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嘉靖,加入大明皇帝聊天群 > 第一百八十七章 曾国藩欲投河自尽,北京城流言四起

当襄阳城上飘扬起了大明的龙旗帜时,大清国的湘国公、一等威武大将军已经带着三四千的残兵败将,一路向北逃亡了。

曾国藩怎么也想不到,到底是怎么输成这样的,大明难道是真的有上苍庇佑吗?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啊。

这三四千的残兵败将一路北逃,许是黎明时分刮起一阵大风,引得残兵们高呼‘明军来了,明军来了’,瞬间更是让曾国藩心慌不已,赶忙在诸多将领的簇拥之下,带着精锐心腹,脱离大部队,朝着北边儿跑去。

也不知道跑了多久,只见得日上三竿,隔着老远看到了一条大河,曾国藩这才如释重负,而跟随在曾国藩身边的清兵们也是欢呼雀跃了起来。

一个副将兴奋道:“国公爷,前面是唐白河,过了河之后再走一段路,就到新野了!”

看到了唐白河,也就意味着他们此番的逃亡之旅马上就要停止了,不必提心吊胆了,因此身边的溃兵们都很高兴。

而曾国藩本人则是面如死灰,什么都没说,也只是叹了口气,似乎是在心里下定了什么决心之后,才毅然朝着东北方向跪下,哐哐哐的磕了三个响头,涕泗横流,双眼无神地喊道:“皇上,微臣曾国藩才疏学浅、治军无方,此番战败襄阳,是对不起您,对不起大清啊!”

说罢,曾国藩就突然起身,向着正急促流淌的江水冲去,只听见‘扑通’一声,他便一头扎进了唐白河里。

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以至于护卫在曾国藩左右的两个护卫都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他们毕竟也是护卫,紧接着便连忙呼喊道:“快来人啊,大将军跳江了!”

护卫们是急不可耐,虽然不会游泳,但也脱了甲胄,扑通两声便下了水,而湘军之中,不少人都是再河里摸爬滚打的,因此倒也掌握了‘狗刨’的游泳方式。

这唐白河也不是什么急湍的河流,因此他们这些个兵卒们便下了水,奋力向正在江水当中扑腾的曾国藩狗刨去,很快就游到了曾国藩身边,揪住了曾国藩的御赐黄马褂。

曾国藩本来也自然是不想死的。

毕竟他要是真想死,连跑都不用跑,直接留在襄阳殉国就完事儿了。

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投江,自然是为了博取名望罢了。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唐白河,唐白河乃长江的支流,并且此地的河水不深,就算是没什么人救,扑腾两下也淹不死。

毕竟再往北走,北面就是汉江。

汉江多急啊,过了唐白河之后,就只剩下汉江能投了,与其投汉江,不如投唐白河呢。

至少淹不死。

而很快,在兵甲们的救援下,曾国藩最终还是从唐白河中被救了上来,浑身湿漉漉的,看起来尤为失魂落魄,没什么太大的精气神,似乎他的精神已经死在了投河的那一刻。

“唉,诸公误我,诸公误我啊!”

曾国藩气不打一处来,哭丧着脸,对着四周喊叫不已,表情懊恼气馁,看起来似乎极为不悦:“襄阳被破,罪责皆在曾某一人啊!”

说罢,曾国藩便作势欲投江。

而见此情况,周围的兵甲再度拦住,竭尽全力的配合着曾国藩演出。

“襄阳陷落,归根结底,乃是长毛会妖法啊!”

“是啊!此战失利,不在湘国公,而在长毛的妖法啊!大将军!”

“大将军还是留有有用之身,以图来日报效朝廷吧!”

“……”

只能说这一刻,曾国藩犹如影帝附体,哭哭啼啼,恨不得当场去死,为大清殉国,为襄阳城的过失买单。

而兵甲们也是奥斯卡最佳男配,对曾国藩进行轮番劝解,好说歹说,才劝住了曾国藩,结束了这一出闹剧。

而就在曾国藩感觉自己这次的演出大获全胜的时候,忽然间,远处卷起了阵阵烟尘。

“什么情况?!”

见到远处的情况,曾国藩惊慌失措,下意识的脱口而出了这么一句话。

而听到了曾国藩的话语之后,众人为之一愣,紧接着恐慌的情绪便继续在这里蔓延了开来。

“不好了,明军追过来了!”

忽然有一人大声喊道。

本来大家就已经够恐慌了,如同一个即将被引爆的炸药桶。

而这句话,就是引爆这个炸药桶的火星。

一瞬间,这些原本还勉强成建制的残兵败将,一瞬间便成为了溃兵,开始病急乱投医了起来。

有的朝着左右,沿着河水岸边跑去。

有的则是仗着水性,不等船舶,直接丢盔卸甲,孤身朝着北岸游去。

而更多的,则是直接原地蹲下,准备请降。

这三个选项中,跪下投降自然是最优解的一个选择了。

毕竟,这个可是百分百存活下来的了。

而见此情况,曾国藩也是慌了神,原本还在表演的他立马就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六神无主,看了一眼四周之后,咬牙道:“本官乃朝廷的一品大员,绝对不能被明贼所获!”

“走,渡河!”

说罢,曾国藩便‘扑通’一声再度跳下了河。

只不过这一次,他游的飞快。

只见得曾国藩用出了一招‘双手向下狗刨式’的游泳手段,麻溜的朝着北岸游去。

速度之快,甚至已经超过了几个早就已经反应过来下水游泳的兵甲。

这一切宛如雷霆霹雳,当真是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前一秒还在忧国忧民、意欲投江自尽的曾国藩,下一秒闻敌影而落荒而逃,实在是给了他们很大的冲击感,以至于一些人都愣在了原地,竟然忘记了进行选择。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还是有几个机灵的跟着曾国藩一起走了。

但很快,形式就逆转了。

因为卷起烟尘的,同样是一队溃兵,而并非明军。

这伙溃兵本想着来找大部队汇合呢,谁能想自己的动静有点大,直接把最高指挥官曾国藩给吓跑了。

不过,他们也带来了一个准确的消息。

在得知襄阳惨败之后,新野已经在当地士绅豪强的带领下,果断易帜,缝缝补补的大明旗帜已经在新野城墙上飘扬,而新野的士绅豪强们家家带着白缟,原本驻守在新野的绿营兵也是个个白盔白甲,说是要为崇祯皇帝披麻戴孝和报仇雪恨呢。

得知了真正的情况之后,清军的高层们不由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笑的是不过是一场误会,却让他们变成了如同惊弓之鸟的存在。

哭的是他们堂堂湘军,竟然沦落到了今天这种地步。

他们彼此感叹了一番之后,忽然有人意识到了什么。

“等一下,大将军是不是渡河之后,奔着新野去了?”有人发现了一个盲点,当即开口询问了起来。

听到这句话之后,一瞬间便垭口无声,没有来得及逃走的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有人直接跺脚,当即道:“还等什么?!速速整军,追上大将军啊!”

“啊?赵兄,这大清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如今大明才是未来,况且大明可是咱们汉人的江山……”

“李兄此言差矣!咱们现在率军追上曾帅,拿下曾帅献给大明皇帝之后,岂不是大功一件?”

“诶?是也,是也!速速整军,拿下曾国藩,献给大明皇帝陛下!”

“……”

一时之间,整个溃兵们一下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进而,原本垂头丧气的大清官兵们一瞬间变得兴致高昂,目光兴奋的集结了起来,打算朝着自己原本的老上司前进,前进,前进了。

不好意思曾帅,现在需要用你的脑袋来换前程了。

……

襄阳惨败,南方已经可以说是到了传檄而定的地步。

尤其是襄阳周围尚未被明军光复的城市,在得到了襄阳的准确战报之后,基本上已经毫不犹豫的准备喜迎王师了。

而在北方,大清帝国的都城之中,也是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事情。

一伙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八旗大爷凶悍无比,一路横冲直撞,杀了不少绿营兵,杀得包衣奴才们那是瑟瑟发抖,不知道是哪儿得罪了这些老北京的爷。

同时,还有几百个杀人不眨眼的鞑子潜入了北京,每天晚上都有巡逻的兵卒死于非命,可吓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部大逆不道的小黄书,不知为什么,也同样在北京城流传了起来。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太后和先帝、果郡王,孝庄皇太后、摄政王与太宗皇帝之间的故事。

这两者之间,都有第四个人。

前者是海宁的陈阁老,后者是大汉奸洪承畴。

当然,相比于当朝太后,孝庄皇太后简直是弱爆了。

听说现在的皇帝都不是爱新觉罗,是陈阁老的种,乾隆的大名应该是陈家洛!

这个消息在京城之中,流传的很快。

因为小黄书的流传比较快,在口口相传之下,近乎在整个北京城里都给传开了。

没办法,别的传播可能会慢,但这个绝对不会慢。

因此,一时之间,北京城风起云涌。

一方面,精通满洲语的大明八旗兵正在城中搞暗杀行动,人心惶惶。

一方面,天津陷落,数千大军陈兵北京城外,磨刀霍霍,打算杀入北京城,要了爱新觉罗家的命。

还有一方面,则是城中谣言四起,人心浮动。

当然,这三点都是朱厚熜采用的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分化北京城内防备力量的策略。

不过,出乎朱厚熜预料的是,在三管齐下之际,北京城内竟然诞生了新的传言,而且还是有关联的联动系列。

因为皇上是汉人,所以对城中的满人深恶痛绝,因此特地联系了明朝兵,就是为了杀光北京的满人,同时还派出了大内侍卫,专门暗杀那些尽职尽责的官兵……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证据被指了出来。

比如海宁陈氏的老宅中挂有两个乾隆所书的匾额,上面写有“爱日”和“春晖”的字样。这两个词语来自于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乾隆下江南,多次住在海宁陈氏家中,对陈阁老及陈夫人恭敬有加。

自乾隆继位之后,数次表现出对明末那些殉国的大明臣子敬佩,对包括洪承畴在内的诸多大明叛徒而感到不屑一顾,对于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钱谦益更是感到十分的愤怒。

由此可见,这乾隆绝对是汉人,证据确凿!

当然,对于乾隆的身世,北京城内还有第二个版本,这个是比较被八旗子弟接受的。

第二个版本,是说乾隆乃是昔年嬛嬛老佛爷和果郡王偷情生出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老佛爷不愿意和先帝合葬,老佛爷又对果亲王多加照拂的原因。

而正好,当朝陛下似乎对先帝感情也不是很深刻的样子。

这不就巧了吗!

所以,无论是怎么样,乾隆似乎都不是雍正的儿子了。

而紫禁城内,乾隆已经气得身子发抖了。

“如今大敌在外,这些个混账东西,为了些许蝇营狗苟而算计来算计去!大清亡了,咱们满洲人的江山就没了,富贵也就没了,命也就没了!”

乾隆很生气。

他自然知道北京城是什么情况。

但没想到,敌人随便一个谎言,北京城内就有一群觊觎皇位的家伙推波助澜!

爱日?春晖?

那是圣祖爷下江南的时候留的!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住陈阁老家?

笑话,他爱新觉罗·弘历这些年下江南,还不是谁家有钱去谁家?不仅仅是陈阁老,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他都住过!

而对殉国死节的敬佩、对弃明投清的唾弃。

这不废话吗?

当时乾隆哪儿想得到这大明朝又卷土重来了啊?

都大一统了,他当然要宣传这种正能量,想要让大清朝的臣子都像是死节的大臣一样,为大清朝坚守底线,不要当洪承畴这样的清奸,给敌人效力。

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用这种方式把他们的名声搞臭,然后把汉军旗的一部人踢出去,大大降低财政支出。

这群人难道都不知道吗?!

乾隆的心很痛。

不过有一点,乾隆心中也是有些犹豫的。

自家皇额娘当年确实和十七叔相谈甚欢,当时乾隆不觉得,现在想想,好像确实有什么奸情的模样。

皇额娘还不愿意同先帝合葬,自己该不会真是十七叔的孩子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