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289章 雪夜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第289章 雪夜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50:4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釜山港内,明军将士们也纷纷松了口气,虽然今日守住了港口,但未来的战斗,如果他们想要继续向北的话,那恐怕依旧艰巨。

当然了,有这两艘风帆战列舰强大火力的保护,这几千明军龟缩在港口里,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只不过,五军都督府或者说皇帝,恐怕不会允许他们这么干。

毕竟北线的攻势在冬季到来之际,也基本上趋于停滞了。

而他们所处的釜山,也就是半岛南端,纬度相对较低,还有一段时间能够进行作战。

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吸引力,反而让高丽军把他们困在釜山,然后抽调一部分兵力回去的话,那么就会对北线的明军,造成很大的压力。

常茂浑身浴血,两层扎甲里外全都是斑斑血迹,此时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逐渐远去的高丽军队,还不停地有血从甲叶上“滴答”、“滴答”地流下来,顺着裙甲坠在地上,最终与沙尘融为一体。

而舰队的将领们,此时也登陆了釜山港。

“马公公,今日之战,多亏了你的及时支援。”常茂转身对刚刚登陆的马三保表示感激。

马三保微微一笑,行礼说道:“郑国公客气了,本是同袍,理应相互扶持,不过今日之战来看,这李芳远也并非等闲之辈,接下来的战斗还需更加谨慎。”

常茂点点头,他转身对身边的副将吩咐道:“立即清点伤亡,修复城防,同时加强警戒,防止高丽军夜袭。”

副将领命而去,常茂则继续留在城墙上,问起了马三保这次支援的具体情况。

对于国内会派出支援的事情,常茂早就知道。

但是他并不清楚,支援舰队到底有多大的力度。

洪武二十五年,年初的时候,大明的主力远洋舰队,在南洋的淡马锡港和旧港地区与陈祖义海盗集团,以及满者伯夷帝国,好好地碰了碰虽然把这些南洋的海上势力都给干废了,但是自身也损伤不小。

除了当场战沉的,其他基本上都要返回福建甚至南直隶的船厂去维修。

因为无论是旧港还是淡马锡港,亦或是清化港,都没有维修一千五百料以上级别宝船的能力,风帆战列舰就更不用说了。

结果就是,远洋舰队的战舰们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不远万里地又返回国内。

而在这个远距离航行的过程中,很多的舰船损伤程度进一步增加了。

再加上南洋的几个港口,也必须要留下一定的舰队力量,所以真正回国就能马上再次投入战斗的舰船,根本就没有,半艘都挤不出来,要么大修,要么就要在船厂躺上一年半载。

幸好对高丽的战争是发生在秋季,眼下又快到冬季了,要是再早一点,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一支足够规模的支援舰队的出现。

而这支支援舰队里面,两艘作为主力的风帆战列舰,都是京城龙江造船厂历经了两年半的建造工期才刚刚下水的,甚至还没进行海试,就匆匆忙忙地跑来支援.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不到万不得已,没有舰船,尤其是这种大舰敢这么干,战斗力不达标都还是小事,就怕走着走着,船直接沉了或者散架子了。

毕竟,风帆战列舰因为设计的原因,可没宝船那么多的水密隔舱。

而这次的支援舰队,则是两艘风帆战列舰领衔,外加两艘两千料的宝船,以及三艘一千五百料的宝船,这五艘宝船,都是刚刚修了修,还没彻底修好,勉强够了航行的标准,就匆匆启航了。

而除了舰队本身,他们还通过运兵船,带了三千名士兵。

所以,这支舰队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凛凛很唬人,但实际上,全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舰船,再加上这片海域这个季节正是风暴剧烈的时候.不知道是妈祖保佑还是什么原因,支援舰队的运气真的很好,一路行驶过来竟然没遭遇什么大的风暴,更没有翻船。

不过这时候让他们回去,那也不敢了,别说国内,连没多远的济州岛都不敢回去了。

毕竟,这次是因为皇帝的直接命令,他们才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走这一趟的,皇帝又没有要求他们回去,那还是就在这里待着吧,反正釜山港里面有淡水水井,从济州岛转运过来的粮食也够吃,就是缺乏水果蔬菜这些,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要是非得赶着这个节骨眼回去,稍有航海经验的都知道,遇到风暴,大概率就是船毁人亡,水密舱也不好使。

马三保也把支援舰队的情况,跟血人似的常茂好好地说了说,当听说支援舰队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帮助他,常茂也挺感动。

或者说,对皇帝很感动。

看在他爹的份上,老朱没真把他当弃子。

当然了,这一战虽然从指挥官的角度打的糙了一点,但换個角度来讲,若不是常茂拼命堵住了高丽军的轻步兵在左翼的攻势,说不定等不到马三保的到来,战局就已经结束了。

如果明军被赶到港口里面又无法维持阵线,那么不仅舰队无法进港输送步兵,而且连开炮都费劲儿.双方大规模乱战的话,根本无法分清敌我。

常茂听着马三保的叙述,心中也挺感动。

“马公公,陛下如此看重此战,我等自当全力以赴,不负圣恩,今日之战,虽险象环生,但总算是守下来了.接下来,咱们不仅要守住这釜山港,更要主动出击,让高丽人知道知道厉害,令李芳远无暇北顾。”

马三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担忧.这黑太岁可别上头了。

“郑国公所言极是,不过,在主动出击之前,还是需详细规划,确保每一步行动都万无一失,毕竟这釜山港虽看似安全,但高丽军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定会寻找机会反扑。因此,加强防御工事,同时筹备好反击所需的物资与兵力,都是当务之急。”

常茂点头表示赞同,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几分忧虑:“确实,高丽军狡猾多变,不可不防。只是,我们目前兵力有限,且战舰状态不佳,若是贸然出击,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知马公公可有良策?”

马三保沉吟片刻,缓缓道:“良策不敢说,但有一计或可一试。我们可利用夜色掩护,派遣精锐小队乘坐小型船只,从沿海的位置贴行,对高丽军的补给线进行骚扰和破坏。这样一来,既能消耗高丽军的资源,又能挫伤其士气,为日后的北上创造有利条件。”

常茂闻言眼睛一亮,拍手道:“此计甚妙!既能在不动用主力的情况下给敌人制造麻烦,又能逐步削弱其战斗力。”

随后,两人又就具体的战术布置、人员调配等问题聊了聊。

就这样,浑身都是血的常茂硬是顶着沉重的盔甲,等到身上汗干透了,才卸去甲胄,然后在密封的帐篷里,拿干棉巾去擦拭身体,连洗个澡都不敢他爹常遇春就是死于卸甲风,这个教训他是牢牢记住的。

而在开京的李成桂,得知李芳远在釜山受挫的消息后,脸色更加凝重。

宫殿内很快聚集了李成桂的亲信将领和智囊团成员。

李成桂环视众人,缓缓开口:“今日召集诸位前来,是为了商讨如何应对当前的战局,老五在釜山的失利,让南线陷入了被动。”

麾下文官说道:“明军毕竟是外来者,他们在我们国内缺乏根基,只要朝廷能够发动百姓自发抵抗,定能击退明军。”

嗯,想法挺好的。

但实际情况是,跟大明一样,这时候的高丽也是民智未开,与此同时,对于百姓来讲,矛盾并没有严重激化,或者说他们不需要通过起义来求活.不管是王氏还是李氏,谁当高丽国王,他们都是有一口饭吃的。

因此,百姓们对于眼下的局势,其实没什么态度,而地方上能够发动百姓的,是当地的地主和士大夫。

这些实际掌控着地方以及高丽国内话语权的阶层,绝大部分,都是反对李成桂的。

李成桂依靠的是来自底层的士兵,以及武将军功集团,还有少量新兴士大夫。

他靠着这些阶层,能够武力震慑四方,也能够压制住开京的旧贵族,却无法真正的深入地方。

所以,要是真让地方发动百姓,那大概率就是反效果。

——地主和士大夫们,一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宣传明军是来帮他们的王上复国的。

虽然实际情况也确实是如此。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李成桂来讲,都是不折不扣的坏消息。

所以,还是要军事解决。

可是军事解决的话,现在李成桂的手上,已经没有多少机动兵力了。

南线釜山港的事情,他得知了详细的情况。

明军舰队里出现了两艘怪物!

是的,在高丽人眼里,风帆战列舰,就是纯粹的怪物!

高大的舰体,是高丽水师那些小破船的无数倍,而且上面搭载了上百门重炮。

上百门重炮是什么概念?那就是不可不扣的移动炮台。

只要在这艘战舰四五里的范围内,一切活物都会被瞬间摧毁。

所以,釜山港只要有这两艘怪物的保护,现在就根本不可能沦陷了。

明军已经在事实上,处于了不败之地。

除非,高丽军打算用人命,去试一试明军的弹药储备是否充足但高丽军显然不敢赌。

毕竟明军舰队里那么多艘船,谁也说不准,其中到底有哪几艘船,是专门用来装炮弹和火药的。

不靠谱的说完了,靠谱的郑道传首先发言,他眉头紧锁,沉声道:“王上,眼下的局势确实严峻,明军装备精良,火器犀利,正面硬拼恐非上策,我认为我们还是应当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同时在外交上寻求兀良哈部的支持,形成对明军的战略包围。”

南誾听后,微微摇头,反驳道:“郑大人的策略虽好,但实施起来难度极大,且耗时较长,毕竟兀良哈部首鼠两端惯了,当前明军步步紧逼,我们等不起,我还是认为,应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地点给予明军重创,比如利用我们熟悉的地形发动奇袭.另一方面,也要寻求与明军和谈可能,争取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压力,为反攻争取时间。”

赵浚接着发言,他显得更为谨慎:“两位大人的意见各有千秋,但我认为还需考虑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我们没那么多资源了。”

“除了兵力,现在马上要过冬,粮食也开始紧张了起来,农民们的负担都很大,必须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用在刀刃上,既要支持前线的战斗,也要维持后方的稳定,不然大本营都不会太稳当现在开京里的很多百姓,没有柴火,家里的粮食也快见底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要跟日本九州岛的守护大名展开一些贸易,明军舰队卡着济州岛到釜山港之间也无妨,可以绕远一点从东岸交易,反正日本人是有船的。”

郑道传闻言,点头表示赞同部分观点:“赵大人的提醒极为重要,后勤保障确是此战胜利的关键.不过,我认为在加强内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情报的重要性,这几仗,其实我们对明军还是不够了解,既然明军已经深入了北方,各地的间谍都应该埋好。”

“这些都重要,也不重要。”南誾则补充说:“但核心仍在于军事上的有效反击,只有让明军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威胁,他们才会考虑和谈的可能。而和谈的成功,也能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恢复时间,届时再配合各方面,方能真正稳固。”

李成桂听着众人的建议,眉头渐渐舒展。

他已经能站起身来了,目光坚定地说道:“诸位的建议都很好,不过,本王必须亲征了。”

李成桂的话语如重锤落地,让整个宫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

而谋士和武将们的脑海里,此时只有一个想法.李成桂的身体,能支撑住吗?

毕竟,那次突如其来的坠马,确实让一向强壮的李成桂,身体大不如前了。

他缓缓站起身,步伐稳健地走到大殿中央,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将领与谋士。

“南线明军,不过是无足痛痒的小问题,老五这一仗虽然没打下来釜山,但也把明军给打疼了,接下来,留两万人与釜山的明军对峙即可,剩下的人,都可以撤回来。”

“再加上这段时间从全国动员的士兵,介时,将有十余万众。”

“此战关乎高丽的未来,绝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将国家的命运寄托于他人的怜悯。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打破明军的南北夹击。”

李成桂的声音,让所有人的信心,都开始重新树立了起来。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们说的这些,也都不无道理。”

说到这里,李成桂的目光更加坚定:“本王决定,即日起整军备战,等到南线的军队回来,略微修整,便在开春的时候亲率大军北上,与明军决一死战。同时,命令各地守将加强防御,确保后方稳定,为我军前线提供物资,此外,立即派遣使者前往兀良哈部,寻求其支援,形成对明军的夹击之势。”

众将领与谋士闻言,无不精神振奋,纷纷起身领命。

郑道传率先表态:“王上英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王上克敌制胜,重振高丽!”

南誾与赵浚也紧随其后,表达了同样的决心。

而随着李成桂的一声令下,整个高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动员,从开京到各地郡县,从士兵到百姓,每一个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边远地区的百姓,虽然不用像是开京周围的百姓一样,需要当做民夫跟着运输物资,但是他们的粮食,也必须交出来了。

毕竟,大军只要一动,消耗的粮食就跟待着不动,完全是两个概念了。

而李成桂本人,更是以身作则,亲自频繁检阅部队,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最后的准备。

李成桂的亮相,也把所有关于他身体情况的谣言,直接击碎。

两个月后,整个高丽半岛最严酷的寒冬,逐渐开始度过了。

随着寒冬的尾巴悄然隐去,春日的暖阳开始间歇性地温柔地洒在高丽半岛的大地上,万物有了复苏的苗头。

然而,这片土地上的气氛却并未因季节的更迭而变得轻松,反而因即将到来的决战而愈发凝重。

在开京城外,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正在集结,十余万士兵不是那么整齐划一地排列着,但刀枪剑戟却在阳光下闪耀着骇人的寒光,战马嘶鸣,尘土飞扬,让没有那么严谨的阵型,也显得极为震撼。

毕竟,人一上万,从平地个人视角看来,那视觉效果就是无边无际了。

这是李成桂倾尽全国之力组建的大军,他们即将踏上北上与明军决战的征途。

其中包括以上万老兵为架子重建的义兴亲军左卫,完整的三万义兴亲军右卫,以及战斗力较强的千牛卫,还有从南线回归的左右、神虎、兴威三个卫。

嗯,其中左右、兴威两个卫,因为不是李成桂的嫡系,属于被收编的,战斗力也不强,所以在釜山的战斗中,除了卫里面的重步兵,也没有遭受什么太大的损失,他们一直被部署在右翼。

而跟左翼的血战还有中间金吾卫的苦战不同,左右、兴威两个卫在右翼一直在跟蒙古人对着磨洋工,双方都是摸鱼选手,心照不宣地打了个热闹.李成桂才给几个军饷?混口饭吃,不至于真拼命。

而损失不小的金吾卫和鹰扬卫,在决定暂时放弃彻底击溃明军南线以后,也就留下来在李芳远的带领下,与釜山的明军长期对峙了。

李成桂站在高台上,扫视着这支即将由他带领走向未知命运的大军。

“出征!”

义兴亲军的士兵们挺直了胸膛,齐声高呼:“誓死追随王上!”

千牛卫、神虎卫,喊得还有些精神,至于左右和兴威两个卫,就有些无精打采了。

但无论如何,义兴亲军六万人,加上千牛卫、神虎卫、左右卫、兴威卫的四万人,一共十万人,这已经是高丽的倾国之兵了。

再加上五万辅兵以及同等数量甚至更多一些的民夫,实际人数足有二十万的大军,从开京踏上了征途。

他们沿着蜿蜒的丘陵间道路,穿过肥沃的田野,向着北方的平壤进发。

沿途的百姓纷纷走出家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胁迫,献上自己的口粮,然后还算健壮的,就被抓去当民夫。

无可奈何的妇女,则目送着他们离去,默默祈祷,希望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能够平安归来.或者,祈祷自己还能活到开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军逐渐接近了平壤。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每个人都知道,这场决战将决定高丽以及他们个人的命运。

李成桂站在中军大帐前,望着远方隐约可见的平壤城楼,心中既有豪情万丈,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二十八年前,他就在这里击败过红巾军。

而那一仗,也是李成桂的成名之战。

当年年底,二十万红巾军渡过鸭绿江、攻入高丽境内,攻破了高丽国都开京,恭愍王南迁。

至正二十二年正月,高丽参知政事安祐与上将军李芳实等九元帅率军二十万攻打开京,李成桂领兵二千人参战,由东大门奋勇进击,率先登城,立下大功。

正是这一仗,让李成桂走进了高层的视野,从而风云际会之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那么,他能复刻当年的奇迹吗?

李成桂心明镜似的,接下来的战斗将异常残酷,但他更相信,他还能赢!

哪怕,对手是蓝玉!

这是李成桂作为一代名将的自信,毕竟,他在整个半岛两千多年历史上,都是能够稳坐前三的将领。

而经过了一个冬天,明军虽然休养的不错,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他们后方的补给线因为沿海结冰的原因,依旧无法通过海路运输。

而且,女真人的袭扰始终没有断绝过。

女真人对于大明,现在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

有的时候,大明的辎重队伍,就在山里走着,而道路旁边的雪松,就会“簌簌”地射出骨头和石头作为箭簇的箭矢来。

再加上明军暂时统治的半岛北方各地,在一开始也没那么稳当,李成桂手下组织的、乡间豪强自发反抗的,各种事端层出不穷。

明军不得不分兵驻守各个城池,保障补给线的安全以及地方的稳定。

因此,此刻集中在平壤城里的明军,跟冬天到来之前,并没有增加多少。

因为之前只顾着一路猛攻,广阔的后方极度空虚,所以后面来的北平边军,在渡江之后,几乎都投入到了弹压地方的任务中。

不过也是有好消息的,那就是反抗势力被消灭以后,打着帮助高丽王室复国旗号的明军,得到了绝大多数地主和士大夫的支持,并且因为军纪还算是严明,并且没有像李成桂一样向百姓强制征收粮食,所以百姓对于明军,也仅仅是出于本能的惧怕,并没有太多的恶感,反抗也就基本没有了,只有零星的一些。

夜幕降临,大军在平壤城外扎营。

篝火点点,映照着高丽士兵们的脸庞。

这些士兵,有的很年轻,只有十几岁,有的岁数就大了,有四十多岁,而如今高丽半岛,因为正处于地缘环境的剧烈变化,以及王朝内部矛盾加剧的时期,再加上有的时候各种天灾,所以平均寿命也就四十来岁。

他们围坐在一起,忍着饿谈论着家乡和亲人,同时也交流着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恐惧。

之所以要忍饥挨饿,是因为部队里的粮食,其实也不是那么够吃了.高丽这个国家实在是太过贫弱,即便是对于大明来讲负担目前还没有多大的十万大军,同样动员起来,那么高丽就得用上吃奶的劲儿。

实际上,李成桂也是没办法。

要是他不主动出击的话,等到明军开春了准备好了,到时候的局面会更加被动。

所以,与其被敌人给横扫,还不如趁着自家没饿死,有着一战之力,赶紧用尽全部的力气,去跟人撕咬一下。

毕竟从双方的体量来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高丽军在人数上,还是占据优势的。

当然了,质量上就不是如此了,毕竟其中有一部分是重建的部队,还有一部分的部队质量实在是堪忧,比如从南线回来的那些部队。

而战士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鼓劲儿,准备着迎接黎明时分的那场生死较量。

而此刻,在平壤城内的明军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蓝玉和朱雄英以及朱棣,都在想着明天的战争,同样没能睡好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