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三十五章 提头来见

水浒新秩序 第三十五章 提头来见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很多门外汉来说,指挥打仗就是一门玄学。

处于玄之又玄的战局之中,能够准确判断下一场战斗将于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打响的人,都有资格在战争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而能够准确预判敌人的预判,并合理利用手中兵马打得敌人无力招架者,都当得起“名将”之称。

可在真实的战争中,能准确预测敌军行动的将领却少之又少,每一个都是稀缺资源。

不少人因为误判战争形势而被敌人牵着鼻子走,更多的时候则是相互误判而乱打一通,最终的的胜负只取决于双方的“误判率”对比。

严格地讲,大宋京东西路经略副使苏迟并不算是门外汉。

其人虽是文官,却因守土有责,对同宋两军的很多战例都有深入研究。

苏迟非常清楚同强宋弱的客观事实,早就预料到只要同军进攻濮州守军必然溃败,也明白济州照样挡不住同军的全力进攻。

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以及同军几年内数次南下都是直接威胁开封府的事实,其人之前才会将兵力收缩于有洸水可守的济州任城。

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发挥麾下兵马的最大效能——不求歼敌获胜,只求有效牵制同军兵力,以尽量给朝廷大军争取宝贵的时间。

本就相差天壤的军力,加上错误的布局,注定了宋军这一战极度不利的局面。

大战开始后,濮州不战而降,郓城土豪晁盖又跟着造反,济州门户大开,苏迟之前的布局出现了巨大漏洞。

而此时巨野县城中的兵力却不到三千人,其人只能命范琼急速回防。

勉强知己知彼的苏迟之所以会误判战争形势,在于没有搞懂同军此战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方向,错误地把濮州作为同军南下的侧翼战场,而不是主攻方向。

在其人看来,大同以“讨宋”为由出兵,最优的出兵路线不在京东西路,而在京西北路。

此时黄河正处于封冻期,战力远胜宋军的同军完全可以经怀州强跨黄河,然后一路凿穿郑州、颍昌和汝州,攻入南阳府,逼迫大宋朝廷再次签订城下之盟。

朝廷虽然在郑州东、西两面的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部署有重兵,但靠这些软脚蟹守住城池都够呛,就算冒险出城了,也没办法对同军后路构成实质性威胁。

以同宋两军的战力差距,这一穿凿战术不仅有实现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极大,也符合同军集中兵力直指要害的用兵惯例。

大同最多也就是在开德府部署一支偏师,牵制开封府方向的宋军,以掩护主力快速南下。

只要能成功逼迫大宋朝廷投降,割地赔款还不是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

如此形势下,敌军根本用不着在远离南阳府的京东西路浪费时间。

而大宋要应对的,就是不吃同军声东击西这一套,老老实实集结重兵于京西北路硬着头皮打,依托众多的城池一步步拖疲同军。

然后,再依靠后方持续不断的小规模袭扰战迫使其无功而返。

就算最终不得不和谈,大宋也能付出最小的代价。

袭庆府发生动乱后,京东西路形势无比危急,朝廷却没有从西线抽调一兵一卒,始终将重点放在战场正面上。

苏迟由此相信朝廷肯定比自己更清楚战争整体形势,才能做出如此清醒的应对。

其人要做的,就是守好济州这个关键节点不失,尽力拖住更多的同军,以配合朝廷的疲敌战术。

很明显,忠心大宋的苏副经略使虽然对同军的战力有清醒的认识,却严重误判了大同正乾皇帝涤荡天下的决心。

徐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目的,当然不是如之前檄文所说,只是为了追究大宋朝廷挑拨同金联盟欲要夹击大同的罪责。

哪怕赵宋朝廷的确有错在先,授人以柄,洗都洗不干净,但这点真不重要。

同军的战术选择,必须服务于大同帝国的战略需要。

徐泽选取的“讨宋”借口再正当,都掩盖不了讨宋之战是大同帝国从赵宋王朝身上割肉的事实。

所谓惩戒教主道君皇帝之语,不过是为了掩盖大同发动拓土战争事实的借口而已,并以此继续麻痹软弱可欺的赵宋朝廷。

徐泽需要软弱的赵宋君臣在不断为大同贡献国土的同时,仍竭尽全力维持其剩余国土的基本稳定,而不会因为害怕国灭身死直接散伙分家当。

毕竟,若是一战就打崩了赵宋朝廷,导致其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神州大地将有极大可能会出现军阀混战生民涂炭的局面。

若是如此,徐泽就只能提前很长时间发动灭宋之战了。

以大同帝国的实力,只要徐泽愿意招降纳叛,两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收取赵宋剩余国土都不是什么难事。

代价则是扩张过快而不得不继承赵宋王朝绝大部分的历史遗留问题。

不趁着兼并战争消灭尽可能多的守旧势力,就等着新兴的大同帝国在这些人的折腾下快速“折旧”吧。

即便以正乾皇帝的雄才伟略,也不愿面对这样的局面。

徐泽不惧与守旧势力进行任何形式的斗争,不管是来文的还是来武的,玩阳的还是玩阴的,他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但其人终究只是一个人,要做而又能做的事情太多,他可不想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与国内守旧势力的勾心斗角上。

家与国在很多方面的道理是相通的,无论治国,还是治家,风气都很重要。

大同帝国虽然处于开拓期,国内的主基调却不是战争,而是建设与发展。

原本动荡的敌国地区纳入大同治下,都能快速安定下来,完成社会改造的底层百姓很容易爆发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

大同国力蒸蒸日上的同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发生着千年未有之变化。

百姓始终都很朴实,明白美好生活从何处来,自己的利益又靠谁来保障后,便自发投身帝国的开拓大业中。

打败时刻不忘颠覆大同的大宋王朝,持续吸纳更多的人口,建立更大的市场,便成了大同帝国从上之下的内在需求。

客观上讲,大同帝国还有很多问题,朝野之间依然存在各种利益争斗。

境内的旧势力面对官府和共建会的强力镇压选择了屈服,但只要有机会,肯定会上窜下跳,尝试夺回他们在社会改革中失去的特权。

不过,这些并不是主流。

正乾皇帝大权独揽,国力蒸蒸日上,内部利益争斗远不足以影响建设与发展的总基调。

这种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塑造来说极为重要,甚至重于开拓的速度。

并不是徐泽故意挑起讨宋之战,而是快速发展的大同需要扩张、扩张、再扩张,反倒是徐泽刻意压制本国扩张的速度。

软弱无能的赵宋王朝必须灭亡,但在彻底灭亡之前,这个腐朽的王朝还要完成其该完成的历史使命。

徐泽就是要通过持续的战争,让守旧势力认清大同帝即便开疆拓土也不会与他们妥协的事实。

古往今来,唯一能接受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只有大宋。

没有了大宋,他们什么都不是。

如此,逼迫这些人自觉坚定对抗之心,主动出人出力大宋王朝。

最终,要么守旧势力众志成城消灭了大同,要么随着大宋一起被消灭。

由此,王黼、孔端操等人在战前主动接触大同欲要投诚的试探,注定不可能得到正乾皇帝的正面回应。

对徐泽来说,提着脑袋坚决抗同的反动派才是好反动派。

还没开打就跪地乞怜的既得利益者,反而是最有可能毁掉大同事业的寄生虫。

投降可以,先纳上投名状再说!

如同当初的安阳韩氏一样,大同帝国的政策始终对事不对人。

官府不会为了逼迫大族分宗而捏造罪名乱杀人,也不会因为他们老实分宗了,就宽恕犯有重罪的宗族成员。

孔端操撰《孔子改制考》献媚不成反为千夫所指,家门被泼狗血只是第一步。

共建会已经向法部和监部提供了很多信息,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开始的孔氏内斗又牵扯出更多历史悬案。

只待仙源县社会改革初步完成,法部就会组织对孔氏进行清算。

而王黼地位虽崇,家族势力却远不及孔氏,真要投降了反而容易处置。

但其人贵为赵宋王朝的太傅楚国公,一旦投降大同,可能会带动众多赵宋官员争相效仿,却不是徐泽想看到的。

综合以上问题,徐泽确定的讨宋之战第一阶段作战目标,便是暂时避开一直准备投降的开封府留守王黼,先拿下京东西路,再向西步步推进。

以此步步蚕食之态,迫使赵宋朝廷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做出改变。

要么变得更加反动,变本加厉地压榨底层百姓;要么学习大同帝国,向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上户开刀,以获取更多的战争潜力。

无论赵宋朝廷选择哪种形式的救亡图存,都是徐泽乐见其成的结果,都能让日后归于大同治下的百姓更深刻地感受到新朝的美好。

同宋两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只要大同不接连犯重大战略性错误,任赵宋如何挣扎,最终都改变不了坐等灭国的命运。

不说战略上的全面被动和军事技术上的代差,仅战术层面,同军这些年持续南征北战锻炼出的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就是赵宋王朝羡慕不来的宝贵财富。

战部在战前制定的作战方案,是以第四、第五两个军合力拿下京东西路。

第四军先出开德府直取濮州,然后继续南下攻下兴仁府;

第五军则出沂州拿下淮阳军,再经徐州北上。

两军会师于南京应天府,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后,再耐心收拾抗同意志最为坚定的济州之敌。

北线大战发起后,第五军前锋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轻易越过鄄城边境线。

率队的师正解珍敏锐意识到濮州可能不会有大战,当即派人将这一军情汇报给了在开德府靠前指挥的军正牛皋。

牛皋很快就认可了解珍的判断,其人一面派人向后方巡视的皇帝汇报这一情况,一面果断派出岳飞统四个营的骑兵快速穿插以扩大战果。

其人给岳飞的任务是经濮州西南面的临濮县南下,突入兴仁府,搅乱敌军的部署,为随后赶到的步军创造战机。

牛皋知道岳飞善于把握战机,并没有限制死其任务,又给了后者临机决断之权。

等岳飞追上半道的解珍部时,情况已经再次发生了变化。

得知同军攻入濮州,鄄城投降后,范县、雷泽、临濮三县也跟着投了降,雷泽守军还主动提供了济州方面最新的军事情报。

岳飞认为本部是骑兵,没有携带重武器,即使马上突入到防守严密的兴仁府,也很难攻城,反倒是兵力空虚的济州大有可为。

解珍支持其人的想法,却没有放弃既定进攻计划。

两部刚刚会师,便又分开。

解珍率步兵接管临濮,并继续向南攻入兴仁府南华县。

岳飞则率骑兵经雷泽东进济州,其部刚进郓城境内,前锋耶律九斤便遇到了一队正在抢夺百姓家中财物的匪军。

同军军纪严格,对祸害百姓者从来都是从重从速处理,而岳飞部尤甚。

耶律九斤虽是契丹人,却深受岳飞影响,当即抓住了这队祸害百姓的匪军,并从领头者嘴中得知郓城晁盖已反的消息。

晁盖自知力薄,害怕官兵前来镇压,造反后就一面大肆裹挟周边百姓为伍,一面派人前往濮州,告知同济州百姓急盼王师入境。

这队人马正是晁盖派出迎接同军使者,带队小头目段景住途中见到一上户人家有马,寻思着见王师总得有点排面,遂前去以迎大同王师的名义征用。

结果,自然是遭到严辞拒绝,于是便有了耶律九斤等人之前见到的一幕。

冲突**有三人受伤,一人死亡,死者正是拒绝献马的上户家主。

随即赶到的岳飞得知了此事的详细情况,当即命人砍了段景住,并安排耶律九斤快马将其人的头颅送到蔡合镇给晁盖。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