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二章 银票真烫手

水浒新秩序 第二章 银票真烫手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很久没有听到别人对自己用“大官人”这个称呼了,柴进闻声一怔,迅速回转身子,就见两个巡捕已经站在了自己身后。

其中一人似乎有些面善,柴进却实在想不起对方是谁,幸好那人脸上有刺字,倒是没让柴进陷入尴尬。

“徐——徐教师?不,徐观察!”

当年,因为一支意外歪倒的烟花,大宋殿前司金枪班教师徐宁稀里糊涂牵涉进了“惊天大案”之中,从令人羡慕的御前侍卫瞬间沦落为小命难保的罪囚。

幸好教主道君皇帝昏了头,居然借这次大案抓了一大批贩卖烟花的商贾,甚至还想拷掠商贾牵出已经隐隐有些尾大不掉的军头徐泽。

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惊天大案没有牵出徐泽,反牵出了个李子义,从而引发了京东东路危机,逼得赵佶不得不赶紧放人以平息朝野舆论。

本来因为涉此惊天大案而死定了的徐宁也因案情的戏剧性变化,又稀里糊涂地捡回了一条性命,受了一段时间的牢狱之灾后便被刺配沧州。

正是在那时,柴进见到了过路的配军徐宁,并按照惯例给予了其人钱米接济。

彼时,柴进相继遭受徐泽、洪安、武松和林冲等人轮番的打击,对于结交过路好汉一事已经不甚热心了。

其人虽然见了徐宁,却只是按照惯例顺手赏了后者一斗白米和十贯钱,并无格外高看之举,后来二人便再无交往,自然谈不上什么交情。

不想,时隔数年,徐宁居然还能凭背影认出自己,自己却要靠对方脸上的刺字才能想起名号来,柴进也是颇为尴尬,赶紧施礼。

“进往日轻浮,不知世间艰难,‘大官人’之称当不起,当不起,徐观察若不见外,称呼进为柴掌柜即可。”

徐宁公务在身,还没到散值的时间,街上也不方便说话,乃顺着柴进的话题道:

“既如此,柴掌柜也可称宁为徐副捕头。不知柴掌柜下榻何处?”

柴进知道徐宁这是有意结交,恰好自己在塘沽人生地不熟,的确需要这样的帮助,告诉了其人自己住的旅邸后,便施礼告辞。

三年前,宋军溃败于大名府南乐镇,同军随后兵临开封府,赵宋朝廷被迫签署屈辱的卖国条约,将河北路割给反贼徐泽,徐宁服牢役的沧州也在其列。

同舟社接管各地后,照例有很多破旧迎新的活动以赢取人心,其中就包括清理刑狱。

确有冤情者可申请复审,一般都容易洗脱罪责还清白身。

可彼时徐泽还是名义上的宋臣,徐宁虽在东京皇城宣德门外与徐泽有过一面之缘,却贵人多忘事,根本不记得自己曾与大名鼎鼎的徐社首有“交情”。

其人看不清天下大势,没敢上报自己的冤屈,一直跟着其他没有冤情的犯人老实服苦役。

同舟社拿下河北路后,沧州的前两任知州是彭如圭和韩肖胄,二人皆是有事尽心做没事不找事的官僚。

徐宁不主动上报,自没人为其主持公道。

待到第三任知州到任,更不可能没事重新清理前朝积案了。

好在同舟社接手河北后,修路挖渠等基础建设不停,需要的人力很多,而且钱粮保障也很到位。

即便是服苦役的犯人,只要努力做事也能吃饱,若是超额完成工程段,还能按比率拿到奖励。

如此,徐宁硬是拖到大同建国,正乾皇帝诏令大赦天下方才得以解脱。

此时,原籍开封府已成敌国,回不去了,其人只能落户沧州。

获得自由身之后,徐宁就面临生计问题。

若只想不饿死,大同治下欣欣向荣,凭着一把子力气随便做点事也能勉强过活。

只是徐宁还有家小跟着自己遭罪,一点积蓄也早在这几年用完了,不仅解雇了侍女,其妻还得接手工养家。

其人本有意投军,但徐泽北伐成功,与民休息,同军已经不在河北大规模征兵了。

而且大同早过了缺人才缺战将的初级阶段,对沾染了很多坏毛病的宋军军官不甚待见,徐宁年龄已大,也没法再从大头兵做起。

其人除了跟着工程队继续干粗活外,还常打临工补贴家用,日子渐渐还算过得去。

实际上,徐宁一家负担不大,日子并不算太差,只要努力终究会好起来。

但人与人不一样,经历了东京城中的奢靡生活,再过这种穷苦日子便格外难熬。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宁得知自己的表弟汤隆竟然在格物院出职,经常能见到皇帝,也算是美差,便说于浑家听,其妻当即鼓动他去寻汤隆求个好差事。

为了家小的幸福日子,徐宁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求自己的表弟了。

不想,汤隆一直记恨着表哥当年混得好时六亲不认,死了亲舅舅都不来探望慰问的恶劣行径,拒绝承认这门亲戚。

兴冲冲地跑了几百里,结果连汤宅的门都没能进,家中还有妻儿需要养活,徐宁不愿就这么回去,准备再等两日天碰碰运气。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其人竟然真碰到了运气。

就在徐宁在燕京熬了三天准备放弃返回沧州时,见到了兵部尚书张绍散朝归宅的仪仗,猛然想起二人还有些许交情。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徐宁跟着仪仗一路到了张宅,并厚着脸皮求见张尚书,想请其人出面为自己和表弟汤隆说和。

也幸好是大同王朝初建,高阶文武都比较亲民,张绍原本出身不高,又没有家人拖累,宅邸中还没有形成那么大的规矩。

不然的话,拜帖都没有一张,仅凭前朝刺配犯一句“开封故人徐宁求见”,门子理都懒得理你。

张绍早过天命之年,精力大不如前,已经跟皇帝说好,只待兵部架子搭好走上正轨后就申请致仕颐养天年。

其人虽然接见了徐宁,却不想管汤、徐两家的狗屁倒灶事。

但他还是资助了对方一笔钱,并给他指了一条明路——界河入海口即将开港建城,届时会有很多机会。

徐宁不敢耽搁,得了钱就赶紧回到沧州,向州衙提出了自己当年的冤案申诉。

大同政权造反起家,自没有前朝有罪本朝不录的规定,但官府招募公务人员也是有隐性标准的。

同样的条件,身家清白者肯定比有“前科”者更有优势。

徐宁想要再次吃上皇粮,最好还是先洗掉自身的不白之冤。

其人这个案子虽然发生在赵宋的开封府,但由于轰动性极大,反而不难查。

大同行政效率与赵宋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收到徐宁的申请,州衙没做耽搁,随当月工作月报一起报上去,二十来天后,法部就出具了无罪认定。

恢复清白身的徐宁赶上了塘沽设县的第一班车,凭借着过硬的综合素质,顺利应聘到了巡捕一职,之后又因工作出色,升为副捕头。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再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徐宁有了很多感悟,逐渐改变自己的做人做事的一些习惯。

对比金枪班同袍的恶意构陷和表弟的拒不认亲,柴进对他这个过路囚徒给出的钱粮资助便显得弥足珍贵。

因而,其人今天见到了柴进,便情不自禁地寻上来打招呼。

散值后,徐宁寻到了柴进下榻的旅邸,邀其吃酒。

徐宁的性子变了不少,柴进的变化却更大。

吃酒归吃酒,柴掌柜闭口不提当年和江湖之事,反而是一口的生意经,并请徐宁帮自己留意塘沽有无商家转让店铺。

为了表示感谢,柴进还当场拿出了一张银票塞给徐宁。

此举却让后者如同突然碰到烧红的火钳,吓得赶紧缩手。

“柴掌柜万不可如此莽撞!”

徐宁边说话边扭头张望包厢门口,确认没有人方才松了一口气。

“朝廷法度森严,柴掌柜此举不是答谢,实是害人,莽撞了,莽撞了。”

柴进见徐宁额头都是汗珠,知道他真不敢收这钱,当即将银票收回并向对方道歉。

但其人心里却是暗想徐宁小心过度,完全没有必要。

不可否认,大同新朝廷确实法度森严,基层官吏也的确远比宋辽的同行清廉,但这个清廉也只是相对而言。

大同朝廷毕竟脱胎于宋、辽两个旧王朝,基层官吏也来源于旧时代,千百年积累的官场恶习哪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柴进这几年与市井小人打交道,早明白了什么叫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塘沽的情况其人不清楚,但在诸城开店铺,若是不能结交几个小吏总归不踏实。

当然,新朝新气象,大同治下明目张胆索贿摊派的官吏基本绝迹,或者说以柴进的层次和交往圈子暂时还没接触到。

可正常的人情往来,吃个饭送个礼却是再正常不过。

诸城还是同舟社曾经的“首府”尚且如此,塘沽县是天子脚边,就算情况要好一些,想来也好不了多少。

徐宁确实是小心过度,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后好不容易才有现在的一切,其人格外珍惜,不敢再为了些许钱财葬送自己的前程。

略过尴尬的送钱小插曲,柴进又继续询问投资之事。

徐宁清楚塘沽一地难求,见其人如此迫切,怕是等不到朝廷放开第二批土地审批。

“实不相瞒,宁在塘沽当差几个月,也极少见到愿意转让土地或店铺的商贾,柴掌柜若是心急,宁恰好知道还有一个新去处,不知你有没有兴趣?”

“哪里?”

“天津。”

又是一个新地名,柴进显然没有听说过,徐宁不待其人询问,跟着解释道:

“朝廷刚刚批准了在黄河、白沟河与桑干河三水交汇的地方建新城,天子御笔亲赐天津县。”

“好位置啊!”

三水交汇,仅仅听到新城的位置,柴进就认定了彼处又是一个商机汇聚之地,当即来了兴趣,询问该城的具体情况。

可惜,徐宁也只知道这个消息,再具体的情况他也说不上了。

但知道这一点也足够了,柴进有了新去向,便不再纠结塘沽县的事,有心情陪徐宁聊些新朝新气象的见闻了。

吃过酒,徐宁知道柴进急着走,便陪其人寻了一艘次日大早启行前往京城的货船。

塘沽新建,常驻人口并不多,来此中转的外乡人也多是随船押送货物的商贾。

因此,塘沽县到燕京城暂时还没有开通的客船业务,一般旅人若要前往燕京城,多是搭乘顺路的货船。

当然,等得急的话,也可以寻大商行租借马车。

柴进出门在外,不想太招摇,便入乡随俗了。

货船逆流而上,即使满帆状态,速度也快不了。

若是急着赶时间,就得提前雇佣纤夫了。

当然,多了雇佣人力,就得额外增加运费成本。

船主是个很健谈的辽东汉子,一路上都在向柴进介绍沿途风物。

其人进下游因三水汇聚,水量较大河面也宽,且是东西走向,无论南风还是北风都能借到一些风力,行船阻力还不算大。

进入桑干河后,河流南北走向,入秋后逆风逆流很难行。

而且,越往上游走,河道愈窄,水流越急,一路上都得雇纤夫才能通过。

在商言商,柴进打探了纤夫的雇佣价格和京城货物的交割金,便在心中默默估算从塘沽县到燕京城的运输成本。

其人算术不错,不多时便得出一个大概的结果。

商贾们当然不会做亏本买卖,可若是当前的运输成本还是有些高。

朝廷若是不耗费巨大人力拓宽河道,以减缓水流速度,怕是几十年内都难以撑起塘沽庞大的城市规划。

但到了天津县,其人便觉得自己之前的眼光还是不够开阔。

三河交汇的绝佳位置,一旦不再成为边关要隘且通行商船后,很自然就会吸纳百姓自发来此定居。

要不了多少年,此地就会成为一个集镇,进而变成城市。

大同朝廷催化这一过程,提前在此建城,自有用意。

还在划界分区的天津城没什么好看的,柴进关心的是天津的北端,正在铺设一种他才见过的新事物——铁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