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十三章 大宋这栋破房子真快垮了

水浒新秩序 第十三章 大宋这栋破房子真快垮了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弱国无外交,更没资格赢得他国的尊重。

大宋使团进入大同境内后就一波三折,并在隆德府服了一段时日的苦役,受尽羞辱,但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出使任务,众人没有白遭罪一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国事紧急,完成出使任务后,除了因疾未愈暂时滞留大同的副使景王赵杞外,其余人等皆在太傅楚国公王黼的带领下启程返回开封府。

河东路已经全部纳入大同治下,使团回去的路线便做了更改,由河东路泽州进入怀州,经卫州渡过黄河直接进入开封府。

为了保证使团途中的安全,徐泽特意安排了一个营的兵马护送。

根据两国之前议定的协议,河北路剩余的两州一军都要割给大同,但此时毕竟还未得到大宋朝廷的确认并正式移交这三地,同军不能擅自进入大宋国内。

王太傅有心推辞,又怕正乾皇帝恼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进入怀州后,见到了一派兵荒马乱的景象,众人才明白过来正乾皇帝为何要派军队护卫使团。

田地之中看不到忙碌的农人,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村子也寻不到几个人影。

就连朝廷花费巨资营建的烽堡也没有了戍卒,倒是道旁的树林之中隐隐传来不怀好意的窥视。

王黼虽然不知道怀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却知道此地不可久留,也不敢去河内县了,直接带着使团一路向东,计划经过修武县进入卫州。

修武县知县倒是没有擅离职守,但城中守军却跑了个干净,全靠临时征召的青壮守城,外面兵荒马乱,城中人心惶惶,大白天都得紧闭城门。

使团需要补给并了解怀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必须先在修武县落脚。

结果,王黼派人去叫城门,守城的青壮看到使团背后军容严整的同军,竟然会错了意,直接开城投了降。

怀州很快就要交给大同,投不投降都一样,王黼没心情管这桩乌龙事件,赶紧找到知县询问缘由,方才知道这段时日因传言造成的大逃亡。

其人在隆德府待了那么久,自是知道兵变早已被控制,但仍不敢久留,在修武县稍作调整后,又赶紧启程前往卫州。

卫州倒是没有怀州这么乱,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乱。

使团到达获嘉县就被驻守的宋军拦了下来,不允许同军官兵入境。

同军护卫官兵的主要任务是将使团安全送到宋军手中,并不是攻城略地,任务完成便退回了河东路。

但等王黼出示印信,要求守军立即送使团过河的命令却遭到了拒绝。

理由是卫州形势严峻,一切重大军政活动必须听从河北路招捉使的统筹安排。

王太傅身居朝堂,却从没有听说过什么“河北路招捉使”。

很明显,这个不伦不类的官职是使团出发后的这段时间才设置的,而担任此职者正是河东骁将李成。

其人因收拢溃卒且挡住乱民入京有功,被朝廷授予河北路招捉使,升官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虽然赵宋在河北只剩下了两州一军,辖区小得可怜,“招捉使”这官职也不是正规编制,一听就草鸡得不行,但李成手下的万余兵马(对外号称三万)却是实打实。

不说李招捉在河东路屡屡阻击强敌,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仅凭这么强大的一支武装出现在与开封府只有一河之隔的卫州,朝廷封其一个右武大夫防御使以安抚其人,无论如何都不过分。

要说李成也确实是个人才,不仅勇力绝伦,能挽弓三百斤,而且治兵颇有一套。

其人以襄垣县兵起家,号令甚严,整个河东南路诸军唯有襄垣县兵能响应宣抚使的征召及时聚齐,就可见一斑。

李成深知乱世之中手下军将方是立身之本,不仅治军严,而且对麾下兵士结以恩义。

诸如临阵必身先,士卒未食不先食,有病者亲视之,行军若遇雨雪与兵士同淋等等,其人均是无师自通,深得古之名将邀买士心之手段。

效果也看得见,襄垣县四营兵马始终追随其人,辗转至卫州时仍有千余人。

正是靠着这些人为基干,李成才能通过收编、笼络、结盟等手段控制其余各地兵马,还得到了孔彦舟、傅庆等俊才的投靠。

孔彦舟乃是河北路相州林虑县人,因父母早亡无人管教,少时便流落街头,整日与一帮泼皮无赖混迹市井之间。

同舟社接管河北后,相州的土皇帝安阳韩氏没多久就在内斗中分崩离析,引发相州政治大地震,原本与韩氏利益相关的白、黑和灰色势力均在同舟社的打击下遭到了重创。

共建会组织建立起来后,泼皮无赖们生存的土壤被逐步铲除,往日营生做不下去了,孔彦舟等人不得不另谋出路。

其人原本想参军,却因为年龄太小同军不收(彼时孔彦舟还不到十五周岁),又吃不了种地的苦,只能靠打临工兼偷鸡摸狗勉强度日。

后来,孔彦舟在雇主家行窃时被撞破,因害怕同舟社刑罚而暴起杀人。

由此,其人在相州待不住了,只能偷越国界,辗转逃入河东路泽州境内聚众为盗。

孔彦舟仿佛天生就是吃盗匪这碗饭的,很快就闯出了名声,逐渐在太行山中站稳了脚跟,接连收拢了数百亡命之徒。

不仅如此,其人还极善审时度势。

山寨做大后,补给越来越难,孔彦舟抓住了官军屡次败于同军,河东路兵力空虚的好时机,主动下山接受招安,一举洗白了自己的身份。

随后,李成带兵入泽州,境内谣言四起。

孔彦舟敏锐意识到干大事的机会来了,又主动投靠李成,并协助后者除掉了几名泽州军官以吃下他们的部队。

李成能够在泽州快速扩充实力并打下相对坚实的基础,孔彦舟功不可没,其人也因此“大功”,小小年纪就得了李成的倚重。

傅庆则是卫州本地窑户,成长经历与李成有几分相似。

同军控制河北路后,原本护卫京畿的卫州一下就成了前线重地。

为应对同军强大的压力,朝廷在怀、卫、滑三州和安利军大肆招募效用士。

傅庆便是那时应征入伍,之后便展现了敢于亡命的天赋,多次执行别人不敢执行的侦察任务,逐渐在卫州宋军士卒中积累了不小的名气。

李成驱逐怀州兵马进入卫州后故技重施,逐步控制两州的官军,此举自然遭到了部分军官的强烈抵制。

傅庆审时度势,认为李成是个能成大事的人,果断抓住机会,鼓动士兵以讨赏为由向各部的军官施加压力,帮助李成顺利掌控两州部队而被后者委以重用。

这几年,大宋屡屡败于大同,国势急剧衰落,对内的压榨却越发严酷。

而各地文武官员经历中山府陈遘、代州郭仲恂等事后,也逐渐认清了教主道君皇帝的凉薄,尽皆选择明哲保身。

当官的不管事,地方上匪夷所思之事便层出不穷,头脑稍微聪明点的人都能看出大宋亡国迹象尽显,野心之辈的机会已经来临。

孔彦舟、傅庆等人能力皆不及李成,野心也稍逊,却都清楚赵宋这艘破船就快要沉了,而李成则是符合他们期待的新船长。

尽管后者这艘小船也很破,但至少能载他们一程,先过了眼前这个阶段再说。

得众好汉相助,李成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掌控上万兵马,能不能打暂且不论,至少做到了号令基本统一。

赵宋朝廷发现卫州“数万大军”隐隐失控后也慌了神,一套加官进爵的老套路下来,反让李成、孔彦舟、傅庆等人愈发看清了朝廷的软弱。

因而,即便以王黼太傅楚国公之尊,要想由卫州渡河,也得经李捉讨的同意才行。

幸好王太傅别的本事没得,见风色的本领却是一等一的,发现获嘉县形势不对后,果断收起自己的官威,老实等待李成的放行命令。

李成是个很善于学习的人,他从大同正乾皇帝的起家史中得到了启发,很清楚借势而为和拥兵自重的重要性。

其人只是要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大肆扩充实力,以备即将开启的天下大乱中大展拳脚,并不是樊瑞、方腊之流看到点苗头就跳出来作死的无脑莽夫。

因而,得知朝廷使团要求过境时,李成立即赶赴获嘉县,拿出当初侍奉王安中的态度,亲自护送使团由新乡县渡过黄河。

有惊无险地回到开封府,得到了更多消息,王黼等人方才知道这段时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仅仅是大同正乾皇帝巡游河东北路,同军都没有正式发动进攻,大宋王朝便风雨飘摇,亡国之相尽显。

因隆德府兵变传言而导致的泽州百姓逃荒大潮,已经波及京西北路孟州、河北西路怀州、卫州等地,只是朝廷要解决的众多棘手大事之一。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怀州百姓大逃荒的背后,竟然还有教主道君皇帝的一份“功劳”。

隆德府兵变发生后,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根据部将李成的建议,及时派快马将此事上报了朝廷。

赵宋王朝面对大同帝国(同舟社)始终处于下风,这些年一再经历出现突发事件,多少也锻炼了赵佶等人的神经。

在朝堂乱作一团中,天子居然还能想起自己的宠臣——两个月前因父丧丁忧在家的怀州籍尚书左丞李邦彦(王安中出职隆德府后,赵佶晋李邦彦为尚书左丞)。

教主道君皇帝一面下诏永兴军路、京西路、京畿路、河北西路、淮南东路等地加强戒备,以应对河东路失控后的危急形势。

一面又向怀州派出专使,以国难当头需重臣辅佐为由,对尚未满丁忧期的李相公夺情(即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怀州李氏商贾之家却出了李邦彦这个如此得天子宠信的相公,自然倍受人关注,李邦彦被天子夺情,理所当然地惊动了很多人。

好巧不巧的是,其人回京复职时,泽州大逃荒的百姓正好逃到了河内县。

两件事扯在一起,很难让人不怀疑朝廷早知道隆德府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故意瞒着怀州的愚民村夫。

在知州老爷借为李相公送行之机遁逃后,这场逃荒浪潮便进入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野心极大的李成主动进兵卫州,挡住了百姓继续逃荒阻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还真是立有大功的。

但去路受阻的百姓在恐慌的驱使下,私渡凌汛期的黄河,由此导致大量死伤,则不在朝廷的考虑之中。

当怀州、卫州大乱之时,朝廷寄予厚望的陕西诸路也出了大问题。

唯一能够牵制河东路的永兴军路西军竟然在朝廷最需要的时候,闹出了兵变。

其实,也不算是兵变,准确来说是士卒鼓噪,以朝廷用人不当为由,不听调遣——罢工不干了。

当然,罢工归罢工,朝廷的饷钱还是得照发。

即便久掌西军的豫国公童贯也奈何不了这帮油盐不进的丘八,直到朝廷根据豫国公的建议,再三降旨,请动太原府兵败后引咎致仕的种师道再度出山,这场闹剧才结束。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大宋这间破屋子仅仅是遭到正乾皇帝河东北路之巡的波及,就诱发了一系列极其严重的问题。

永兴军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作为陪都的南阳府也出了事。

起因很简单——朝廷大肆修建行宫,征用了当地百姓的土地,赔偿却少得可怜,这些人利益受损自然要闹。

本身这事之前就已经压了下去,但在大宋遭遇大难教主道君皇帝急着迁都之时,在有心人的煽动下,这事又被炒热并很快就失去控制,甚至引发了流血冲突。

这还没完,淮南东路光州、梓州路泸州、两浙路徽州等地也相继爆发了民乱……

得到这一连串的坏消息,王黼终于明白了朝廷会如此忌惮李成。

只因这个时候,朝廷真的不能再逼反一个靠开封这么近的军头。

委曲求全也好,顾全大局也罢,都只有渡过了眼前的危机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阅读网址: ,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