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八十九章 岳鹏举直捣临安城

水浒新秩序 第八十九章 岳鹏举直捣临安城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十余日前,得知同军渡过黄河,大宋皇帝惊慌之下,一面派遣康王再次前往大同乞和,一面派出宰执重臣赶赴两淮和两浙督导守臣放弃抵抗。

赵桓原本钟意一直跟李纲唱反调的门下侍郎耿南仲前往淮南,但耿相公虽然强烈主和,却不愿意担卖国的骂名,以年老不堪驱使为由拒绝了皇帝的旨意。

其人年逾七旬,岁数确实已高,身体却没有明显的衰老迹象,并不是不能远行。

所以,几日后,皇帝再安排更加危险的潜入敌后传旨,耿南仲便没有再拒绝。

只因其子耿延禧跟随康王出使,兵荒马乱消息断绝,让其放心不下。

结果,耿南仲翻山越岭来到蔡州,就得到了其子已经没在战乱之中的噩耗。

白发人送黑发人,没了念想的耿相公便将心思全放在了国事上。

其人进入蔡州之前,同军就在攻打方城山要塞了。

这几天耽误下来,要塞十有**已经失陷,同军很有可能已经打到了临安城下。

形势万分危急,不容拖延,耿南仲传完圣旨之后,便要求康王立即起兵勤王。

都到了这个时候,赵构自然不想再回临安为大宋陪葬。

但大宋毕竟还没有灭亡,其人有志于争夺大位,就绝不能将这种想法表露出来。

幸好赵构在在澺水河畔就已经与知蔡州事汪伯彦达成了政治默契,成功规避了做忠臣还是做奸臣的两难选择,只需摆出做出一副立即带兵赶回临安忠臣之态即可。

汪知州自然是竭力劝阻为救皇帝而方寸大乱的赵构不要盲目出兵,其人也不需要与耿相公放对做奸臣,摆出现实困难即可。

勤王不是带一群乌合之众赶到临安城下送人头,光行动快没什么用,勤王兵马最起码要有能够干扰同军行动的能力。

蔡州的禁军、厢军、效用士和团练兵加起来,倒是有五千人,看起来的确不少。

但这些人要分守蔡州十县,能够抽出来远程机动的兵力还不到一千人。

这点人在野地中碰到同军哪怕一个营的骑兵,都不够塞对方的牙缝。

想以此勤王,纯粹是无稽之谈。

当务之急是招募兵马,至少要再招两千人。

以宋军的士气,没得几千人壮胆,别说行军途中与同军野战了,就是固守营地应对同军冲击的底气都没有。

问题是募兵所需的巨量钱粮甲械从哪里来?

而且,就算能够筹到钱粮,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到足量的合格兵员。

大宋王朝的军事动员机制本来就很迟钝,汪知州都不用故意磨洋工,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能将勤王出兵的时间往后拖很久。

可惜,耿南仲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进士及第,到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试太子詹事之前,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大半地方任职。

其人先后出任提举两浙常平、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和提点夔州路刑狱,又任荆湖、江西两路转运副使、户部员外郎、知衢州事等职。

经过这么多岗位的锻炼,耿相公的庶务经验极为丰富,三言两语便将汪伯彦列举的困难一一摆平,让后者佩服之至——当然是不可能的。

心怀大志的汪知州可不是什么大宋忠臣,其人既然得了赵构“京兆之荐”许诺,又怎么会为了必然灭亡的大宋赔上身家性命?

既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玩不过老耿,那干脆别玩了。

其人直接以南阳府的危急形势如实告知手下军头,这些只认钱财不认朝廷的丘八们就会知道如何消遣催着他们去南阳府送命的耿相公。

不过,心怀鬼胎的赵构、汪伯彦实际用不着与忠贞报国的耿南仲扯皮拉筋。

因为,同军已经攻入了南阳府,大宋就快灭亡了。

就在耿南仲离开方城县的第二天,岳飞攻陷了方城山要塞。

上次立功后,岳飞统率的骑兵师得到了加强,足有十个营四千人,战力加强,补给的压力也跟着增大。

而宋廷组织清野,也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就粮于敌的难度。

之前攻打方城山要塞还耽误来两天半时间,让郝思文和龚旺两个步兵师跟了上来。

岳飞便没有像上次一样直奔临安城下,而是一路拔除宋军的据点,以获取补给,并为后续大军扫平道路。

可相对于宋廷的迟钝反应而言,同军这个速度还是非常恐怖。

更恐怖的是次日黄昏,穰东镇宋军哨探就发现同军前锋。

军情急报送至临安,宋廷大震。

年初的同宋大战,因为梁方平、何灌相继溃兵,导致颖、汝门户打开,方城山要塞守军士气大衰,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才让同军长驱直入。

两国停战之后,赵桓痛定思痛,派出佥书枢密院事李回亲自将兵,专门部署方城山至周土县的防御体系,以期留足充分的预警时间。

后者还算用心,前后忙活了好几个月,向皇帝保证方城山至少能撑半个月的时间。

可结果却是同军只花了四天时间,就攻破了方城山要塞,还一路打到了穰东镇。

而直到此时,大宋皇帝新任命的陕西五路宣抚使范致虚还在京兆府与一众军头扯皮。

莫说统率陕西五路,此公连离京兆府最近的凤翔府兵马都没法调动,指望其人起兵勤王,恐怕还得等上月余时间。

准备了半年时间,大宋朝廷还是面对内无敢战之兵,外无速援之军的危险局面。

赵桓惊慌之下,立即要求关闭城门戒严后,又召百官议事。

朝议一开始,言官的火力便集中到了李回身上,弹劾其人欺君。

赵桓心乱如麻,无从分辨其中曲直,直接罢免了李回的职务。

可现在的问题是临安城即将被围,便是杀了办事不力的李回也于事无补,问题还是回到了如何应对同军即将到来的攻城上。

众臣仓惶无计,除了“固守城池速召四方大军入京勤王”“拥驾临狩徐议所向”之类的车轱辘话,便玩不出什么新花样。

赵桓急得跳脚,一再逼问,户部尚书梅向才向其建议道:

“敌军轻骑突入,所为乱我军心。不若四面十里间各屯兵两万,坚据要害,以伐其谋,再选派万骑往来助之,绝敌粮道。

朝廷已经清野,南阳周边刍藁且竭,使其不得进掠,敌进退不得,必……”

“四面十里间各屯兵两万”就是八万,再加上“选派万骑”,城中还得留守必要的兵马,总数至少得要十万人,问题是临安城中满打满算能有两万兵么?

梅尚书此番高论已经不是什么纸上谈兵了,而是完完全全的睁着眼睛说瞎话。

不过,此公的神经之语也不是全无用处,至少激发了众臣的想象力。

有臣子便提出如下建议:

“同军大举而来,其国内必然空虚,官家可走使以元帅拜康王,集兵扬言直捣燕京以动其心。潜军敌后,合四方勤王之师,统其背夹攻之,敌不难亡……”

很明显,相对于梅执礼张口就来的十万大军,这个建议明显更具有操作性。

不少大臣相继附议,并建议元帅之职不足以显示决心,必须冠以“大字”。

至于临安能不能坚持到康王统兵夹击同军的那一天,则不在这些的人的考虑之下。

赵桓早就分寸大乱,又被臣子们的七嘴八舌吵晕了头,完全失去了对形势的判断力,当即命中书舍人起草圣旨,命康王构为京西两路兵马大元帅。

圣旨拟订,传旨却是个大问题。

同骑很快就要打到城下,潜入敌后传旨险之又险。

没想到当此危难关头,原本畏惧同军如虎的大臣们却踊跃争取这个危险的任务。

或许,借机逃离临安,“潜入敌后”,才是他们的本意吧?

不过,已经麻爪了赵官家是没有这个判断力了。

其人稀里糊涂间就接受了臣子们的建议,将圣旨复制了数份,并派出若干得力臣子立即出城传旨。

成事者不谋于众,心力憔悴的赵官家是切实体会到了这句话。

眼见臣子们再商议下去也拿不出什么有用的计策来,还会因为争吵而让人更加心烦意乱,赵桓也不想再留他们给自己添乱,便宣布退朝。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唐恪单独留了下来请求入对(大宋之前已恢复三高官官名为元丰旧制),赵桓以为其人有定国妙计,准。

于是,唐相公进言:

“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乃是因为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幸陕西,连据秦雍,领天下兵亲征,以图兴复。”

数日前,同军渡河的消息传至临安,唐恪就曾说过类似的话,皇帝没有同意。

但此时赵桓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

其人当日即位后,都能躲起来不接受群臣百官的拜礼。

现在大难临头,首相都建议逃跑了,哪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只是,皇帝只有带着文武百官至少是部分重臣一起跑路,才能继续行使皇帝的权力,根本没法做到人不知鬼不觉。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外,之前才由中书侍郎改判南阳府的何矯赶进宫中,引用苏轼《论周东迁》“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之论劝谏皇帝。

六神无主的赵桓被何府尹一顿喷后,又怂了,只能无奈放弃跑路的计划,并拜后者为门下侍郎以示改过诚意。

随后,赵官家又在众宰执的陪同下巡幸城中,以示天子不抛弃臣民之意,尽力消除跑路消息走漏造成的恶劣影响。

临安成为陪都之后,城中军民没有享受到几天大宋第一等人的优越感,却一再承受大军临城的极大压力。

又因为朝廷为了筹措巨额的战争赔款,而逼迫都人纳献,导致百姓戾气已深,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炸锅。

果不其然,御驾没有走多远,临安百姓便拦住了天子车驾,出言要打死蛊惑皇帝放弃临安西幸的奸臣唐恪。

现场迅速失控,唐恪自知触了众怒,当街叩拜请辞。

赵桓为求自保,只能罢其为中太一宫使,又以门下侍郎何矯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才堪堪让混乱的百姓安静下来。

利用换首相绝招,赵官家再次成功躲过了眼前的危机,但巡幸没却是法继续了,其人只能仓惶逃回宫中。

当晚,穰东镇再次传回消息。

幸好,这次不算是坏消息:同军还未到达穰东,之前乃是溃军过境误报。

同宋两军服饰有明显的差别,四散乱跑的溃兵与建制完整的军队行进更是完全不同,如此大的差异都能误报,可想守军紧张成什么样!

但赵官家惊魂未定,已经没有心思追究这些问题了。

不过是早晚都问题,迟早要面对,早一天晚一天又有什么差别?

正如赵桓所向,次日下午,同军骑兵便抵达临安城下。

这部骑兵仅有三个营,主要任务是监视守军,掩护岳飞的后续行动,却引起了临安城中军民极大恐慌。

为了壮胆并解决守军数量不足的问题,赵桓战前曾接受兵部尚书孙傅的建议,临时征召青壮协助守城。

事实证明,专业士兵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乌合之众,结果只会坏事。

协助守城的青壮见到同骑汹汹而来便吓得失声尖叫,士气本就低下守城兵卒也跟着惊慌,纷纷弃械而逃。

东壁统制官高师旦上城弹压,混乱中遭众人推挤跌落城下摔死。

幸好临安城墙高大又有护城河环绕,同骑没法趁机抢城,临安才没有就此陷落。

但尚未开战大宋便失一大将,仍为接下来的守城战蒙上了阴影。

赵桓慌忙下诏罢百姓协助守城,改以保甲代之。

到了这时,其人才在慌乱中想起虽然不会打仗却能鼓舞人心的李纲,赶紧派快马传召后者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命其速速进京戍卫。

不过,这个病急乱投医的诏令显然是起不到作用了。

还没等远在江南西路安置的李纲收到起复诏令,同军三个师的骑步兵就陆续开到了临安城下。

队伍展开后,同军统帅岳飞没有直接派使入城,要求赵宋君臣立即出城投降!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