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九十七章 赵构绍宋有手段

水浒新秩序 第九十七章 赵构绍宋有手段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能在乱世之中中脱颖而出者,都不是易与之辈。

而能在一年时间内,由毫不起眼的九皇子变成承载大宋社稷之“天命之人”,赵构这样的奇迹几乎不可复制。

他的成功有迹可循,并非全靠虚无缥缈的运气。

单凭其人在江陵府仓促登基之后,接连施展的聚人心、稳地方、分朝臣组合拳,就充分展现了其魄力、心机和手段。

赵构这段时间的表现,已经远胜其祖父神宗、其父道君和其兄长渊圣等人,如果将其放在后三者所处的时间段——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现在的天下大势乃是大同灭宋,大宋刚刚重生,就面临着随时都会再次覆亡的恶劣环境。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不团结起来就没法生存的极大压力,才让各怀心思的残宋势力勉强凑合在一起,重建了大宋。

实际上,新宋虽然危机四伏,却还有喘息的机会。

京西南、北路和淮南东、西路四路的同军急速扩张后,已经吃撑,正在集中精力剿匪、清田,逐步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从大同以往的扩张规律看,其短期内再次扩张的**应该不会太强。

只要宋军没有不自量力真的“迎二圣,复故土”,在以上战区,近期就不会与同军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甚至,在局部战场上,同宋两军还能暂时维持虚假的均势。

但京西南路的战略要地襄阳被同军掌控,以及两淮尽失,使得弱势的新宋即便与大同帝国有长江天堑阻隔,仍处于极度不利的战略被动局面。

就算赵构将行在由江陵府迁到更南面的潭州,可只要改变不了宋军遇同即溃的颓势,前线和后方就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大同早在七年前便在明州打下楔子,此番又借着大宋灭亡前后的混乱大肆扩张全取两浙路,更是连新宋政权出海逃跑的后路都给堵得死死的。

不奋进,必会死!

可以预见,大同帝国一旦消化了上述地区,必然会发动新的大战。

新宋政权若不能在此之前完成力量整合,别说中兴了,能不能挡住大同的下一波攻势都是两说。

就算抛开对同战略上的全面被动不谈,勉强凑合在一起的新宋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趁着大同灭宋之机,出兵攻陷秦凤路西安州和怀德军的夏人并没有停止扩张。

最近,夏军还增加了兵力,东南攻打秦凤路镇戎军,西北则频繁袭扰熙河兰廓路西宁州,似是打定主意要重新夺回这些年失去的战略要地。

面对同夏两国左右夹击的形势,陕西诸路纵有强兵,也只能步步退缩。

尤其是永兴军路,三面临敌,处处都得布防,处处都可能防不住。

而朝廷南渡之后,原本用于养活陕西诸路兵马的巨量钱粮也无从维持。

这种情况若不能尽快改变,作为大宋国之柱石的西军迟早会崩。

实际上,新宋朝廷已经有大臣建议干脆调西军南下,主动放弃陕西大部,以此诱使同夏两国相争。

坦白地讲,此计若是能成,真引得同宋爆发持久的大战,对暂时没有反击之力的新宋政权来说,未尝不是一步妙棋。

但宋夏两国百年拉锯,无数陕西汉子血洒疆场,早就杀红了眼。

朝廷要是就这样放弃,西军愿不愿意南撤尚是未知数。

就算撤了,他们还会不会为轻易放弃自己家乡的朝廷继续卖命也是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夏军战力很迷,经常连西军都打不过,肯定打不过更加彪悍的同军。

朝廷主动放弃陕西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前脚送给夏人,后脚就落到了大同手中。

而且,陕西诸路相对于大同,就好比两浙路相对于新宋,是新宋政权唯一能对大同构成侧翼威胁的战略凸出部。

陕西在手,新宋就有等待时局变化反攻大同的机会。

一旦失去陕西,就彻底变成了混吃等死的割据政权。

届时,朝廷便是再想乞和,都没有谈判的本钱。

除了保不住也得保的陕西诸路外,赵构还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新宋朝廷威信未立,各路州、府虽然口头上承认朝廷,却以各种借口敷衍,拖延上解朝廷急需的钱粮。

更有甚者,还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粮要军队——境内民乱不止,盼天兵前来平乱。

朝廷不扩军就没办法平乱,没有军事上的强大威慑力,就别想号令地方。

可地方不主动解送钱粮,朝廷就没办法扩军。

这就是一个死结,解不开此结,新宋拥有再大的疆域都只是纸面数据。

相对而言,各地蜂蛹群起的溃兵、盗匪和民乱,反而算不上太大的事了。

反正朝廷勉强能够管理的地方也就临近行在的十几个州府,更远的地方已经鞭长莫及了,乱的又不是自己手中的东西,不心疼!

所有的问题都压在了赵构身上,只有处理好了这些事,切实掌控了这些对朝廷阳奉阴违的地方势力,他才是正儿八经的新官家。

面对如此困境,年仅二十岁的赵构展现出完全不同于乃父、乃兄的极大魄力。

其人先是扛住了文臣们的压力,以“不破则不立”的大决心,授予韩世忠、折彦质、刘光世、李成、张俊等人方面之任,命他们接管混乱不堪的各地。

为了抢时间尽快完成军事扩张,赵构只给了众军将朝廷官爵。

各部募军所需的钱粮甲械全靠自筹,最终能够掌控多少军队,全凭个人本事。

大宋王朝能够压制造反成瘾的军队,从而结束混乱的五代乱世,除了以文驭武,并频繁调动军将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等手段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控制钱粮。

无论是最老牌的将门府州折氏,还是军队最为庞杂的西军各军头,都必须依靠朝廷的钱粮才能过活。

便是再能打的军队,没了钱粮,都得抓瞎。

而军队一旦能够自筹钱粮,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军队自收自支,自主性更强,战斗力更有保证,可也会渐渐失控。

此举显然有悖于大宋传统,一个不慎就会养出尾大不掉的藩镇。

但现在新宋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军队就无力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眼前这关都过不去了,哪里还能操心以后有的没的?

而且,以同军的彪悍,也只有藩镇化的军队才有足够的战力勉强与其对抗。

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有先摆脱了随时都会再次国灭的命运,等新宋与大同真正达成战略均势之后,再考虑削藩收兵权的问题。

赵构此举的效果自不用说,仅仅月余时间,就看到了成果。

折彦质、刘光世在军中素有威望,善得兵心,二人将重点放在收编乱军和溃兵上,基本是将旗一树,应者云集。

韩世忠、李成起于行伍,敢打能打,麾下将士也有股狠劲,这二人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平定以钟相为首的民乱上,平乱、整编、屯田一条龙。

而由唐州率部突围南下的军中新秀张俊也不含糊,其人靠着之前的清野,很是搜刮了一大笔钱财。

在如今的大宋,有钱就有兵,有兵就更有钱,如此滚雪球,势力扩张也相当快。

应该说,大宋从来就不缺能人。

只要皇帝敢放权,很快就能有人为朝廷拉起数万大军。

但这些军队空有庞大的数量,现阶段依然是乌合之众。

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和磨合,以及在不断的战斗中锤炼,战斗力依然可疑。

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赵构听取了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的建议,遣使入同宣告新宋成立,正式向大同帝国叫板。

此举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一些被大同打怕了的臣子反对。

这些人生怕朝廷过于高调,会引来同军的报复行动。

赵构却认为大同灭宋之心不死,新宋根本藏不住,也不应该藏。

唯有主动应战,才能赢得喜欢邀名的正乾皇帝正视,还能借机扩大新政权的影响力。

这套说辞很迷,并没有多强的说服力。

任何异常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原因。

“汉水大捷”之后,同军停止了对赵构的疯狂追击,给了其人喘息之机,让一度计划继续南逃的新宋行在暂时留在了江陵府。

没有了迫在眉睫的压力,原本就勉强凑合在一起的朝臣们便开始闹腾起来,“战与和”“进与退”的争论充斥在每一次朝议之中。

而类似于放弃陕西引同夏两国大战,征召野蛮敢战的南疆夷人对抗同军,编伍福建、广南疍民奇袭大同水师等各种古怪言论,也大有市场。

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大宋肯定是因为自身肯定存在极为严重的问题,才会被新崛起的大同摧枯拉朽般覆灭。

新宋政权能够动用的资源大幅缩水,要想打败大同中兴社稷,就必须亡羊补牢,下狠心解决道君、渊圣两朝遗留的严重问题。

找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简单,找了上百年问题的大宋士大夫们更是极擅此道。

任何一个问题都能找出一堆的原因来,绝对不重样。

每个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说起来都是头头是道,随便拉出一个,都能吊打几个月前才死在潭州的蔡京老贼。

朝臣们的思想混乱无比,根本无法统一,各种扯皮不断,导致皇帝的任何决策都会有人反对,同时也会有人支持。

纷纷扰扰中,赵构遣使沟通大同的决定勉强得到通过。

为了减少阻力,其人只派出了以尚书比部员外郎万俟卨为首的低级别使团。

赵构在这个时候坚持遣使入同,其真实目的当然不是向大同宣战。

汪伯彦的建议之所以能够打动其人,乃是此举可以解决赵构最致命的法统问题。

大宋灭于大同之手,可绍继大宋社稷的赵构要想坐稳江山,最简单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取得大同正乾皇帝的认可。

这件事说来荒唐,却偏偏有其内在逻辑,也有迫切性。

曾率众伏阙上书的太学生陈东、千里入临安请愿的布衣欧阳澈等人也在大宋覆灭前逃出了临安城,并随众人南渡。

这些人赶到江陵府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国是,一再向刚刚登基的的赵构上书。

说什么同军不得人心,京西、两淮各地民乱四起,只要官家御驾亲征,翘首亟盼王师北上的中原百姓必会群起响应,大胜同军收复失土的机会就在当前。

赵构之前才被同军追得差点丢了魂,自不可能头脑发热,听信陈东、欧阳澈等人的鬼话,对其上书一概置之不理。

但这些人口才极好,民望也高,在他们的不断鼓动之下,原本对江北之事并不是太热心的江陵百姓也开始躁动起来。

江陵小朝廷新建,面临的形势比起去年同军第一次攻打临安城时要危险得多。

到处都是南渡官民的江陵城人心惶惶,也远不能和大宋提前几年就开始营建的临安城相提并论。

若是任由这些暴民胡作非为,迟早要搞出大事来。

而本打算作为装点门面的元老重臣资政殿大学士李纲赶到行在后,立即反客为主将了赵构一军,更是让其人下不了台。

李纲一到江陵,便向皇帝提出来国是、赦令、战、守、巡幸、本政、责成、修德等“八议”,要求“陛下度其可施行者,愿赐施行,臣乃敢受命”。

如“本政”一议,其人认为“朝廷之尊卑,系于宰相之贤否”,并引用唐武宗朝李德裕之言“宰相非其人,当亟废罢;至天下之政,不可不归中书”,

摆出一副要么不用我,用我就尽归“本政”,别给我掣肘的强硬态度。

再如“修德”之议,李纲更是老气横秋地教导嘴上没毛的小皇帝“初膺天命,宜益修孝悌恭俭之德,以副天下之望”。

赵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却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李纲的所有建议,并付其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之任,以期稳住混乱的朝堂。

这就是赵构固执己见,坚持要遣使入同的原因。

结果,还真让其人赌对了。

正乾皇帝虽然没有亲自接见万俟员外郎,却命外部接受了新宋递交的国书和礼物,还让昏德候赵佶会见了万俟卨,并让其转交亲笔信给自己的第九子赵构。

阅读网址: ,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