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六十九章 父慈子孝

水浒新秩序 第六十九章 父慈子孝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夏国能在百年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之中左右逢源,并在关键时刻“换船”,李乾顺这个掌舵人功不可没。

其人十六岁亲政后,对内扫除大、小梁氏三十余年摄政专权的历史积弊,对外挡住辽、宋、金、同等国的交相侵袭,看风向把大局的能力相当了得。

去年,教主道君皇帝急于摆脱独抗大同的不利局面而多次派使拉拢夏国。

两国秘密接触之后,大宋就先后两次资助夏国钱粮物资,可谓诚意十足。

赵佶只求夏国赶紧反水大同,以为大宋分担同军南下的压力。

李乾顺却始终不表态,既不同意夏国与大宋达成同盟关系,更不可能给后者留下任何文书资料而给宗主国大同留下任何反叛的把柄。

但其人也不中断秘密谈判,始终吊着赵佶。

徐泽发布《讨宋檄文》后,赵佶一面准备禅位跑路,一面又向夏国派出使者,催促后者勿忘唇亡齿寒的古训,赶紧出兵牵制大同。

李乾顺仍是按兵不动,直到同军第四军部分兵马南下,河东路防务力量有所削弱后,

其人才以防盗之类的借口暂时关闭边境榷场,限制大同商人离境,并增加边境军队巡逻密度,营造大战将起的氛围。

不过,直到此时,李乾顺仍没有暴露夏国的军事行动倾向,也没有征召其国内的各部兵马。

其人的本意是先小心试探大同帝国的反应,再根据战局变化决定夏国的军事策略。

或者“助同”灭宋,趁机抢占赵宋横山之地;

或者助宋抗同,以防唇亡齿寒。

结果,夏军还没来得及下场浑水摸鱼,大同帝国便结束了讨宋之战,白白浪费了一次捡便宜的大好机会。

但夏国也因为国主李乾顺的谨慎行事,而避免了战后被宗主国问罪的被动局面。

毕竟,夏军并没有出兵同宋任何一方,其国在自己的边境内进行的“小动作”并不足以说明什么,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搪塞过去。

实际上,徐泽还真不能因为藩属国的一点小动作就兴师问罪。

除非其人真不要大国体面,直接撕破脸皮侵略属邦。

正所谓“邻里失火,自查炉灶”。

同宋两个大国相争,与两国接壤的小国都紧张万分,生怕殃及池鱼。

夏国与同宋都接壤,夏人在同宋两国大战期间加强本国的戒备,以防乱兵入境或本国不安分之人越境打劫,无论如何都说得过去。

更关键的问题是在大同帝国解决掉赵宋,至少也要吃下大半个赵宋之前,也没有精力对又穷又赖的夏国动武。

不过,正乾皇帝乃非常人,自不会走寻常路。

其人有心要寻夏国的晦气,也用不着李乾顺这只老狐狸自己露出尾巴来。

徐泽从开封府出发时,便派高药师前往夏国宣旨。

高司首带给夏主李乾顺的圣旨主要有两层意思。

其一,大同讨宋之战已经结束,赵宋朝廷认罪服罚,自愿割地赔款若干,大同帝国疆域再次扩张,特宣谕诸邦。

其二,正乾皇帝即将巡幸河东路,重点是靠近夏国的边境州县,请夏主务必注意约束边境守臣,勿要做出惊扰天子之举。

如果说这道圣旨是大同正乾皇帝挟讨宋之威,震慑这段时间蠢蠢欲动的夏国君臣的话,高药师随后的“无意之举”则是**裸地威胁。

在为上国使者的接风宴会上,明显有些喝高了的高药师向夏国君臣透漏了讨宋之战结束后正乾皇帝向大同功臣感慨过的一句话:

“朕曾与高丽先君彻夜畅谈,又与大金太祖皇帝对酒当歌,还对大宋新帝面提耳命,唯愿此生能与诸国君主坦诚相待,共同努力结束这纷争乱世。”

李乾顺自然不会相信堂堂大同外部行人司司首会行事不谨,在如此严肃的外交场合酒后提及正乾皇帝的豪言,更不敢相信徐泽“与诸国主坦诚相待”的鬼话。

但其人却毫不怀疑徐泽“结束这纷争乱世”的宏愿,也明白自己现在就赶往大同拜谒上国天子才是解除误会的最好办法。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并不是李乾顺不敢,都已经做了大同的藩属国,下国国主参拜上国天子乃是天经地义。

而且,其人还真有心目睹正乾皇帝的绝世英姿。

可夏国自有国情,即便李乾顺亲政已经多年,国内仍是暗流涌动,他担心的是自己出了国境就再也回不了兴庆府。

但其人也没有犹豫,仅让高药师等了两天时间,便给出了明确回复。

徐泽的车驾赶到岚州合河县的第二日,代夏主李乾顺赶往大同的“迎驾使”便随高药师来到了此处。

“臣夏国世子李仁爱拜见大同皇帝陛下,圣躬万福,万岁!”

李乾顺这老滑头会派自己的继承人前来请罪并没有让徐泽感到意外,但出现在其人眼前的年轻人体态变化之大,却有些出乎徐泽的预料。

三年前,夏国被大同帝国威逼而吐出了辛苦侵夺的河西之地,但也因祸得福成为了大同的藩属国,获得了其国最需要的强权庇护。

事后,夏国主李乾顺立即派遣自己唯一的儿子李仁爱前往大同答谢上国天子,并让世子留在燕京“求学”近一年时间。

正乾皇帝雅量非常,对谦恭又聪慧的夏国世子关照有加,曾数次召其随驾并问询夏国历史和文化。

因而,李仁爱在燕京求学期间并未受到歧视,还受邀参加过帝国运动会。

其人生于夏国贞观八年(公元1108年),彼时只有十五岁,却已经生得相当强壮。

且天资聪慧,于新奇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在蹴鞠场上还能与牛通等将门子弟踢得有来有往,并因球技出色而受到正乾皇帝的亲自嘉奖。

如今,十八岁的李仁爱身量又长了几分,却没了昔日的健壮。

其人现在形容枯槁,精神颇也有些萎靡,即便穿着厚厚的袍服跪在地上,仍能看到李仁爱后背隆起的肩胛骨。

相对于宋、金、丽、日等国,大同在夏国的情报组织起步时间最晚,网络也不够完整,能够打探的情报相对有限,且通常会延迟很长时间。

即便如此,综合夏国这几年发生的大事,徐泽还是能够大略猜到李仁爱身体如此消瘦且精神萎靡的原因,乃语气关切地问道:

“李卿,两年不见,何以如此消瘦?”

李仁爱三年前出使大同并留在燕京,名为求学,实是质子。

其人彼时既心忧即将被灭的大辽,又担心有失下国臣子之礼,实际过得相当谨慎。

但回到国内后,李仁爱才知道在燕京的这一年竟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一别两年之后再回到大同,还能感受到正乾皇帝对自己的关心,其人顿觉鼻子一阵发酸,当即便哭诉道:

“陛下,臣的母后,母后去了——”

辽天祚皇帝亡国之前病急乱投医,曾册封李乾顺为夏国皇帝以求借兵复国。

不久后,大同便慑服夏人替代大辽成为其宗主国。

徐泽自不可能承认的耶律延喜之前的荒唐事,对李乾顺的册封仍是夏国王。

夏国现在乃和高丽一样外王而内帝,内外礼仪有些混乱,以至于李仁爱在正乾皇帝面前只能用“去了”表述自己母后离世的消息。

其母是以辽国成安公主身份“下嫁”李乾顺的宗女耶律南仙,听说二人婚后琴瑟和鸣,一直没有不和的传闻,也没听说身体不好。

其人突然亡故,肯定有隐情。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

徐泽之前从没有见过耶律南仙,更不可能与这个夏国王后有什么瓜葛,耶律南仙的死与活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而李仁爱也不是遇到难过的事就只会找长辈哭诉的三岁小儿。

耶律南仙亡故对他这个儿子来说,是山崩地裂的大事。

但对外人来说,却不过是“夏国王后死了”的消息而已。

尤其是日理万机的正乾皇帝,听了也就听了,最多事后安排若干使臣代表上国前往夏国吊丧以尽宗主国之意,却不值得为此事浪费时间。

正常情况下,李仁爱不应该如此唐突提起此事。

至少不应该拜谒上国天子的见仪上还没谈完正事,就提起此等“无关之事”。

其人却偏偏提了,只能说明耶律南仙的死可能关乎同夏两国关系,至少也与夏国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关。

徐泽心知李仁爱肚子里有话,乃吩咐内侍为其人递上毛巾。

“李卿节哀,有何委屈,尽管跟朕讲。”

“谢陛下!”

李仁爱接过毛巾,擦干眼泪。

正乾皇帝的话只说了半截,却让他看到了希望。

“臣正乾元年到燕京求学后,父王便冷落了母后,转而专宠曹贤妃,期间还为臣生下了二弟仁孝。”

这件事徐泽徐泽自然知道。

夏国主李乾顺三岁继位,如今已经四十年整,亲政也有二十七年时间,后宫自然不可能只有耶律南仙一人。

但在辽国亡国之相尽显之前,其人却专宠背后代表大辽朝廷的耶律南仙近二十年。

以至于曹贤妃为其生下次子之前,李乾顺只有李仁爱这一个独苗长达十六年。

其人这方面很有点像至今也只有独子的赵桓,但二者的政治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徐泽坚信,像李乾顺这种善于隐藏自己真实情感,把一切都献给了家国天下的政治家很难有真情,其一举一动都有政治考量。

其人与耶律南仙琴瑟和鸣多年,绝不是夫妻感情甚笃这么简单。

而夏国太尉曹勉之孙女的曹贤妃十四岁进宫,被封才人很长时间都没能得到李乾顺的临幸,三年前却突然得宠也绝非偶然。

果然,李仁爱接下来的话中便有了答案。

“我那父王的眼里只有江山,没有半点亲情。

父王幼年继位,受制于文穆太后(小梁氏)多年,等他亲政时,夏国已经内忧外患频临灭国,为了自己的江山,父王才一再乞求大辽赐婚。

后来的夫妻和睦、父慈子孝,也全是做给大辽看的戏法。

臣是辽女之子,生下来就注定了必须依附大辽才能拥有一切。

大辽国灭前,臣多次天真地乞求父王救辽,他虽然出了兵,却只是为争夺大辽遗产扩张夏国土,根本就没有救大辽的想法。

待到辽国灭亡,他便彻底冷落了已经没有价值的母后,对臣也诸般不顺眼,还一再调整臣的属官,并限制臣离府。

母后没了故国,又失去亲情,缠绵病榻几个月才忧郁而终。

在此期间,父王从未探望一次。

母后是被他逼死的!

臣敢肯定,当年他专宠曹妃时,就已经想好了要逼死臣和母后这对大辽余孽!

若不是臣心中不甘,还想见到陛下,也早被他逼死了!”

李仁爱的话说得颠三倒四,面部表情也时而悲戚,时而狰狞,显是情绪极端激动,当说的,不当说的,都说了出来。

徐泽不是爱八卦的人,并不关心李仁爱一家三口的恩恩怨怨。

某种程度上讲,他也是眼里只有江山的政治家。

只不过,作为白手起家的王者,徐泽又不同于从小就必须掩饰自己情感的李乾顺。

其人有足够的自信和掌控力,可以分出部分真情来经营自己的家庭。

但对李仁爱这个外臣,徐泽首先考虑的还是利益。

趁着夏国世子心情激动,其人诱惑道:

“为母守制,人之大伦。李卿,可需要朕派大军护送你回兴庆府?”

李仁爱显然有借同自重的想法,也被正乾皇帝的提议打动,面部表情急剧变化。

徐泽愿意派大军护送他回兴庆府,绝不是成全其为母守制这么简单,还能帮他“夺回应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李仁爱仿佛放下了仇恨,又似乎清楚自己的斤两,或是害怕被操控的命运,伏地大拜,道:

“父王不慈,臣却不能不忠不孝。陛下,此事,恕臣不敢为!”

“好!”

徐泽暂时也没有精力干涉夏国内政,李仁爱能够放下非分之想,安心做个质子,也不算是坏事。

须知道,正乾皇帝可以留着这颗闲子随时对夏国发难,却绝对不会养眼里只有利益的白眼狼。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