

“臣等查元代海漕,不遇风浪而漂没者十之有三。诚可见海运之不行者一。海运必用千料船,驾者一船百人,运米千石。若计河漕,则海漕一可办河船十,运卒少而无倾覆之患,此海运不如河漕者二;”

“若如元专海运,必设瞭望之卒,备捍御之兵,以防剽掠。若用河漕,盗贼不敢窥也,此河漕利者三。”

“故臣等议,海运自万历三年始,止以十二万石为则,以备急用海。伏乞圣裁。”

朱翊钧览奏后心里很不痛快,批答道:“朕览尔等奏章,竟尽言海运之弊,不言其利;尽言河漕之利,而不言其弊。天下有此等有利无弊、或全弊而无一利之事?朕早以“求是”之纲要反复絮言,你等奏章全不见此,预设立场,其心难正。”

“隆庆六年事,给事中风闻奏之,因皇考大行,朝廷并无定论——如何又来说王宗沐‘弄巧成拙’?尔部奏言,言辞假惺惺,甚不庄重而失于臣体。”

骂了户部一顿后,朱翊钧又写道:“内阁辅臣见此奏章,不求甚解,而以‘请圣裁’覆奏。此为‘求是’之意乎?”

“令内阁申饬户部,认真调研,详查复奏。若再有不能实事求是之论,未经查实而虚言利弊者,叱责!”

张居正因统筹水利等大政,将户部事务都交给张四维处置,这奏章他根本没看。等司礼监将皇帝批红发下,张居正看完后也火冒三丈。

将张四维叫到自己的办公房,张居正大声骂了他能有一刻钟,差点把奏章摔在张四维脸上。张四维一声不敢顶撞,低着头听训。

张居正发过了火,又觉得自己有些过份。缓和了语气对张四维道:“凤磐你已入阁好几个月,皇上的脾气还没摸透?皇上治政,唯“实事”、“求是”几个字,多次会议,反复强调,你都没听懂?”

“户部若能出于公心,必论海漕之利,再言海漕之弊,并与河漕相较。万历二年下半年以来,各部奏章若无利弊相较,详情支撑,都不敢上奏本章。如何这事情上能犯了糊涂?”

“还是欺你经验不足,并以大言蒙蔽圣聪。以皇上之明,能被这些混账行子糊弄了去?此后切记‘实事求是’四个字,若不能持此心谨慎办事,叱责少不了!”

张四维唯唯称是,苦笑道:“元辅,此事是我错了。给事中贾三近等人也有本章议论海漕,其辞甚为辛辣。我没敢上报,怕气着皇上。现今诸臣无一言海漕好的,户部奏章还算公允——”

张居正听了,又有些虚火上升。低声批评道:“我等阁臣,焉能阻塞言路?每一本奏章,都不能扣下!若有不妥之处,建议其重新上奏,也比你这般押在手里好。”

张四维让张居正稍等,自己回房间拿出那本奏章,回来递给张居正道:“我正打算找贾三近谈谈,元辅先看看吧。”

张居正看贾三近奏疏,里面先是说了海运不可行,其后就是张四维所说的辛辣之辞:

“陛下将王宗沐奏章交户部议,或有复海漕之意。臣以为世有夷途,安取九折坂;人有参苓、姜桂可以摄生,何试命乌附以苟万一?此智者不取,愚者也必哂笑也。乞敕详酌,将海运停止,额粮尽入河运。”[注1]

张居正见他奏章所言,果然对皇帝甚不恭敬。最后一句对皇帝近乎下命令了不说,其中类比,也隐约有嘲弄之意。

他心内冷笑几声,目光转冷,对张四维道:“给事中奏章,内阁更不能压。你我贴黄切责之,然后上奏吧。”

书阅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