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四十二章 二圣本色

水浒新秩序 第四十二章 二圣本色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敌当前,大宋的朝臣们不思团结一心共抗强敌,反而为了各自利益斗得你死我活,他们的皇帝也安坐御塌之上冷眼看笑话。

说来匪夷所思,其实一切早有定数。

且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注定了皇帝换人后朝堂必然会有内斗。

而大宋王朝的新掌舵人赵桓也不是自己想当皇帝,是前任皇帝赵佶和朝廷百官不顾其人的强烈抗拒,硬要将这皇位塞给他。

十几天前,前往大同谈判的少宰中书侍郎白时中被正乾皇帝赶了回来,并给大宋朝廷带回了一份《讨宋檄文》。

得知徐泽讨伐大宋之心已决,而且此战的目标就是自己,教主道君皇帝丝毫不敢面对即将到来的军事危机,首先想到的就是甩锅跑路。

赵佶尚未处理完跑路前的琐事,受太常寺少卿李纲蛊惑的给事中吴敏就向其人上书,劝谏天子传皇太子位号,以方便后者“收将士心”“保守宗社”。

为了彻底甩脱身上的责任,也为了有人实心实意为自己保住后路,教主道君皇帝未做多想便同意了吴敏的请求。

其后,内禅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期推进,道君都已经烧了祭词祷告昊天玉皇上帝,就等着正式举行仪式了,却突发意外。

同军兵出濮州后,岳飞部连下数州,如入无人之境,而同军第五军也出兵淮阳军,让形势更加恶化。

前线的战报传到临安,赵佶担心再耽搁时间就会逃不脱,变了卦,决定不再搞麻烦又耽误时间内禅仪式了。

其人随手将天子印玺甩给当值的宰相少宰中书侍郎白时中,并令其人再转交皇太子,如此便算是完成了内禅。

只要白相公照办,从此,大宋江山便与他赵佶无关。

白时中虽然是个只知磕头的无用相公,却也知道皇位交接神圣无比,不容儿戏,如何敢接下这等必然要挨骂的祸事?

其人的头都磕破了,就是不肯受诏。

身上的责任甩不出去就不能脱身,赵佶心乱如麻,随手扯下一张纸,在页尾处写下“少宰主之”四字,直接甩在了白时中的脸上。

白相公眼见道君动了真怒,不敢再推辞,这才受诏退下,匆匆出宫去寻皇太子。

赵佶打发走了白时中,就立即吩咐亲信宫人赶快打点行装。

太上皇南幸,当然不可能是赵佶只带几个嫔妃和少数亲信来场说走就走的跑路。

仅交由童贯统率护驾的胜捷军就有两万人,可想其随行队伍有多庞大。

如此庞大的队伍出远门,准备时间自不可能短,动静更是相当大。

这也是同军还没有攻进开封府,远在南阳府的赵佶就早早准备跑路的原因之一。

结果,其人的行幸仪仗还没有准备好,太常寺少卿李纲便闻讯赶进了宫,将札子放在袖中等待皇帝召见。

赵佶正急得打点行装,哪有心情见摆明了就是要给自己找不痛快的李少卿?

李纲一直等不到天子召见,便隔着殿墙高喊“官家可走,但请举行内禅之仪再走”之类的话,并叫嚣道君若不答应,其人就堵住宫门不让天子出宫。

虽然还没有举行内禅仪式,但宫中之人都知道道君急着跑路,整个皇宫已经乱作一团,都不敢在这个时候触李纲的霉头。

其实,李邦彦、蔡攸、赵野、童贯等重臣就在教主道君皇帝身边。

但这些人要么没什么主见,要么身份尴尬名声不好,要么也担心赵佶不管不顾直接跑路,尽皆坐视李纲如此凌迫天子,没有一人站出来呵斥其人无礼。

人还没走茶就直接冰了,这叫御极二十五载的赵佶如何不气?

其人被气得浑身发抖,忽然双腿一蹬,脖子后仰,口歪眼斜,绝技【晕遁】发动!

另一边,少宰白时中还在苦劝皇太子以江山社稷为重,赶紧受禅以顺应天理民心。

赵桓原本对于继承皇位一事既有些惶恐,也夹带着一丝兴奋,算是有也不甚喜,没有也不太悲的懵懂状态,还不太明白皇位意味着什么。

现在,同军即将打上门来,自家老子连内禅仪式都不敢举行就要跑路。

其人突然意识到这个皇位就是大坑,害怕大宋国灭后自己会遭徐泽清算,也闹起了情绪,拒绝进宫受禅。

皇帝都主动卸职了,皇太子却不愿即位,任务完不成,白时中急得只想哭,幸好内侍黄仅押及时赶到救了场。

黄仅押带来一条紧急消息:道君“突发风疾”,请皇太子速速进宫。

天水赵氏大略是有家族遗传疾病,历代天子要么身体有问题寿元不抵常人,要么精神有问题发病就疯癫。

远的不说,赵桓的曾祖父英宗赵曙、祖父神宗赵顼两代皇帝都曾患过风疾,并因此病早早去世。

道君赵佶的身体虽然好于英、神两帝,但也不是半点事没有,其人以前就曾多次不明原因的晕厥过,患风疾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到底是血脉相连,真到了赵佶可能不行的时候,赵桓才发现自己还是很担心父皇,当即跟着黄仅押匆匆跑进了宫。

“救命灵药”一到,之前还晕厥不醒的道君立即醒了过来,依然口歪眼斜,还不能说话,就如同四十多年前,其父神宗皇帝赵顼风疾发作时一样。

赵桓见父皇如此凄惨模样,想起自己过去的任性,又担心没有父皇的未来,悲从心起,哭得极为伤心。

道君眼见火候已到,乃以手书宣布自己的内禅决定。

赵桓哭归哭,却不傻,见父皇风疾之后躺在床上还仍能写一手瘦金体好字,意识到自己被耍了,顿时恼羞成怒,大哭大闹,死活不肯接受皇位。

道君急了,向守在御塌边的童贯和李邦彦使眼色。

二人会意,拿起预先准备好的龙袍就往皇太子的身上套。

赵桓却直接趴倒在地放赖,就是不肯受禅。

之前确定内禅仪式要提前举行后,白时中就命内侍喊来了一众宰执,此时全候在福宁殿西庑下,就等着见证内禅仪式呢。

赵桓把动静闹得这么大,早传到了殿外。

宰执们尴尬地立在廊下,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事情闹到了这份上,面子上已经非常难看了。

赵佶不能说话,只能抬臂奋笔手书“汝不受,则不孝矣”七个大字。

赵桓自小就被自家老子骂到大,此时此刻,哪里会怕赵佶这一套,当即针锋相对。

“儿臣要是受了,就是不孝!”

赵佶眼看搞不定逆子,只能以手书召皇后郑氏来福宁殿。

王氏薨逝后,郑氏被赵佶立为皇后。

郑皇后性格温婉,对嫡长子赵桓视如己出,自小就缺乏关爱的赵桓对其人也比较敬重,皇后的话反而比皇帝更好使。

但郑皇后为人低调,从不干政,也不知道怎么劝赵桓才好,只能说:

“官家老了,我们夫妇二人只能托付你了。”

赵桓本就害怕承担起这个王朝的重担,此时又被自己的父皇套路,已经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连郑氏的话也不听。

僵持到了这一步,里子面子全丢光。

赵佶索性也不再装了,腾地坐起,指着赵桓大吼道:

“快给我把这逆子架出去,即位!马上就即位!”

内侍们从没见过道君如此形态,不敢抗旨,冲上去架着皇太子便往殿外拽。

赵桓本就害怕当皇帝,被内侍们架住后更是急怒攻心,拼命挣了几下没挣脱,便在急剧惊惧之下晕了过去。

不同于他的老子赵佶,其人是真晕了。

众内侍怕出事,只能停下来,一通手忙脚乱的“急救”后,赵桓才悠悠醒来。

趁着皇太子刚刚苏醒后还很迷瞪的时机,内侍们齐用力,再次架起赵桓赶至福宁殿西庑下,接受众宰执迎贺。

然后,又将木偶般的皇太子架进福宁殿,向道君复命。

如此强行走完内禅程序,早就没有力气挣扎,嗓子也已经哭哑了的赵桓却还是不肯即位。

禅让之仪说起来很神秘,其实核心步骤很简单。

其一,新旧两任皇帝移交权柄。

其二,新皇接受百官拜贺。

如此,即可证明皇位移交合乎天理人心,新皇的地位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因而,在宰执们赶到福宁殿等候皇太子即位的同时,朝廷百官也赶到了垂拱殿等着朝见新君。

结果,一直等到日薄西山,臣子们仍没有等到新君临朝。

其他臣子顶多是站久了腰酸腿疼肚子饿,忍一忍还能挺过去。

利益相关的给事中吴敏、太常寺少卿李纲,太子詹事耿南仲等人却不敢忍。

僵持到天黑之后,皇太子还是不肯受禅的话,不排除道君和宰执们为了朝局稳定,会再择皇子即位的可能性。

若是如此,其他的臣子还能毫无心理负担地改换门庭,一手促成道君禅位皇太子之事的吴敏等人肯定要丢官去职,甚至还有性命之忧。

李纲之前已经冲过一阵,还把道君激得风疾发作,此时不宜再冲。

吴敏和耿南仲就在垂拱殿,一直没等到赵桓临朝,急得直跳脚,眼见天都快黑了,只能硬着头皮往福宁殿闯。

皇权移交如此敏感的时刻,候在殿外的内侍如何敢让两人进殿捣乱?

双方争执不休时,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梁师成刚好路过,吴敏赶紧呼喊,请求其人为自己二人通传天子。

梁师成也是道君信重的宦官,掌出外传导御旨之权,与很多重臣关系都不错。

其人当即答应了吴敏的请求,却没有直接出面,而是私下向尚书左丞李邦彦说了一个名字。

赵桓不肯即位,众宰执正束手无策,李邦彦适时提了一句“皇太子素熟耿南仲。”

自政和二年以礼部员外郎为太子右庶子算起,耿南仲辅佐东宫十余年,算是皇太子的绝对嫡系,其人要是劝不动赵桓,那就真没人能劝动了。

道君当即同意了李邦彦的建议,宣耿南仲进殿。

耿南仲果然熟悉赵桓,没多久便劝得皇太子同意即位。

如此,即位大典终于能够进行下去了。

宰执们由是退出福宁殿,赶到垂拱殿组织群臣恭迎新天子临朝。

结果,等了好一会都没等到赵桓。

只有梁师成从禁中跑来,告知百官:

“皇帝自拥至福宁殿,至今不知人。”

继承皇位后的第一次临朝,赵桓都能躲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生性胆怯不敢面对现实。

但自己死活都要拒绝的东西,别人却硬要栽给你,换谁能珍惜?

在赵桓看来,江山本就与他无关,看着这些蓄谋要害自己的人争斗得不亦乐乎,其人自然有心情看笑话。

当然,笑话看完,该处理的事还是得处理。

不然的话,真闹出了大动乱,照样小命难保。

当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对太学生陈东的上书做出正面回应。

其人上书的“六贼”之中,蔡京作为道君最重要的助手,专权跋扈,变乱祖宗法度,不知道损害了多少人的利益,被攻讦的自不用表。

而童贯这等卑贱宦官却能执掌兵权,官至太师爵封国公,将一干饱读诗书的文臣衬托得毫无用处,本就招人嫉恨。

其人还输掉了剿除徐泽的两场最关键战役,致使大宋一蹶不振,天下正人君子从此只能在徐泽的淫威下瑟瑟发抖,不除此贼不以安定天下人心。

梁师成虽然主管出外传导御旨之权,却不怎么喜欢害人,反而经常帮人。

其人称苏轼私生子,宣称以翰墨为己任,常邀宾客鉴赏书画,题识能令其满意者,便加以荐引,朝中大臣因而称其为“隐相”。

当年,赵桓年少无知,被徐泽蒙蔽而质疑君父,为道君所忌。

郓王赵楷趁机大肆活动,企图摇东宫之位,还是梁师成与李邦彦等人暗中相助,赵楷才没能得逞。

之前发生即位闹剧,若是没有梁师成,很有可能皇帝已经换了其他人。

严格来说,其人不仅无罪,还多次相助于新皇,是有功之臣。

但谁叫他是道君的另一只白手套呢?

李彦同样是道君身边得宠的宦官,杨戬死后,其人便主管西城括田所,侵害了无数“百姓”的利益,民怨极重,也该死!

王安中是文官,却靠跪舔蔡京、童贯、梁师成等人上位,全无文人风骨。

更重要的是,其人宣抚河东,却丢城失地,一举葬送了“两河”,害得大宋朝廷不得不迁都,损害了不知道多少权贵的切身利益,必须死!

至于朱勔,虽然主持花石纲为祸东南,还直接诱发了方腊之乱,确实罪大恶极。

可其人早六年前就已经被徐泽处死,如今骨头都快烂了,且花石纲也停办了两年,再把这个死人拉出来鞭尸,确实有点蹊跷。

不过,只要看看陈东的籍贯,就不奇怪了——两浙路镇江府。

阅读网址: ,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