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万历新明 > 第一百零七章 乡情

万历新明 第一百零七章 乡情

作者:摩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鹏因怕霍家举族搬走,这本家的地撂了荒。在旁边泼凉水道:“老太爷,你们兴头头的搬去了,可别说俺没提醒你。东北冷啊!”

见众人都用求知的目光听他讲,王鹏举例子道:“俺听县里去东北收老参皮货的客商讲,冬天在东北拉屎拉尿得拿根棍子。”

霍林这憨货插言道:“拿棍子干什么,在地上划圈再尿?”

王鹏噗嗤一声乐道:“那倒不是,听说这尿从**里出来,立马冻上,得拿着棍子一边敲一边尿才尿的出。拉屎的时候要是不用棍子把粑粑捅开,冻硬的粑粑尖儿能把腚给拉破。”

祠堂里面的霍家人听了,都觉得裆下凉飕飕。霍老栓嗤笑一声,笑道:“王学生胡说了。要是那般冷,还能出去尿?再说,谁拉屎拉尿不在自家茅房,出去肥野地?”

王鹏被霍老栓这清奇的思路给堵得无话可说,只能苦笑,不再言语。

听霍老栓讲的在情在理,老霍家众人听了都点头。霍老太公用锹把捶地道:“冷?!冷天伺候不了地,都在家里猫着!那么多地打粮能收多少大伙算算,美美的吃一冬,咱还不快活死?”

霍家庄的汉子们遥想一下霍老太公描述的美好前景,都激动坏了。有个大肚汉想起自己年年忍饥挨饿的苦楚,居然哇的一声哭出声来。

于是众人议定,搬肯定是要搬的。又七嘴八舌的议论一番,最后敲定了举族迁移的方案如下:

今年春天先在家里把地种完,然后霍老太公领着五十五个壮丁,先去东北把地圈一半,并开一部分种上。

这伙人还要带上会木匠和瓦匠活的两家,指导壮丁们在东北起屋子,建仓房。到了秋天,这伙子人先收东北的粮存上,再回来帮家里收粮并过冬。等明年把这边地退了租,全族到东北过快活日子去。

霍老太公最后动员道:“今年全族都要下力气,玩命干!两边的地都要打粮,谁家壮丁都不准出去打长、短工!新开的都是生地,能打多少粮大伙心里有数。明年搬过去了,从春天到秋天就得吃这边剩下的粮。要是这边没粮食,咱们搬不了!”

霍大听了,在人群中叫道:“老太爷说的是!咱们祖宗拿着五个破碗过来,都开枝散叶了,咱们这有房有地的,哪里活不了人?今年,咱们全都拿出十二分的力气!”

......

等霍家的祠堂大会开完,王鹏回去嘱咐了婆娘一声,跑到本家求见王老爷去了。

王老爷是嘉靖三十八年的三甲进士,做过两任知县,后来在同知任上辞官来家做乡绅,已经七十多了。

他见这本家王鹏落落大方,并不为自己贫寒而低声下气,心中暗暗欣赏。

听他说了霍家的事儿,老爷子感慨道:“我就估摸着这老霍家非得全走不可,没事儿,我已安排妥当人到直隶,召流民顶替他们。”

见王鹏不明所以,老爷子又愤慨道:“年前是我让县里差役去霍家村细说了东北的事儿,就想让他们搬走!这姓霍的一窝子,都是些土匪!他奶奶的,别人家都交三成半的租子,老霍家仗着壮丁多,心齐,多少年了,就交三成!”

“这粮长派差,里长派役,霍家每次都是刺头!每年集市上和县里头,只要有斗殴打架的,少不了他家人!”

王老乡绅讲到激动之处,手都抖了:“你才搬去霍家村,不知这霍家究竟——每年收他家点租子,折成银子不够打点衙门的!若不帮他家捞人,就在我家门口躺了一地老婆子放赖。我哪里是召佃户,这是些祖宗!”

王鹏听了,张口结舌,对自家的邻居们有了全新的认识。王老爷抖着手控诉一番,喝了口茶水,抹去嘴角白沫子,又笑着对王鹏道:“贤弟来此报信,有心了。”

王鹏忙表示是应该的,虽然是旁支,离本家远,但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都属应当应份。

老爷子听了点头,叫管家进来低声吩咐了几句。

又笑着对王鹏道:“贤弟可还读书?这举业——”

王鹏听了道:“老太爷说笑了,俺家里哪里能供得起我走举业,早就放下了。”

王老爷道:“此为吾之过也,本为本家,平日却少了走动。——如贤弟有意举业,吾或可赞助一二。”

王鹏听了,抱拳道:“谢老哥哥挂怀。但俺已无心于此。俺观皇上登基两年来,朝政大为振作,盛世之像已露端倪。这样世道哪里挣不下一份家业!俺本打算明年卖了家中薄田到府城去,做些行商之事。或可挣条出路,也胜过在乡下看天吃饭。”

王老爷听了,肃然起敬。叹道:“吾不想居家中却遇到贤士在野!贤弟......”

正要勉励几句,此时管家走进来,手里托着木盘,上面放着雪花银锭四个,共八十两。

王鹏吃了一惊,脸现怒色问道:“老大人这是何意?”

王老爷抚须笑道:“这姓霍的一家土匪,没一个识字的,到了东北,还不得让当地的胥吏欺负死?贤弟若是有些乡里之情,老夫想让你陪着他们去东北走一遭,也历练历练——这些银子,权做盘缠。不知可行否?”

王鹏的心里滚炭儿一般,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一躬到地,应道:“老哥哥高义,学生敢不奉命?”

王老爷见他应承,放下心事。笑道:“贤弟既然有意商贾之事,吾族中有一大贾在河南,叫王从云。待贤弟从东北回来,如不嫌弃,吾可荐书一封,就去他那里先寻个事情做,练练手,摸摸路子。——你家那几亩地,先留着吧。”

王鹏听了,对这本家五体投地的服气,拍胸脯保证道:“老哥哥放心,俺定不能让霍家在东北吃了亏去!”

......

山东这边的地主和佃户们是这般模样,而万历三年的正月,松江府却又是另一般景象。

万历二年秋,徐家也召开了宗族会议。老相爷徐阶挣扎无果,被皇帝架在脖子上的刀给逼住了,终于决定:退田!

这一整理家里田地,被皇帝给整冷静的老徐阶也吓得亡魂直冒,对皇帝多了些理解。心说我要是仍当政,也要收拾自家这样的。

还没仔细丈量,只是在账册上简单加了加,自家居然有耕地二十六万亩、桑田十一万亩,华亭县一半的地都在自家名下不说,还占了邻县十三万亩!

徐阶此前虽然知道自家地多,但是海瑞当初打压他家的时候,徐阶刚退不久,以为是高拱要收拾他,防止他起复——政争么,寸步也不能让。等他在朝中影响力彻底消退,又天天悠游园林,也不管家务。再说他自恃功高,朝廷优待老臣,有海瑞和蔡国熙的例子在,谁能把徐家怎么样?

然而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今年徐阶被皇帝先黜落徐元春、再起复蔡国熙,两个大耳刮子打清醒了。如今怎么想都是皇帝收拾自家有理,老羞成怒之下,心理上转不过弯,恨不能拿拐棍把徐家推入破家险境的儿子们给打死。

最后他一锤定音,按照徐元春的建议,除了留下原有的五千亩土地外,其余在自己当政以后投献到徐家的土地一律清退。

一张帖子到了县衙,知县不敢怠慢,急报松江知府。松江知府王以修是四川人,见了知县杨瑞云的呈文,激动的老泪纵横。

见后堂无外人,王以修直接跪地向北叩头,大喊:“皇上圣明!皇上圣明!”堂下亲随见了,以为老家伙发了疯。

王以修磕了头后,冷静下来,心说隆庆三年,朝廷在松江试点一条鞭法,差点激起民变。为何?因为地都在徐家,朝廷每年一百二十万石的赋税负担,都压在其余小地主和小民身上!

这下子别说一百二十万石,若徐家的田都退了,俺老王能把赋税收齐不说,历年的积欠在任内也能还上!到那时,这考绩天下第一,谁也拿不走!

......

徐家退田,为万历二年帝国南方最大、最复杂、最轰动的事件。从万历二年十一月初开始到万历三年正月,历时三个多月,这田还没退完。

原因一是徐家接纳了投献的土地后,将分隔原有土地的坝、垄都刨了去,将地连成了整块。等退田时,找不到标志物,相邻的多家打架,出现一堆官司。

二是此前投献的过程历时好多年,有些家已经断了香火,这具有继承权的家属纷纷争地,导致退田过程中夹杂着大量的土地确权官司。

三是仅徐家本家就有奴仆过万人,这些人中离徐家比较近的,已经抛弃稼樯多年。徐家退田后养不起了,都打发出去流落在外,好多家庭衣食无着。

四是许多佃户已经租种徐家的地多年,但此番拿回土地的新地主自家好多也要种地,大量佃户也失了生计。

这些事情乱糟糟交杂在一起,让杨瑞云和王以修这个年过的痛苦不堪。眼瞅着开春后,能有一半的地无法确权,种不上,两个人吓得乌纱帽都戴不稳当。

没奈何,硬撑了两个月的王以修只好急报京师,请派钦差来督导徐家退田之事。结果,令王以修日后流尽了悔恨的眼泪,此后仕途无比坎坷的谕旨下来,朝廷起复海瑞为钦差大臣,到松江再次清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