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七十七章 勇立万军韩世忠

水浒新秩序 第七十七章 勇立万军韩世忠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宋淮南西路招捉使李成不愧是应运乱世而生的枭雄,把握时机浑水摸鱼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军头。

其人趁着同军兵威临安朝廷急诏全国兵马勤王的难得时机,兵出光州,强占南面的黄州罗田、蕲春两县,一举突破了朝廷对其部的封锁。

若不是大打出手的同宋两国出乎意料的迅速媾和,导致李成的扩张计划中途搁浅,其人完全有可能借机冲破重围,进入财赋重地江南大展拳脚。

朝廷送走同军后,便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国内问题。

李成审时度势,主动停止了扩张,却不愿退回光州。

彼时,大宋刚刚遭遇连番大败,残存的军队士气大挫,各地民心也因此而动摇,正是急需稳定内部的关键时刻,不宜轻动刀兵。

而且,李成部兵马战力可观,真要是撕破了脸皮与之大战,朝廷也未必讨得到好。

赵桓无奈之下,只能下诏承认李成率部勤王的功劳,并劝其人自己撤回防区。

李成好不容易打出来,自然不愿就这样退回去。

其人乃以朝廷拖欠本部军饷军械为由,赖在黄州不肯走。

双方僵持不下,兵部尚书路允迪建议朝廷一面与乱贼讨价还价,一面悄悄调集各地勤王兵马,待重兵云集后,再逼迫李成就范。

赵桓从其请,命枢密院重新调整军队部署。

其中,扈从太上皇南下的胜捷军返回后,也参与了围堵光州兵马的行动。

“胜捷军”其实并不是朝廷设定的禁军编制,乃是统率西军多年的童贯为了自身安全,亲自挑选组建的一支精锐亲兵,兵力最多时有三万人。

其部装备精良程度远超其他各部,且各级军士是大宋战力最强的西军再选精锐。

胜捷军本应该作为勤王平乱的绝对主力,只因是道君宠宦亲自组织的嫡系兵马,而不能让当今朝廷放心,便被部署在“内线”位置——颖州。

实事上,胜捷军的军纪确实相当差。

其部驻守颖州期间多有扰民之事,导致地方怨言不绝。

但要说胜捷军比起朝廷其他兵马的军纪更差,还真是言过其实了。

大宋禁军的军纪只在钱粮赏赐都到位的情况下,才能勉强谈得上些许。

不然的话,就算是以善于治军的将门而言,也别想跟麾下丘八谈什么军纪。

胜捷军在童贯手中不差钱粮,军纪便是勉强说得过去。

等到朝廷收拾童贯之后,胜捷军便成了需要防备造反的对象,压缩其编制,拖欠其粮,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李纲以御下不严之名斩杀胜捷军统制官焦安节,其实与朝廷以祸国奸臣之名诛杀童贯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

都是除旧换新消除隐患的必然举措,目的都是为掌控时局。

正常情况下,只要钱粮到位,加上手法巧妙,未必就不能借此机会,除掉其军中的部分军头而得到一支强军。

但李纲行事过于操切,且忽略了低贱的士卒也有各种复杂情绪和安全需要,后续工作没有做到位,才导致了这起本应该可以避免的兵变发生。

李福率部作乱后,也知道自己仓促起事难成大事,曾暗中派人联系人在黄州的李成,希望与其联手,反了这窝囊朝廷。

但李招捉虽然与朝廷的关系微妙,却始终都没有公开造反。

其人身份半黑半白虽然招朝廷忌讳,行事却远较造反后更加灵活,更看不上这些头脑一热就搞事的家伙,乃拒绝了李福的联手建议。

李福势孤力寡,担心朝廷调集兵马围剿自己,只能放弃幻想,沿着颖水东进,流窜至寿春府(即寿州,政和六年升为府)及濠州作乱,以壮大势力。

其部初时仅有两千余惶惶不安的乱兵,除之不难。

但朝廷兵马被李成阻隔,牵一发而动全身,皆不敢轻举妄动。

而李成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傻大胆扯旗造反,为自己分担来自朝廷的压力,乃放任李福在自己的后背的搞事。

如此一来,兵力本来集中的淮南路便出现了大缺口,让李福部乱军得以迅速扩张。

李纲担心事态恶化而导致形势失控,只能如实上奏朝廷,请天子再降圣旨先稳住李成,再调集重兵围剿李福。

首相吴敏乃是李纲的政治盟友,其人同样不习兵事,却知道朝中政治斗争的严酷。

彼时,道君朝奸党基本被清除,大宋面临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却一个都没有解决,没了奸党,朝中众人的怨气便很自然地指向了并无殊功的首相。

吴敏本身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为了保住李纲,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只能尽力淡化李福部乱军造成的危害,并写信给李纲尽快平定动乱。

由是,淮南军情急如星火,临安朝廷却是稳如泰山。

等李纲勉强稳住李成后,李福部乱军已经扩张到了庐州、滁州等地,并裹挟兵马四万余人,表面实力已经远超李成。

数量如此庞大的乱军究竟能不能打另当别论,至少,内忧外患的大宋朝廷已经没有能力再强行剿灭这么大的武装了。

若任由乱军继续南下,再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形势将越发不可收拾。

两淮路形势糜烂至此,负有宣抚地方之责的李纲束手无策。

其人意识到自己真的要做历史罪人了,只能提前写出请罪书,准备万一事有不谐,便恳请朝廷降罪责罚。

到了那个时候,也只能一死以谢天下了。

没想到,前线却在这个时候传来了意外的好消息:

李福率乱军东渡来安水,欲要攻击真州以取得渡江点。

恰逢裨将韩世忠率千余众迂回到李福部渡河点,其人奋勇当先,直入敌阵。

乱军虽众,却为韩世忠武勇所慑。

双方大战多时,乱军不敌,只能撤退,官军却紧追不放。

乱军一直逃到清流水,李福自知不能再跑,只能硬着头皮回师迎战,被韩世忠斩于阵中,余部大恐,尽皆弃甲而遁。

韩世忠关键时刻的一战胜利,不仅救了李纲,也救了大宋。

贼首授首,乱军必不能持久。

本来报了求死谢罪之心的李纲当即撕掉请罪书,改为韩世忠报捷,并令其余各部抓紧合围,勿要使乱军再度流窜。

庐州庸安镇。

乱军营地外,苏格、楚国璋二人拦在了韩世忠的马前。

“五哥,你真要一个人进去?”

韩世忠抽出马鞭,作势要抽打二人。

“你们怕甚?!都什么时候了,还他娘的叽叽歪歪?国难当头,老子不入乱军营地,他们就会自己跑过来投降?”

短短十余年间,大宋由热火烹油的“盛世”走到了频临灭亡的现在。

京东、河北、河东等路,甚至东京开封府等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精华核心区域尽皆沦为敌境,世道沧桑变化莫过如此。

太多的人因这十余年的巨变而变成了完全陌生的模样。

眼前的韩世忠也算如此,其人如今年满三十六周岁,早已蓄起了长髯,仪表有度,平日在部众面前也颇为沉稳,威严自生。

再加上这些年也读了一些书,乍一看还有股“儒将”气度。

但只有相熟的人才知道,其人骨子里仍是那个农家出身却不甘于平凡的泼韩五。

苏格嘴笨,担心说错了话,赶紧以目光示意楚国璋。

后者会意,靠近韩世忠,压低声音道:

“五哥,俺们要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李福都死了,这些没了出路的怂鸟见了五哥这样的大英雄,还不得纳头就拜?

但同军就在淮上,前几个月还说过动乱再不能解,他们就要自己来平乱。

俺们担心的是五哥招了这么多人,一时又走不了,万一同军打过来,咋办?”

韩世忠显然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抚摸战马的手停顿了片刻,随即看了看苏格,又转头看向楚国璋,没好气地问:

“你们啥意思?有屁直接放!”

“五哥!”

楚国璋心知韩世忠其实很清楚自己和苏格二人的想法,却故意装糊涂。

其人咬了咬嘴唇,决定还是照直说:

“王承局就在淮上,俺们要不要?”

承局是大宋禁军低阶武职,以韩世忠现在的身份,早就不需要再看这个层次的军士脸色了。

很明显,楚国璋嘴中“王承局”有特定的含义。

他所说的“王承局”正是十四年前在塞门寨中的王进。

彼时,王进化名王登,曾与韩世忠有半师之谊且并肩血战过,交情非同一般。

大宋的军事情报相当糟糕,以至于朝廷到现在仍然对同军的编制体制一知半解。

可情报系统再糟糕,也能打探到驻守淮南的同军军帅名为王进,韩世忠这种级别的军将也能掌握这些信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韩世忠早就打探过王进的来历,基本可以确认此王进就是彼王进!

只是,十余年时间的世事变迁,却王、韩二人由曾经相互可以托付生死的袍泽,变成了即将兵戎相见的敌人。

尽管楚国璋的话只说了半截,但多年的老兄弟,韩世忠还是知道他想说啥。

其人心中有很多不能与兄弟分享的秘密。

不提十余年前的王进,就是六年前在两浙路平定方腊之乱时,正乾皇帝便曾招揽过彼时还是副指挥使的韩世忠。

彼时,韩世忠鬼使神差地拒绝了。

以至于过去了好长时间,其人都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拒绝。

但随着大同立国并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韩世忠开始有了异样的想法。

尤其是同宋两军连番大战,种师中、姚古、刘延庆、黄友、王育等西军前辈翘楚宁死不降尽皆亡于阵战后,自诩西军新星的其人更有了一种难以描述的使命感。

韩世忠仰起头,无声地叹息一声,随即收回下颚,目光凛冽地看着楚国璋和苏格。

“俺老韩福薄,当不起你们的五哥,二位好汉若是想去投靠王将军,自去便是!可若要乱我军心,别怪老子无情!”

“五哥!”

楚国璋、苏格哪里敢有这种想法?

二人当即扑通跪倒,赌咒发誓表明自己绝无二心。

韩世忠也知道自己的话说得有些重了,扯起两位老兄弟。

“早年俺不信命,还揍过俺算过命的相士,但这么多年过去,才知道这世上的一切都有定数,强求不得。

当初刘相公赐俺老韩‘世忠’的名和‘良臣’的字,就注定了俺这辈子再没机会改投他国。

当年,王承局就跟不是咱们一路人,现在更不是!

大同确实好,却容不下俺们西军,去了那边就要受他们的规矩。

俺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受得了,反正老韩自问管不住裤裆里的鸟,去了同军那边也受不了这憋屈,迟早要搞出事来。

俺他娘的还不信了,生在这乱世,凭老韩手中这刀枪,就挣不出个公侯富贵来!”

其人已经很久没有在两位老兄弟面前如此袒露心扉了,苏格、楚国璋深受其感染,当即便红了眼,急着表态:

“五哥,俺(洒家)——”

韩世忠拍了拍二人的肩膀,点点头,示意他们什么都不要说。

其人随即跨上马,头也不回地奔向乱军营地,只留下来一句话:

“等老子回来,给你们一人一个偏将!”

八月二十日,韩世忠单骑入乱军大营,遭众军围困。

其人凛然不惧,谓众军军曰:

“我辈皆西人,平生惟杀番贼挣富贵,何时沦落到做贼讨钱财?官家使我来招安你等,若能降,悉赦前罪。”

众人本就是被李福裹挟而作乱,现在李福已死,本就没了出路,又拜服于韩世忠的骁勇胆豪,当即皆拜而请命,遂降之。

招降李福乱军大部后,韩世忠再接再厉,命信使四出,继续招降滁、濠、寿三地零散乱军,共得其部两万余。

战报传至蕲州两淮路宣抚使李纲行辕,李宣抚再次为韩世忠报捷,并动用便宜之权,擢升其人为前军统制。

大宋王朝军中人才凋零,正是国难思良将,朝廷这次特事特办,很快便有了回复。

李纲报捷后仅仅九天时间,朝廷降下圣旨:

韩世忠平乱有功,加武功大夫、信州刺史兼淮南路宣抚使司副都统制。

……

ps:本卷出现了两个第六十六卷,导致后面的序号全错了。

阅读网址: ,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