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能走到对岸吗 > 番外·诸葛亮之死

朕能走到对岸吗 番外·诸葛亮之死

作者:爱吃麻辣猪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0: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安又落了一场大雪。

这座雄伟的大汉帝都,在一夜之间变得苍老了起来,呼啸的北风席卷着雪花在天地间四散飞舞,将整个天地都染成白茫茫一片。

今天是大年三十,然而长安城上下都见不到半点红色,反而家家户户都挂着缟素。

就连向来热闹的青楼酒坊,今日也都一律关门歇业,无论街头还是巷尾见不到一个人,不时还能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呜咽哭泣之声。

整座城池都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悲戚。

在被大雪覆盖的街道之中,一辆不起眼的黑色马车从中缓缓驶过,车轮压着新雪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

马车一路驶到皇城外。

皇城外有一名模样英武的年轻人早就等候在此,见马车到来,快步前去迎接。

只见车帘缓缓掀开,一名手持羽扇、两鬓斑白的老者从中缓缓走出,年轻人见状连忙伸手搀扶,并提醒道:“地上滑,老师您慢些。”

老人看向年轻人,无奈道:“伯约,你身为宫中禁卫统领,专程在此候我,未免也太不成体统了。”

这年轻人名为姜维,字伯约。

乃是如今的宫中禁卫统领。

而这老人,自然便是诸葛亮。

姜维搀扶诸葛亮下车,闻言笑道:“老师误会了,是陛下遣我来此迎接您的。”

“陛下说老师您年事已高,外面又落了雪,要我小心接您入宫。”

诸葛亮闻言这才微微放心。

姜维虽是他学生,但毕竟身兼要职,若无天子之令便前来迎他,必然会遭人诟病。

“老师,陛下以及其他几位大学士都已经在阁里等候许久了,您还是快些入宫吧,别让陛下等太久。”

姜维将一件大氅披在诸葛亮身上,又将一个暖炉放在诸葛亮手心,然后在他耳畔低声说道。

诸葛亮点了点头,然后便在姜维的陪伴下一同迈入皇宫,往内阁方向而去。

很快,两人便抵达了内阁外。

内阁里地龙烧得正旺,一踏进去,热浪夹杂着淡淡的檀香香气便扑面而来。

此时在内阁之中,大学士们早已到齐了,听到脚步声后,纷纷将目光投了过来。

诸葛亮径直走入内阁,向坐在上方的那道身影颤颤巍巍地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主位之上,年轻的天子站起身来,上前去亲手搀扶诸葛亮,并道:“太师何必多礼,快快请起。”

“谢陛下。”

诸葛亮这才站起身来,他抬起头看向面前的年轻天子那熟悉的容颜,一时间微微有些恍惚。

真是……像啊。

在心里感慨一句后,诸葛亮收敛心神,问道:“陛下,臣不久前才刚刚得知噩耗……先帝身体向来康健,为何会突然驾崩?”

就在三个月前,他卸下大司徒以及国子监祭酒之位,告老还乡,打算返回南阳故居生活。

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的时间,他便收到了一则消息——天子,驾崩了。

没错,天子刘协于一月之前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眼前这位是刚刚登基不久的太子刘珏。

听到诸葛亮之言,刘珏的眼眶微微发红,哽咽着说道:“父皇是于睡梦之中驾崩……太医说是寿终正寝。”

诸葛亮一时怔然,喃喃自语道:“寿终正寝么……”

他的眼前不由自主地开始浮现出数月前先帝送别他时的场景,音容笑貌仿佛还历历在目。

“孔明,你真是太狡猾了,这么早便告老,留朕一人在宫中,真是好不孤独。”

年迈的天子拉着他的手臂笑着说道,但笑容却有些落寞,眼中更是透着不舍。

“奉孝,文和,奉先他们都离世了,路途遥远,你要多加注意身体。”

天子站在皇宫门口,与他摇手作别。

而这一别,便是天人永隔。

不知不觉,诸葛亮的眼睛也湿润了,过了许久之后才压下心中的悲痛,对刘珏道:“陛下请节哀。”

看见诸葛亮满面的泪水,刘珏心中也是唏嘘。

诸葛亮是他老师,又是朝中所剩不多的开国老臣,与他父皇之间的君臣之谊十分深厚。

先帝驾崩,他们这些老臣们的悲痛不比他要少。

如大司空袁熙在得知先帝离世的消息后,生生在府上哭得吐血昏迷了过去,至今仍在养病。

“陛下,还是先讨论正事吧。”

这时候一道略有些不合时宜的声音传来,诸葛亮和刘珏看去,说话之人正是司马懿。

这么多年过去,司马懿看起来也苍老了不少,但他的精气神看起来要比诸葛亮好上许多。

他比诸葛亮大两岁,如今也有五十六岁了。

自诸葛亮卸任内阁首辅的职责之后,他便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文臣之首。

“嗯,也好。”

刘珏没有否认,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再度看向众人时,已经恢复了天子的威严。

“先帝驾崩,今日召集诸位大学士前来,是为了商定先帝的谥号以及庙号。”

“诸位大学士请各抒己见吧。”

如今的内阁大学士,分别是司马懿、杨修、徐庶、庞统、法正、鲁肃以及荀攸。

郭嘉早在二十年前就去世了,贾诩也在五年前去世,空出来的两个席位就由徐庶和庞统递补上了。

至于荀攸,他的上位则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毕竟他曾经是从逆的罪臣。

不过因为刘协选择宽恕了他们这群罪臣,所以他也得以继续留在朝廷,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诸葛亮告老之后成功进入内阁。

而今日要商议的主题,就是关于先帝的谥号以及庙号。

其实这个问题礼部的官员们已经争论许久了,却始终没能拿出个结果。

毕竟这位天子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既光复了大汉,又开创了建安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怎么拟定谥号和庙号是个相当困难的事。

而且这关系到皇帝的身后名,必须要慎重。

荀攸沉吟许久,缓缓开口道:“陛下,先帝谥号如何还有待商议,但先帝之功绩,‘太高中世’四大庙号,可占一‘中’字。”

“中祖也,谓承前启后,复兴宗庙之主,其德足以绍述先业,功足以振起衰微,故称为中祖。”

“故而臣以为,定先帝庙号为中祖最为合适。”

“太高中世”为最顶级的四大庙号,其中“太”和“高”这两个庙号,都只有开国皇帝才能拥有。

而“世”这一庙号,多落于中兴之主的头上,如光武帝刘秀便是世祖。

“中”这一庙号最为难得,因为需要国家两次衰落后又再度兴旺崛起,而这也与先帝刘协的功绩最为吻合。

所以在荀攸看来,没有比中祖更合适的庙号了。

荀攸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几位大学士的认可,鲁肃、法正、杨修均觉得这个庙号没有争议。

“太师,您觉得呢?”

刘珏看向诸葛亮,向他问道。

诸葛亮沉吟了片刻,然后才缓缓说道:“陛下,以先帝之功绩,自然是当得起中祖庙号的。”

“关键是谥号,该取何字?”

庙号容易定,谥号就难了。

庞统闻言说道:“这是礼部拟定的几个谥号,请太师过目。”

他说着起身将一张纸送到诸葛亮面前。

诸葛亮低头看了一眼,见到上面分别写着“昭武”“宣武”“文昭”等等等等。

而这时徐庶在一旁说道:“我以为,‘昭武’二字合适。”

“陛下平逆贼,定天下,开新政,令我大汉空前强盛,此等圣德通达,当谥‘昭’。”

“太师觉得如何?”

昭字意为“圣闻周达”,即君主具有广博的智慧、卓越的声望,并能将德行与政策通达四方。

《逸周书·谥法解》提到“圣闻周达曰昭”,强调君主在治国理念和道德教化上的深远影响力。

武则代表“克定祸乱”或“威强叡德”,即通过武力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

按照先帝一生的功绩,“昭武”的谥号还是颇为合适的。

但其实最合适的还是“光武”二字,不过大汉历史上已经有一位光武皇帝了,总不能定一样的谥号。

未等诸葛亮说话,法正便摇头道:“不妥,以‘昭武’为谥,未免太强调先帝的武功,而忽略了先帝的文治之功。”

“先帝不但爱民如子,广施仁政,更是开创科举,立国子监、军事学院,定我大汉万世之基!”

“依我之见,先帝文治之功犹胜于武功,以‘文昭’再合适不过。”

法正和徐庶持完全不同的意见,他更倾向于为先帝定一个彰显其文治之功的谥号。

而他的意见也得到了杨修,鲁肃,庞统三人的一致认可,纷纷点头赞同。

文向来要高于武,文昭肯定是要比昭武更高一级的,这也是朝中不少大臣都认可的谥号。

天子刘珏闻言微微点头,他也觉得“文昭”不错,于是他看向了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诸葛亮,问道:“太师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言。”

其他大学士们也纷纷看向了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已经告老,但在威望和资历却极高,几十年来辅佐先帝可谓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至于身体都累出了病,不得不提前致仕。

但他为大汉立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如今新政之所以能推行顺利,大汉之所以能强盛到今天这个地步,眼前这位老人有着极大的功劳。

哪怕身为同僚的他们也尊敬与认可。

“文昭么?”

诸葛亮刚刚似乎是在想其他事情,闻言这才回过神来,见天子与众人都在看着自己,他垂下眼眸,沉思了良久,方才缓缓开口。

“陛下,以‘文昭’为谥固然好,但……老臣以为,这仍不足以彰显陛下之功绩。”

听到诸葛亮之言,众人包括天子在内,都不由得愣了愣。

“文昭”还不够彰显先帝功绩?

须知“文”可是最顶级的谥号了!

刘珏询问道:“那太师觉得该为父皇定什么谥号最合适?”

话音落下,诸葛亮便毫不迟疑地道:“当以‘圣武’为谥!”

众人闻言皆是一呆。

圣武?

诸葛亮浑浊的眼睛在此时亮起了别样的神采,原本有些佝偻的腰杆也挺直了起来,只见他他振声说道:“先帝仅用七年便扫平各路逆贼、平定乱世;十年令我大汉国泰民安、恢复强盛!”

“先帝圣德合天,武略盖世,唯有以‘圣武’为谥,才能彰显先帝之功绩!”

古往今来,没有哪位帝王以“圣”字做过谥号,因为这个字实在是太大了,谁能当得起?

但在诸葛亮看来,他们的先帝绝对当得起!

这位三兴大汉、扫平逆贼、开创科举、推行新政、爱民如子的帝王,是要超越那位文帝的存在!

这样的一位旷古绝今的帝王,如何不能称之为“圣”?!

看着眼前因为心情激荡而面色微微发红的诸葛亮,几位大学士心中也是唏嘘,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最终在司马懿的带领下齐齐开口。

“臣等附议。”

虽然“圣武”的谥号是很破格,而且也是前所未有,但如果用这个谥号的人是先帝,那就并无不妥。

刘珏见所有内阁大学士都赞同,于是便点头道:“既如此,那便以‘圣武’为先帝的谥号吧。”

“陛下英明——”

群臣纷纷拱手称颂。

谥号定下,刘珏心头的一块大石也落地了,他让其他几位大学士继续在内阁处理政务,然后单独将诸葛亮请到了温室殿内。

“太师请坐。”

天子想要亲手搀扶着诸葛亮落座。

在诸葛亮面前,他向来都是执弟子礼,以前是太子的时候如此,现在当了皇帝依然如此。

对于这位从小便教导他的老师,他很尊敬。

诸葛亮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已是九五之尊,如此不符合规矩。”

虽说如此,但他还是拗不过天子,只得坐下。

两人落座,刘珏为诸葛亮亲手斟上一杯茶水,然后问道:“太师,您这次回来不会再离开了吧?”

诸葛亮说道:“回禀陛下,等到先帝丧期结束,臣便会返回南阳。”

他已经告老隐居,若非这次朝中遭逢大变,他是不会回来的。

刘珏闻言顿时面露失望之色,忍不住道:“太师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何不留在长安养老?”

“而且如今朕刚刚登基,也需有人辅佐,好稳定朝局。”

诸葛亮笑了:“陛下,臣乃乡野之人,乡野生活才更加适合臣。”

“至于辅佐陛下……有诸位内阁大学士在,又哪里需要老臣?”

他清楚天子不过是找借口想让他留下罢了。

先帝虽是忽然驾崩,但皇位交替却是十分平稳,朝局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动荡。

刘珏脸上闪过一丝讪讪之色,他知道自己这拙劣的借口无法说服眼前的诸葛亮,不过他还是想尝试一下。

“可是南阳距离长安路远,朕想见太师一面,也是难上加难。”

刘珏说道,眼中有不舍之色浮现,“郭太傅早已故去,父皇也龙驭宾天……朕如今只剩下太师您了。”

天子的语气莫名有些伤感。

郭嘉是最早教导他的老师,只不过这位老师英年早逝,此后便是诸葛亮一直在悉心教导他,陪伴他的时间不比自家父皇要少。

对于他而言,诸葛亮是亦师亦父的存在。

这份感情是难以言说的。

望着面前的一脸不舍年轻天子,诸葛亮轻轻说道:“陛下……臣老了。”

一句话里,满含疲惫。

刘珏不说话了。

他明白,眼前的老人为大汉鞠躬尽瘁,耗尽了心血,就像是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

他不能再自私地把这位老人留下来了。

两人都没有再说话,只是无言地饮茶,直到杯中的茶水饮尽。

诸葛亮放下茶杯,颤颤巍巍地起身,对天子拱手道:“陛下,时候不早了,臣先行告退。”

刘珏没有劝阻,他知道诸葛亮一路舟车劳顿十分辛苦了,于是起身相送。

一君一臣一路走到皇宫门外,刘珏将诸葛亮送到马车前,依然恋恋不舍。

“老师……保重。”

天子握着诸葛亮的手说道,神色真挚。

诸葛亮欣慰一笑,向天子一丝不苟地行了一礼后,转身登上马车。

很快,马车在大雪中渐行渐远。

天子在原地驻足良久,直到目送马车消失在街角,依然没有离去。

“陛下,外面天寒,还是早些回宫吧。”

一旁的姜维小声提醒道。

天子收回目光,叹了口气,转身返回皇宫。

……

诸葛府邸。

诸葛亮回到家中后并没有休息,而是站在书房的窗前,看着外面漫天飞舞的大雪。

他在沉思。

先帝故去,新帝登基。

虽然这位年轻天子宽仁英明,和先帝十分相像,是被他悉心教导过的,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有些担忧。

天子,能带领大汉走向更加强盛的道路吗?

能肩负起这个庞大帝国的重担吗?

他想陪伴,他想见证,他不放心,他……

老了。

诸葛亮站在窗前凝思良久,最终走回到书桌后,铺纸研墨,开始奋笔疾书。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书桌上的油灯爆出一个灯花,诸葛亮才放下手中的毛笔。

他将书桌上写好的奏疏晾干、叠好,装入信封之中,放在案前。

写完这封奏疏,他整个人似乎轻松了不少,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而在这时诸葛亮只觉得眼皮沉重,一阵倦意忽然袭来,于是就这样趴在桌案上,沉沉睡了过去。

桌案上的油灯渐渐熄灭。

窗外,大雪纷纷。

……

大汉昭明元年。

前麒麟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大司徒、文臣之首、国子监祭酒、太子太师诸葛亮,于梦中逝世,享年五十四岁。

帝恸哭,亲扶灵,以诸侯之礼葬之,配享太庙。

谥文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