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六十七章 拨乱未必反正

水浒新秩序 第六十七章 拨乱未必反正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宋太宗皇帝赵光义灭掉北汉后,不顾众臣反对,强行北伐,硬是将开国精锐兵马大半葬送于高粱河。

七年后,其人又趁着辽国新君初立内部不稳之机,再命三路大军北伐。

结果,还是惨败。

此后,宋辽两国攻守易势。

这期间,白藤江之战交趾独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党项坐大,蜀地又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严重打击了赵光义的个人威望。

为了自己的帝位稳固,其人只能不断强化守内虚外和以文驭武的国策,逐步削夺军头的权力,使得向来有造反传统的军队战力尽废,再无法对赵氏江山造成严重威胁。

等到赵光义死去,大辽为报复大宋屡次兴进犯而大举南下时,大宋军力不振的问题便显露无疑。

辽军连战连捷,凿穿了河北路,兵锋直抵澶州(即后来的开德府)濮阳县城下。

危急之时,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寇准的力劝真宗皇帝赵恒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复振,守住了摇摇欲坠的防线。

辽军则因孤军深入,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困难,又攻击守阻,情况相当不妙。

不过,宋军虽然主场作战,而且人数比敌人更多,却是守城有余攻击不足,想赶走战力强悍的辽军同样不容易。

辽国承天太后萧绰意识到继续对抗下去于两国都不利,乃主动释放和谈的善意,最终与大宋达成澶渊之盟。

从此,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状态,并开启了此后一百多年的和平时代。

宋辽两国签订盟约后,辽军主力如约班师回朝。

但一些随主力南下的部族武装还没有捞够钱财不愿意就这样走,仍赖在河北各地劫掠,赵宋朝廷乃以大军“护送”。

如今,同宋两国签约后,正乾皇帝就立即分批退兵,却又沿途招揽官吏百姓,严重扰乱了各地社会秩序,与当年辽人南下时情景看起来有几分类似。

李纲以澶渊之盟旧事上书,实际是建议皇帝派大军驱逐行动拖拖拉拉的同军,必要时打几场反攻,如果能够趁机夺回失地那自然再好不过。

同军这次入侵来势极为凶猛,眼看就要攻破大宋国都临安城,赵桓冒险出城见了徐泽一面,才乞求对方放过自己一马。

现在,局面占优的正乾皇帝主动撤军,赵桓好不容易才松了一口气,打心底里不愿再招惹强大的同军。

两国议和之后,其人便听取了部分臣子的建议,下诏追封范仲淹为魏国公,追赠司马光太师、张商英太保,并除元祐党籍学术之禁。

此诏绝非小事,而是对道君二十多年残酷打压正派士大夫的拨乱反正,代表着大宋朝政将要再次由新到旧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是极为强烈的政治信号。

诏令一下,众多正派臣子就争相上表为皇帝歌功颂德。

同军尚未退去,赵桓便被臣子们捧到了挽救江山社稷和百年国运的神坛。

其实,赵官家并没有这么复杂的想法。

其人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家老子信用新党开启党禁,才致大宋江山残破到如今这一步,也让朝野内外对他骂声一片。

既然新党解决不了大宋的问题,那便让旧党再次出来执政。

亲贤臣远小人能不能治好国,暂时不知道,但至少能让他落个“好皇帝”的名声。

其实,绝大部分能力超群抱负远大的君主并不在乎臣子们对自己的评价。

君与臣,本就是对立又合作的主从关系,君主的抱负应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功业,而非非狗屁不是的士林舆论。

但对赵桓这等根基浅薄的又缺乏政治手腕的皇帝来说,士林舆论就非常重要。

没有“真正的贤臣”支持,一帮尚未出仕的太学生就能以舆论裹挟民意,对其指手画脚,甚至肆意屠杀传诏内侍,并逼迫皇帝任用他们认为必须重用的贤臣。

现在,天子刚刚下达追封旧党魁首的诏书,就立即受到大批臣子的拥护。

这种拥护不仅是口头上的叫好,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交换——部分臣子便上书请求天子惩处暴民重振朝纲。

这正是赵桓需要的舆论,其人当即顺应民心,诏诛当日士民暴动杀死内侍的为首者,并禁士民伏阙上书,废除因战争需要向百姓敞开的苑囿宫观之令。

如此,君臣各取所需上下一心时,李纲却建议追击同军。

赵桓担心由此招致急于稳定内部的群臣反对,拿不定主意,只能向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军帅种师道征询意见。

种师道刚刚进京就碰到这摊子烂事,除了在心底问候**毬不懂还他娘尽瞎指挥的李纲祖宗十八代,还能有什么意见?

当年辽军南下,是异族入侵,是低贱的胡人践踏高贵的汉人。

大宋禁军虽然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可沦陷区河北各地军民却没有放弃,针对契丹人的反抗和袭扰一直没停止过。

辽军孤军深入,攻击受挫后路又不稳,补给都成了大难题,这也是辽人明明局面占优,却在受阻于濮阳后果断议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军有民心依靠,北上收复失地就相对比较简单,一路上实际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斗,可以说是真的“护送”辽军离境。

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和当年差不多,实际完全不一样。

大同帝国不仅不是异族政权,还极善于收买人心,控制新收复之地很有一套。

即便各地大户对注定要削夺他们利益的同军心有抵触,可在同军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没有底层百姓当刀使,他们也翻不起半点浪来。

事实是大宋的各路、州一旦被大同拿下,当地的百姓很快便会忘了朝廷。

另一方面,徐泽公开造反后,同宋两军数次大战,都是大宋禁军完败,导致将士们惧同入骨,根本不愿与同军正面交手。

甚至,一些宋兵故意打败仗,就是为了投降大同不用再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

以两军的实际情况而言,现在派军追击同军绝对是没事找事。

就算真能打胜仗战果也有限,可打了败仗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纲这大头巾却不顾百年前后完全不同的客观事实,胡乱引用澶渊之盟的例子出这等馊主意,让老种如何不气!

他统帅的陕西诸路勤王兵马虽然没能及时赶到临安城下,却也没当看客。

其部出内乡县后,与前来岳飞部交手过十余次,可以说是无日不战。

西军战力确实不如同骑,可数量毕竟十余倍于后者,只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根本不惧这点骑兵。

但问题是同军主力日夜攻城不停,朝廷十万火急,临安城随时都会被攻破,同骑可以不急,勤王大军却等不起。

种师道只能行险用计,设下了几个圈套,寄希望逮住机会让重挫这股骑兵。

可惜,这名叫做岳飞的同军小将极为狡猾,每次都能窥破种师道的精心布置,并将计就计,吃掉一小部诱饵就跑。

而宋军将士则对同军有了心理阴影,稍有伤亡就撒丫子跑路,根本不敢与之硬拼。

即便以种师道的威望,也不敢逼急了这帮丘八。

其实,就算将士们敢打硬仗,种师道也不敢命部队放开了追。

因为同军的主力就在不远处,这部骑兵如此嚣张,搞不好就是徐泽抛出的诱饵。

万一大军不小心追进了同军的包围圈,导致大宋这支最重要的有生力量被葬送,那可就真的要亡国了。

如此,几次三番下来,西军勤王兵马虽然没有遭遇重创,却被神出鬼没的同军骑兵折腾得够呛,士气极度低下。

仗打得如此窝囊,将士们怨气很重,对他这个主帅也颇多怪话,种师道还能忍。

可数万大军被千余同骑所逼,离都城近在咫尺却难再进一步,直到同军撤走才赶至临安城下,虽然军事上的损失极小,政治上却严重失分。

其人殚精竭虑为朝廷保住元气,不仅没有受到英雄般的待遇,还被各方诘难。

朝中谏官针对其人手握数万勤王兵马却顿兵不前,坐视临安被围天子百官几欲被敌人掳去险恶用心口诛笔伐,弹劾都堆成了山。

老种还没法辩解,谁叫勤王大军打了这么多仗,损失还不到千人呢?

你种师道若无异心,为何不敢拼命?

幸好老种的资历足够老,在如今军帅凋零又急需用人的大环境下,天子还真不能把他怎么样,顶多留着这些奏章恶心人。

所以,皇帝现在征询其人李右丞“护送”同军的建议,种师道无话可说。

不过,李纲这个建议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

汝州、唐州、颍昌府等地失陷后,本就溃兵、盗匪横行,现在同军退兵又招揽一波官民,各地更加混乱,没有大军进驻,短时间内别想恢复正常秩序。

因而,种师道明知道追击同军的主意馊透了,也只能昧着良心附和李纲的建议。

而且,为了政治上不再失分,其人还得积极请战。

大宋最能打的文武重臣都支持派重兵护送同军出境,赵桓这没主见的皇帝也只能顺应人心,派兵出征了。

赵官家当下便分遣将士,以卒万于数道并进,且戒诸将度便利,可击即击之。

并诏凡依附同朝的官民只要复归本朝者,朝廷不予追究,许各还其乡国。

出兵前,军帅种师道再三要求各部务必大张旗鼓,缓进勿急,只要将同军礼送出境就算完成了任务。

其人强调这么多,就是怕有人贪功,导致仗打完了还败一场。

各部军将也不想枉送性命,出南阳府之前都严格遵守了制置使的要求。

但得知同军早在三日前就果断撤出境内且一路不停后,一些军将便有了别样心思。

须知道,这次同军入寇,汝州、颍昌府等州县官员可是尽皆降敌了的,尽管天子下诏免除了他们的罪责,但大军不到,哪有那么容易反水?

这种不用打仗就能收复失地的大功,谁不眼红?

另外,遍地的盗匪也是功劳,还有金钱。

这些人趁着天下大乱可没少捞好处,军爷们再从他们手里劫下钱财天经地义。

宋军将士不敢跟同军交战,却对这些战斗力更渣的盗匪没有半点心理阴影。

既能得功劳,又能捞钱财,还能恢复军队士气的好事,谁会拒绝?

于是,各部逐渐放开了手脚,开始抢功劳竞赛,并很快抢红了眼。

有些人追不到到处乱窜的盗匪,便将注意力放在了惊慌失措的百姓身上。

汝、颍等地的百姓万万想不到,同军打过来没多少的事,甚至还保护百姓。

反倒是入侵者退走之后,才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但百姓做完噩梦后,就轮到宋军自己了。

当宋军统制杨世可率两千人渡过颍水,准备向东收复颍昌府长社时,同骑突至。

其部当即大乱,将士们争相渡河,淹死者众……

事实上,统帅骑兵师的岳飞虽然杀了回马枪,却没有再启战端的想法。

只因杨世可等人急于求功,闹得实在不像话,为了震慑这些眼里只有钱财不顾惜百姓的家伙,其人才决定杀一杀他们的锐气。

此“战”中,同骑仅仅冲锋了一段距离,并没有与宋军直接解除,也没有射出一箭,便吓得两千宋军争相蹈河,造成了死伤数百的夸张战果。

战报送至正乾皇帝御前时,徐泽的车驾已经返回了河北,正向河东路进发。

宋军向来都有礼送侵略军出境的光荣传统,战部的战前推演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徐泽在撤兵前便给岳飞等人下达了“勿轻启战端也勿涨宋军士气”的命令。

因而,收到岳飞送来的“请罪书”后,正乾皇帝非但没有追究其人的问题,还下诏予以表彰,并派人前往临安,质问宋廷意欲何为?

临安城中,继解除党禁,释放重用旧党的信号后,赵桓这段时间接连出招,正努力将因大战而内外混乱不堪的大宋扳回正轨。

同军主力撤出南阳府的当天,其人便下诏京师解除戒严。

次日,再诏精减明堂班朔布政官。

解除戒严是展示朝廷有控制局势的信心,稳定京城人心的必然举措。

而精简礼仪官员编制,依然是拨乱反正的行动。

同军全部撤出南阳府后,赵桓继续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其人先是下诏大赦天下,并诏谕士民,自今以后国家一切事务一律遵照祖宗旧制办理,凡是蠹国害民之事一律停止、废除。

一日后,再诏罢除宰执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及殿中监、符宝郎,并诏用祖制选择能得军心的武臣为同知、签书枢密院,以有威望的边将为三衙统帅,要求监察御史言事如祖宗法。

以此,期望朝中重臣能各安主业,抓好本职。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