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二百一十八章 同金夏三国的荆州

水浒新秩序 第二百一十八章 同金夏三国的荆州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军突袭攻破营地,辽人如末日来临,只有极少数最勇敢最镇定者知道该向何处突围,其余大部分人基本是无头苍蝇般乱跑乱窜。

特母哥虽在营中,但当时的情况下如何能确认几个皇子的具体位置,其人只是在突围的过程中刚好看到了耶律雅里,将他抢上马就跑,哪里还能顾及更多?

突围的人马也不止特母哥一支,但最终能摆脱金人追击的却不多,能突围而出全靠运气,当时若迟疑几息寻找其他皇子,恐怕就陷在营中了。

此时,皇帝如此诘问,摆明了就是要找茬,特母哥有口难言。

“臣——”

天祚帝面孔扭曲,杀心已起,上前两步,便欲拔剑,欲要趁其不备除掉这个隐患。

“父皇!”

危急时刻,耶律雅里挺身而出,挡在了二人面前。

“当日金军入营,儿子和兄弟们跑散了,特母哥救下我后,金人就跟了上来,我们被金人追着跑了好远才走脱。”

耶律雅里生性宽厚,讨厌杀人。

天祚帝在过去的一年逃亡中不断有逃兵被抓到,雅里都会为他们求情,鞭笞一顿便了事。

天祚帝为了稳定人心,每次也都从了其人之请。

此刻,耶律延禧看着次子年轻的脸,想起了曾经单纯的自己,突然无比烦躁,拔剑指着雅里的脖子,眼中凶光爆射。

“说!特母哥教你怎么做”

耶律雅里从没有见过自己的父皇这种神态,吓得差点跌倒,语带哭音地哆嗦道:

“没,没,没有说什么呀——”

这下,其他的臣子也尽皆反应过来。

特母哥舍出性命救下皇子,却遭到皇帝如此猜忌,兔死狐悲,耶律敌烈、耶律遥设、萧保德等人纷纷站出来为特母哥求情。

耶律延禧明白今天触了众怒,只能以心忧诸子安危而情难自已糊弄过去。

但此事终究做得太粗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跟上御驾的不少臣子从此便跟天祚皇帝有了隔阂,相互猜忌之下,耶律延禧的日子更加难过。

之后的一旬时间里,每日都有人来投靠皇帝,又有人偷偷掉队逃跑,并最终稳定在了三千人左右。

眼见人数已经差不多了,天祚帝便带着队伍进行了数次转移,越走越向西行,并进入了天德军境内。

天德军在西京道最西面,再向西渡过黄河便是夏国的领土。

一些臣子隐约猜到了皇帝的想法,开始以各种理由磨蹭,不愿跟着皇帝继续向西。

果不其然,五月初三,夏国王李乾顺派军队渡河,以接天祚帝巡幸本国。

耶律延禧本想就此跟着夏军走,却困于众臣阻扰而不得行。

其人只能留下来,与臣子们逐人谈心,封官许愿,好话说了一大堆,收效却甚微。

这个时候,便能看出皇帝与臣子的立场有多大差别了。

天祚帝即便兵败去了夏国,还能继续衣食无忧做个安乐公,就算日后失去了利用价值被遣送回来让金军抓住,日子也不会差上多少。

但绝大部分随行的臣子却享受不到这待遇,他们的希望与仇恨、声望与利益,都与这片叫做“大辽”的土地深深捆绑在了一起。

只要还在大辽境内,他们就还有报仇雪恨一展终身抱负的机会。

可若是去了夏国仰人鼻息,他们是夏人,还是大辽之臣?

就算能够忍受这寄人篱下的生活,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来?

大辽如此辽阔,皇帝若有意振作驱逐金人,又何须逃到他国避乱?

若失去了斗志,只想做个安乐公,又何必搭上他们这些臣子?

如此,辽国君臣的利益角逐陷入僵局,磨蹭了整整五日,始终没有个结果。

而金军完颜宗望部早已进入云内州,其人自然没有义务等耶律延禧和他的臣子们研究出了最终方案再来。

五月初八日黄昏,探马来报金军已经进入天德军。

天祚帝终于下定决心,次日一早便带着朝廷渡河西奔夏国。

军将耶律敌烈、耶律遥设等人苦劝皇帝无果,转而寻找特母哥密谋。

半夜,众臣突然发难,带着各自的心腹军士劫持梁王耶律雅里出奔。

该晚的兵变并没有杀死多少人,却造成了大面积的混乱和逃亡。

直到次日天明,天祚帝耶律延禧才堪堪收拢了数百惊魂未定的兵卒。

金军即将追来,其人不敢再等,只能带着这些仿若叫花子般的卫队,在夏军的接应下仓促渡过黄河,进入夏国黑山威福军司避乱。

晚来了一步的完颜宗望看着奔腾不息的黄河,久久不语。

“殿下,他们走了不到两个时辰,应该没有逃远。”

胡巴鲁检查了辽军渡河留下的痕迹,向二太子提出越境继续追击耶律延禧的建议。

“算了。”

完颜宗望摇了摇头,夏国打不得,至少现在还不能打。

关于这一点,他的父皇在出兵前就专门交代过。

夏军的战斗力虽然不值一提,但夏国的地形却不同于辽国,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直人对连绵数百里的荒漠和戈壁非常陌生。

如今的金军,还没有做好在这种地形下作战的准备。

而且,金国刚刚再次打下西京道,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镇守维稳。

三年前就拿下的上京道,也还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等待着勇士们去征服。

这个时候,绝不能贸然与夏国发生摩擦而再开新战场。

更重要的是大金的盟国大同已经进入河东路,同夏两国的边境线犬牙交错,长期来看,必然会爆发冲突。

金军若是进入夏国境内,大同正乾皇帝会允许大金与夏国开战么?

“照里、吴十。”

“末将在!”

“你们二人这就去兴庆府,告诉夏人,大圣皇帝陛下已经宽恕了他们去年擅自与我军作的罪责,大金只打欺压女直人的辽人,只要他们愿意放弃对抗,交出辽主,我们绝不会与夏国为难。”

“是!”

半个月后,完颜照里与萧吴十归来,并一同带来了夏国使者李造福。

李造福告知完颜宗望夏人认可大金国的强大,愿意正式派出使团向大金上表称藩,但有两个条件。

一是黄河以西的河清军、金肃军、宁边州等地辽夏两国曾有纠纷,之前天祚帝已经同意将这些地方划给夏国,希望大金国不要再追究。

二是夏国承诺不帮助流亡的天祚帝复国,大金不用再接其人走。

夏人在这里撒了谎。

去年,金军贪心不足,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进入西京道。

结果,硬是将追击战打成了治安战。

大军持续作战大半年,疲惫不堪,退回内地休整时,只在云中府、丰州保留了少量精锐兵马,其余各地尽皆交由新附军驻守。

其后,河清军、金肃军、宁边州悬于黄河以西,便毫无意外地被一直窥伺这些地方的夏人占去。

对残辽势力而言,河西两军一州之前就被金军攻下过一次,将其作为夏国出兵援助大辽的报酬并不是不能接受。

但耶律延禧也清楚绝对不能一次性就喂饱贪得无厌的夏人,只是默许了夏军“就近支援”,却从没有公开承认将三地割给夏国。

对金国而言,河清军、金肃军、宁边州与西京道其他各州府隔着宽阔汹涌的黄河,钱粮输送困难,还远离本国的后方,驻守该地的成本极高。

而其地离夏国的首都兴庆府却只有八百里,夏人攻击彼处非常容易。

没有在西京道建立稳固统治前,金国就算派兵驻守河西之地,也经不住夏军长年的骚扰,迟早会丢掉。

金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摊子铺得过大,这几年已经被灭辽之战拖得筋疲力尽,迫切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以消化灭辽成果。

这个时候,大金贸然与夏人争夺河西之地殊为不智,只要夏国真愿意老实安分,不再支援天祚帝复国,割几块不毛之地给他们也不是不可以。

可是,灭辽并不是大金一家的事,还有出力没有大金多好处却占去大半的大同,偏偏大金还不能忽视大同的存在

去年同金续订盟约时,就已经明确了辽国为同金两国共同击败,其政治遗产也应当为两国共有。

任何第三方未得到同金两国同时授权,不得采取煽诱、出兵等非法手段,擅自窃取同金两国的共同利益。

敢无视同金共同利益者,皆为两国之共同敌人,必将遭受同金两国的严厉打击。

这份协议不仅针对第三方有效,对同、金两方也同样有约束力。

金国实际上没有权力擅自处理本国还没有入账的领土,要送给夏国也得先经大同点头才行。

更何况这些地方不仅与金夏两国接壤,还在大同的眼皮子底下,不事先征求大同的意见,就等着徐泽的报复吧。

仗还没打完,金国自然不可能先问过大同是否同意再决定河西之地的归属。

因此,得知夏国占领河清军、金肃军、宁边州后,完颜阿骨打便明智地选择了暂时搁置争议,待本国稳定西京道后再议此事。

完颜宗望这期间已经向皇帝上奏了派遣完颜照里和萧吴十使夏之事,并得到了大圣皇帝的旨意。

其人当即警告李造福不要拿辽主来跟金国讨价还价。

“夏国如果真的想归附我大金,就应当按先前的告谕把辽主押送过来。若再犹疑背反,以后莫要后悔!”

以外交辞令而言,完颜宗望忽略了夏人提出的割土之请,直接谈辽主之事,态度已经很明了。

正常情况下,收到了大金的“诚意”,夏国应该见好就收,就算不能及时将辽主送回来,也会给大金一个说法。

但李造福回去后,夏国却就此失声,既不提称藩之事,也没有做出退兵的举动,完全忽视了金国的存在。

收到前线传回的消息,完颜阿骨打终于明白了,不狠狠地打上一场,让夏国知道不要试图招惹自己惹不起的存在,大金就别想求得西京道的安宁。

可是以如今的形势,金国又如何敢再开新战场?

要不要放弃河西三地,拉盟友入局,请徐泽去惩戒不知死活的夏人,以“引渡”倔犟的天祚帝来大金享福?

大圣皇帝不知道是其人很快就不用纠结这个问题。

因为,在夏国的天祚帝还没跑远,上京道的沙岭却又诞生了一位大辽皇帝,大金的后路又要起火了!

当晚,耶律敌烈、特母哥等人发动兵变,劫夺梁王耶律雅里后就一路北上。

众人原本想逃往防州建国,但一行人才走了五天时间,路上就发现了四处被人强行掳走的部落痕迹。

耶律敌烈派出探马四下打探,得知一群穷凶极恶的骑兵扫荡了沿途部落,并向西北的草原而去。

耶律敌烈猜测遇到“同行”了,只能改道前往北面的沙岭。

抵达沙岭三日,百官经过激烈的争议后,决心拥立耶律雅里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神历。

争议的焦点主要是神历皇帝的道统来自哪里?

肯定不能是天祚帝,尽管耶律雅里是天祚帝唯一没有被金军俘获的儿子。

最终,众人选定的道统来自被徐泽灭掉的北辽。

跟着耶律敌烈和特母哥来到沙岭并拥立耶律雅里的臣子,本身就有大半随耶律大石前往落昆髓,以这些人重建北辽小朝廷合情合理。

于是,耶律雅里从已经死去的耶律淳和萧普贤女手中,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北辽的第二位皇帝。

一年前,同军势如破竹,辽军玉河渡一役大败,惊恐忧惧而死的耶律淳立下遗旨命萧普贤女摄政,耶律定即位。

但同军当晚便进逼燕京城,北辽小朝廷在权臣李处温的策划下很快就开城投降了。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是,萧普贤女生前就没有被臣子承认过摄政地位,更没有实际摄政过,死后却享受了这一“殊荣”。

而其人转战千里主动寻天祚帝领死以维护的大辽统一,却被将其供奉起来的臣子们直接践踏在泥地里。

……

ps:原历史位面,天会二年,夏国称藩于金,作为“赏赐”,金国割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乙室耶剌部吐禄泊以西之地给夏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