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三十三章 社稷之臣

水浒新秩序 第三十三章 社稷之臣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临安城,亥时三刻,给事中吴敏才由宫中返回自己的宅邸。

大同正乾皇帝御驾亲征即将侵入大宋的危机时刻,教主道君皇帝却要丢下自己肩负的责任,执意推皇太子赵桓出来顶锅。

朝廷为此乱作一团,吴敏这个掌驳正政令之违失的给事中也跟着受累,在宫中熬了整整三日才被放回。

疲惫已极的吴给事只想赶紧回屋睡一觉,待补足了精神再考虑令人头疼的大宋社稷问题。

“相公。”

老门子显然看到了老爷的状态极其不好,欲言又止,吴敏从其人的表情中读懂了定是有重要人物要见自己。

“是谁的投帖?”

“是,是太常少卿李相公。”

“伯纪?”

李伯纪(李纲表字)乃是非常人,且与吴敏相交莫逆,其人在这个要命的时候来找自己这个天子近臣,定是有机密要事相商。

“快去请!”

李纲是常州无锡县人,政和二年进士及第,三年后官至从七品的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其职掌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位卑而权重,三师之尊亦在其监察之列,乃是大宋官员刷声望升迁的快车道。

李纲任职不久便因议论朝政过失而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员外郎,迁起居郎。

起居郎从六品,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大朝会则与起居舍人对立于殿下螭首之侧,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之职。

如此重要的职务,对出任官员的能力、人品都有极高要求,更重要的是常伴天子身侧,如无皇帝点头,便是打破脑袋也休想争取到。

很明显,李纲之前“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之职,并非失去了天子宠信。

恰恰相反,其人担任殿中侍御史的时间虽然不长,就干好本职刷够了声望,并受到教主道君皇帝青睐,提前晋职了。

凭着教主道君皇帝的这份恩宠,李纲只要在天子身边老实待上数年,再外放一职熬足资历,此生位列宰执便是注定的。

但李纲这等有抱负的人,又如何愿意为了一柄清凉伞而做个循吏?

宣和元年五月,东京遭遇百年罕见的大水,罹难百姓不计其数。

彼时,大宋尚未从京东大乱中回过元气便遭此洪灾,结合之前军器监军士吃龙的传言,城中顿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教主道君皇帝为此寝食难安,数次亲临抗洪一线组织抗洪,就连通真达灵元妙先生林灵素都其人被派往城头作法,洪水却不曾消减半分。

李纲在皇帝身边数年,看到了太多帝国积弊,清楚天子再不振作大宋社稷就有覆亡之危,乃趁机上《论都城积水为害疏》,言:

“国家都汴百六十载,未尝有变。今城面巨浸,湍悍峻激,东南而流,其势未艾,或淹旬时,因以风雨,不可不虑。夫变不虚生,必有感召之灾;灾非易奭,必有消弭之策。望陛下断自宸衷,诏廷臣各具所见而采行其说,济危图安,以答天戒。”

彼时,洪水已经直冒安上和南薰两大城门,形势异常危急。

教主道君皇帝正被天灾**的局面搞得焦头烂额,急需去洪救时之策,最担心的便是臣子们借天灾发难掀起朝堂争斗。

李纲这匹夫却偏偏要在奏疏中明言“夫变不虚生,必有感召之灾”,又建议“诏廷臣各具所见”。

正是怕什么偏就来什么,赵佶生怕事情会闹大,乃以李纲迂腐不晓世事为由,斥其人归家闭户反思。

后者却不识好歹,一再乞求直前奏事。

这下,教主道君皇帝彻底火了,下诏:“都城外积水,缘有司失职,堤防不修,即非灾异,忠言谠论,未始不求,岂假天灾!”

其人是先以诏书的形式说明开封府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有司失职,堤防不修”,不干天灾的事,以堵住众臣继续拿洪灾做借口搞事。

随即又降诏“纲挟奸卖,直送吏部与监当”,以此杀鸡儆猴,平息朝野舆论,好集中精力抗洪救灾。

待洪水稍退,教主道君皇帝又降李纲一官,发配福建路南剑州沙县监税。

这一贬,就是整整五年。

今年,朝廷为大同帝国所逼被迫放弃一百六十余载的都城开封,迁至临安,此事导致众多官员个人利益受损而与皇帝逐渐离心。

到临安后,教主道君皇帝除将少数不放心的官员留在了东京留守司御敌外,还陆续调整了部分朝官,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李纲便是在这个背景下被赵佶召回朝堂,并授以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以示恩宠。

只是,经过这五年的贬谪,李少卿显然与教主道君皇帝有了隔阂,回朝数月,始终没有上过一道奏折议论国家大事。

其人在如此敏感的时间段半夜找吴敏,肯定有机密要事。

吴敏知道李纲性子急,收到自己回宅的消息肯定很快就来,乃直接到书房裹条毯子打盹等后者。

其人预料得不错,李少卿深夜来访的确有机密要事相商,而且很急,睡下不多时便被家仆喊醒。

“老爷,老爷,李相公到了。”

“唔——”

连夜辛劳,吴敏刚被喊醒还有些迷糊,待逐渐清醒过来,就见李纲黑着脸一言不发地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相交多年,其人自知后者的脾性,赶紧支走了家仆,起身亲自为李纲倒上一盏茶水,顺便也为自己倒上一盏以醒瞌睡。

“伯纪深夜光临寒舍,所为何事?”

“哼!”

待吴家仆从退了出去,黑着脸的李纲才冷哼一声,张口就噎死个人。

“所为何事?大宋的天都快塌了,吴相公还能有如此雅兴品茶打盹,可是早就找好了新东家,就等着北面而事那伪帝了?”

“咳,咳——”

饶是相交莫逆,吴给事也被李少卿这句话噎得呛了水。

“伯纪,咳!伯纪有话直说,你我至交,又何必拿话挤兑我。”

“直说,那好!”

李纲故意挤兑吴敏,等得就是对方这句话,当即接话道:

“那你告诉我,道君是不是准备南幸了?”

“呃——”

教主道君皇帝确实有南幸之意,且已经着人开始进行相关准备。

这本是极为机密之事,但在如今这种形势下却很难瞒住宫外。

李纲肯定是从某个渠道听到了风声,今夜跑到自己家里绝对不是为了打探消息,而是要借机搞事。

吴敏还在犹豫,却见李纲满脸嘲讽,乃咬牙答道:

“天子确有南幸之意,伯纪究竟有什么话,还请直言!”

李纲果真没有吃惊这个消息,当即起身,直视吴敏。

“事态紧急,道君欲要南幸,却以皇太子建牧,是准备让国本留守南阳?东宫恭俭,守宗社可,建牧不可。伪同猖獗,若非传以位号,使其招徕豪杰,与之共守,何以克济?公为天子近臣,为何不为上进言?!”

李纲的意思很明确。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太子虽是法定的储君,离皇帝之位仅有一步之遥,却也是世上最远的距离,二者的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皇太子建牧也还是皇太子,很多事依然拍不了板。

而同宋两**力相差天壤,以大宋的弱势,若没有天子的权力调度举国之力,想守住临安甚至打退敌军,谈都不谈。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众宰执都不愿劝说教主道君皇帝让出手中权力,自己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又算个屁啊!

吴敏心里暗自吐槽,却不敢如此照直答复性子冲的李纲,试探道:

“为监国可否?”

“不可!”

李纲果断摇头,直接抛出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唐肃宗灵武之事便是前车之鉴,当时不建号不足以复邦,而建号之议却不出于明皇,后世惜之。今上聪明仁慈,定能知晓其中利害。”

李纲这话说得已经相当露骨了,吴敏听了只犯嘀咕。

大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乱逃到马嵬驿的唐玄宗再遭兵变,丧胆之下,执意要去成都避乱,令太子李亨留下阻截叛军。

李亨虽有雄心,却因缺兵少将难有作为,建宁王李倓趁机建议其人前往朔方(即灵武,李亨曾任朔方节度使)先立稳脚跟,待势力壮大后再收拾河山。

李亨听从了李倓的建议,渡过渭水,经奉天、永寿、新平郡、安定郡等地,到达平凉郡,补充了一些军队,但实力依然微弱。

彼时局势混沌,朝廷权威大丧,各地军阀拥兵自重,李亨到达平凉郡后便不敢再向前,名为休整,实是观望朔方文武的态度。

李亨率军赶至平凉郡的消息传至灵武,朔方节度留后杜鸿渐、节度判官崔漪等人商议后认为迎太子有利于平定叛乱,收复两京,乃率军前去迎接。

经过试探,双方迅速达成默契,待李亨到达灵武后,众人便立即拥立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而远在成都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则被众人遥尊为“太上皇”。

玄宗皇帝在马嵬驿与李亨分道扬镳时,并没有内禅皇位给皇太子,其后也一直宣布没有退位,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本质上讲就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政变。

但彼时玄宗弃京西逃,皇太子若不即位重建朝廷,就无以号令天下。

而李亨要是没有做皇帝以赏罚天下的觉悟,各地文武也绝不会为注定给不了自己好处的皇太子打生打死。

灵武之事,乃形势如此,不得不发。

双方各取所需,正是“不建号不足以复邦”。

大宋如今的形势比起大唐当年更加危急,而朝中文武也尽皆人心惶惶。

教主道君皇帝一旦离京,不愿投降大同的诸臣为了自己的付出有价值,也会想办法拥立皇太子即位,赵桓若是聪明,就会“顺天应人”。

所谓“建号之议却不出于明皇,后世惜之”,纯粹就是鬼扯。

莫说李纲嘴中的“后世”,就是大唐还没有灭亡时,很多人对唐玄宗的评论便是“一代明君,可惜死得太晚”,根本就没人“惜之”。

唐肃宗虽在灵武篡位,却主动担起了复国的重任,不仅没有遭到臣子们的谴责,还获得了各地军民的支持,并成功平灭了叛乱。

反倒是李隆基虽然因为儿子夺位被迫做了太上皇,却也免去了做亡国之君的屈辱,还得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美谥。

李纲此时引用这个典故,就是明确告诉吴敏既然教主道君皇帝要跑路,那就别怪臣子们拥立他的儿子做皇帝。

若是教主道君皇帝同意,赶紧让位,然后该干嘛干嘛,还能落个好名声;

若是不同意,则所谓的“后世惜之”之语,就要落在其人身上了。

很明显,李纲就是第一个跳出来逼迫教主道君皇帝退位的人,而这个时候能向天子进言的给事中吴敏,则是李纲选定了要刺向天子的尖刀。

“伯纪,兹事——”

见吴敏话中有犹豫之意,李纲上前一步,梗着脖子道:

“你不敢?那好,现在就绑了我进宫见天子吧!”

吴敏也知此事非同小可,一旦说出来就没有回头路,只能长叹一声。

“嗐!伯纪你这又是何苦呢,我听你的还不行么?”

事涉大宋江山社稷和天下亿万士民之利益,李纲才不得不行此下策给吴敏下套,直到后者真应下了此事,其人这才后退一步,向好友长鞠一躬。

“纲代大宋子民谢吴公高义!”

“哎!”

次日大早,急于甩包袱跑路的教主道君皇帝又召给事中赴都堂禀议。

吴敏既已下定决心,便提前准备了以臂血书就的札子呈于御前。

其人自然不可能如李纲这般直来直去,其札文大略如下:

“皇太子监国,特国家閒暇之时,典礼如此。今大敌入寇,必假皇太子以位号,使得为陛下保守宗社,收将士心,以死捍贼,如臣之计,则天下可保也。”

教主道君皇帝果真聪明仁慈,当即明白了吴敏的真实意图。

敌国大军攻入京东西路的紧急军情昨夜已经入京,同军很快就能打到南阳来,赵佶全无心思留在临安城,稍作犹豫便借驴下坡。

其人痛快地答应给事中之请,命有司准备内禅事宜。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