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零四章 李彦仙首战扬名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零四章 李彦仙首战扬名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今年伐宋之战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争夺西北和东南两处战略支点,以压缩新宋政权的战略纵深,逐步实现对其的“合围”之势。

如穷山恶水出产少的福建路,对各朝来说都是“兵家不争之地”。

但对掌握制海权且提前布局海东、明州等地的大同来说,拥有福州和泉州两处优良港口,又与海东岛隔海相望的福建路,必然是未来大航海的重要支点。

趁着新宋无暇顾及之时,以极小的代价收取福建,进一步巩固以海制陆的大战略,绝对比花大代价争夺宋军肯定会反攻的江南东、西路要强得多。

而且,无论福建、江陵,还是陕西,三个战场都因为地理上的特殊性,使得内部问题极多(连皇帝都差点被水贼抓住)的新宋政权左右不能兼顾。

有第五军沿长江防线整体上牵制,其余各军局部打局部,战争结果基本没有悬念。

所以,事务繁忙的正乾皇帝便没有再次御驾亲征。

时间到了十一月中旬,大雪初停,徐泽在工部尚书陈规的陪同下,检查了京津塘铁路燕京南段收尾情况,并慰问一线铺路劳工。

当初,陈尚书预计这条长三百余里的铁路三年内可以铺设完成,相关计划和预算都是按三年时间来做。

可是,一切从头做起的事业哪有那么容易成功?

铁路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攻克各种技术难关,也需要不断修正工程计划。

结果,三年时间过去,四年也一晃而过,格物院的蒸汽轮机都要开始进行机车和海船实验了,京津塘铁路却仍未完工。

心急上火的工部尚书陈规立下了春节前不完工就辞职的军令状,将办公地点搬到了工地上,与劳工同吃同住同劳作,现场督办解决管理和技术难题。

徐泽同样非常关心这项关系大同未来发展方向性问题的大工程,曾先后三次深入现场查看施工情况,这是第四次。

其人在陈规的陪同下来到一处工段,饶有兴趣地看着墙上张贴一张大黄纸,正是各工程段推进明细表,绝大部分已经打了勾,剩下的仅有几项。

不出意外的话,此位面第一条铁路应该能在正乾六年的十二月中旬左右完工。

“京津塘铁路能顺利完工,元则居功至伟啊!”

超期一年多才完工的工程项目还能受到皇帝如此高的赞扬,主事者陈规没有半分受表扬的喜悦,只觉得鼻子有些发酸,当即行礼道:

“臣,有负陛下恩宠!”

陈尚书在皇帝面前还算坦诚,此话乃是发自内心。

因为工程一再延期,主持大同帝国“开国第一大工程”陈尚书承受了极大压力,弹劾其人的奏章摞起来早超过了一人高。

弹劾的理由自然是为国负责,追究经费使用去向和工程管理责任,但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充满各种利益考量。

公心者有之,为“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而发声者有之,热衷于某个位置而趁机拱火亦有之,源自前朝政治斗争的习惯提前站队者同样有之。

仅仅是修筑一条短程铁路,就惹出这么多事。

等京津塘铁路投入运营并产生惊人的经济示范效应,既而对传统的河运和海运行业产生极大冲击,相关利益群体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幺蛾子。

陈规久经庶务,并不是陈淳、凌振这类不问世事的纯技术官僚,自然能够猜到每份弹章背后隐藏的信息,英明神武的正乾皇帝更是洞若观火。

正是皇帝为其挡下了绝大部分的火力,寻机惩办了一些屁股不干净的家伙,并坚定不移地支持陈规调整计划追加预算,才能让京津塘铁路顺利进行下来。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朝堂就会有争斗。

随着大同立国日久,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国力愈发强盛,其官僚系统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各类问题。

单论朝中,争权夺利、拉帮结派的问题早就有了苗头,各部门之间为了政绩和行政资源暗中下绊子、使阴招也是有的。

当然,在正乾皇帝的强力镇压下,这些问题都藏得很深,跟议事只看立场不论对错的宋廷相比,大同朝堂的风气简直“纯洁”得不像话。

但老树发了新芽也还是老树,想要在旧社会里建立新秩序,绝不是砸烂一个旧世界之后再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这么简单。

只要是官僚,就必然会有官僚“该有”的各种问题。

老牌的宋、辽官僚问题恶化,新崛起的同、金两国也不能免俗。

这是刻进人类骨子中的天性,不以任何制度和团体而改变。

就算能够改变,也只是某一些人一时或一个阶段的改变。

任何时代都会有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寄希望于制定一个好的制度,然后就能保持国运长久不衰的想法,是根本不现实的。

最终要考验的,既有政权的上层建筑,也有当政者的眼光、格局和手段。

徐泽当然不会把自己眼光一直盯着人力基本无法克服的官僚痼疾上。

其人要做的带动大同帝国高速运转,让所有人跟着正乾皇帝永不停歇的步伐向前,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元则,铁道建设乃是前无古人的大事,有困难很正常,解决困难方显能力。一切要向前看,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陈规时年四十五岁,正值政治人物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

其人颇得皇帝信重,干劲正足,自不会真的纠结施工过程中遭受的各种诘难。

“臣修铁路这四年虽然遭遇了不少困难,但也越发理解陛下的‘大铁路’战略的高瞻远瞩,臣相信大同的未来,疆域将更加广阔,社会也更加稳定。”

实际上,当初接下京津塘铁路铁路修筑任务时,陈规并不是很主动,也不看好以当前的技术积累和钢铁产量,注定要百年之功方才能实现的“大铁路”计划。

正是因为这几年“向前看”的施工过程中,让他改变了很多想法。

因为,“大铁路”计划确实很诱人。

铁路建设虽然有固定成本高、原始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等缺点。

但相对于传统的马车、河船、海船等运输手段,铁路运输运送量更大、速度更快、成本也比较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也很明显。

更重要的是铁路一旦投入运营,还能极大加强朝廷对地方管控,因此而减少的隐性行政和维稳成本不可计算。

徐泽的视线从施工进度墙上移开,看向远方扔在抢工期的劳工。

“创业不易,守业艰难,积累拓展更不易。待京津塘铁路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后,我欲成立一个全新的部门统管铁道建设和运输管理相关事务,你可有什么建议?”

陈规当即就听懂了徐泽的意思,疑惑地看向皇帝。

“陛下的意思,是要臣兼管这个新部门?”

“对!”

皇帝给了明确答复,陈尚书却有些犹豫。

“陛下,工部虽然分管营造和交通,但运输乃是商部之责,将铁道建设和运输管理全部划归工部之下,会不会侵夺商部之权?”

大同朝中无宰相,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各部尚书权力便会相应扩大。

谁能更得皇帝的信重,掌控更多的事务主导权,谁就能在朝中获得更多话语权,也能为下属谋得更宽阔的施展平台。

为官者,没有谁会介意手中的权力烫手,真介意这个的人也不可能走上高位。

陈规不是对将要接下的重任有顾虑,而是希望做事前先理清权责关系。

徐泽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且考虑的问题更多。

“铁道修筑投入大、周期长,专业要求高,运营期间还需不间断管理维护,建用脱管的隐患很大,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筹管理。

铁道运输前景广阔,未来必将逐步取代漕运的地位。

运营部门牵涉利益方面众多,不宜挂靠在工部之下,一开始就要独立出来,这点你不用有顾虑。”

得到了皇帝的明确指示,陈规更有信心了。

“臣明白了!”

徐泽很满意陈规勇于任事不讲价钱的态度,点了点头,继续道:

“这个机构最初的级别可以定小一些,后面随铁路里程延伸再慢慢提升其编制,具体架构如何设计,需要哪些人才,你报个计划给我和吏部。”

陈规主管京津塘铁路建设四年多,发掘了不少非科举出身的专业人才,正好借这个机会保留下来,当即更有干劲了。

“臣这就办。”

交待了新部门“铁道局”组建相关事务后,徐泽离开铁道修筑工地,顺便到格物院去了一趟,检查火枪研制情况。

徐泽没有什么冷兵器英雄情节,自然不会满足于只装备火炮。

早在当年汤隆上梁山时,徐泽就曾考虑过研制火枪。

只是,当时同舟社的底子太薄,根本经不起折腾,只能作罢。

待同军火炮技术逐步成熟之后,徐泽又启动了火枪研制计划。

表面看,火枪与火炮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火药做发射药对管状武器,前者似乎只需要将后者成熟的技术“微型化”即可。

实际上,汤隆和凌振两位大家没鼓捣多长时间,就拿出了样品。

嗯,还就是“微型化”的火炮,或者叫“火门枪”。

这种操作麻烦、发射效率低、命中率感人的武器当然被徐泽毫不留情地否定了。

宋军虽然受限于铸造工艺和火药配方,火炮性能始终赶不上同军,但其远程弓弩的设计制造却相当成熟。

单以射程而言,使用黑火药发射的初级火枪就远远赶不上宋军的对敌神奇神臂弓。

徐泽需要的是火枪,至少要满足制造工艺不复杂、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等要求,以大批量低成本的火枪逐步淘汰成本高昂维护困难的神臂弓。

经过几年的持续改进,如今格物院设计的燧发枪故障依然较高,但火绳火枪基本可以满足正乾皇帝的需要了。

徐泽当即拍板定型,等批量化生产后,先在戍卫部队列装两个师研究配套战术战法,然后再改进推广。

而在新宋政权一方,因为被同军接连拿掉苏州、开封、南阳等紧密手工制造城市后,宋军已经很难再大批量生产神臂弓了。

现实困难摆在这里,肯定会逼迫一些有抱负的军事人才尝试在武器装备、编制结构和战术战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以求克制同军的经典战术。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所有人都在适应新环境,不改进者难生存。

当徐泽只在格物院待了半个时辰,便提前回到了宫中。

因为在此期间,主持对陕作战的第四军军正牛皋刚好传回了最新军情战报:

永兴军路已经基本被拿下,部队进攻秦凤路时受阻。

“陛下!”

正乾皇帝回宫的途中,外部尚书王四和兵部尚书吴用便受召候在了工外,随即又与其人一起进攻。

徐泽进殿后,边换袍服,边问跟上来的王、吴二人。

“情况都清楚了吧?”

“不甚(太)清楚。”

属于情报方面的问题,吴用主动让王四先说话。

“第四军两路都受到阻击,驻守泾州的泾原路(隶属于秦凤路)经略司统制官曲端成名较早,我们有其资料,但驻守凤翔府的清秋尉李彦仙却是从未听过其人。

外部情报搜集不利,请陛下恕罪!”

李彦仙的大名,徐泽自然“早有耳闻”。

不过,却是来自后世的记忆。

情报司又不是神仙,宋廷都不清楚的隐姓埋名之人,不知道不足为奇。

“听其官职明显就是自募兵马的义军头领,这事不怪情报司。学究说说,攻陕战略需不需要调整?”

……

ps:因家属生病,作者君近期写作状态确实不好,但一个对文字有偏执追求的人真写不出“剧情、人物基本没什么关系的流水账”。

展开能写十几万字的大同君相权和治国理念之争,被我压缩到两章内容,战争剧情则侧重各种腐朽势力面对大同碾压的反应和结局。

本书的主题就是在水浒世界中建立新秩序,而我从头至尾也都没有脱离这一主题。

阅读网址: ,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