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二百零三章 太原府大撤退

水浒新秩序 第二百零三章 太原府大撤退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朝廷大军压住了围城的同军,阳曲城之围暂时解除,张孝纯立即命兵卒搬开封堵城门的砖石沙袋,随即率城中文武出城慰问王师。

其实也没什么好慰问的,被同军围困了两个月,阳曲城中什么都缺,军民连饭都吃不饱,反而需要援军救济。

而且,不说大宋以文驭武的传统,单论官职品阶,张孝纯和王禀也要高出种师中不少,后者也不是居功自傲的性子,当即迎了上来。

种师中表示不敢劳张相公出城,坚持要自己带麾下部分将领进城聆听教诲。

张孝纯做事干练,也不废话,直接让王禀在城门外讲解了同军围城两个月期间的历次大战过程,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李逵以阳曲城为饵吸引朝廷大军来援。

这一点与种师中之前的猜测不谋而合,其人便将四路援军同时北上,西线三路人马成功围住同军主力的种种蹊跷说了出来,以寻求张孝纯和王禀的意见。

长期被围城中,消息隔绝,张孝纯和王禀到现在也不知道同军究竟在河东路投入了多少人马,也就提供不了多少有用的情报。

但以王禀对李逵和同军的了解,还是能做出一些判断的。

其人认为西线非常不对劲,援军能够围住清源县和阳曲城能坚持这么久不陷落是一个故事——肯定是李逵故意为之。

王禀说得很委婉,提醒种师中务必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小看同军的攻坚能力,随时做好应变准备。

而张孝纯的话则更直白,宣抚副使认为大宋在战略上全面被动,即便这次朝廷大军能将敌人驱逐出太原府,也只能解一时之困。

只要代、忻两州和河北、京东路掌握在大同手中,太原府和开封府任同军来去自如的形势就无法改变。

其人表示自己马上就向朝廷上疏,建议迁太原府部分百姓南下,以减少朝廷粮草转运的压力,并等战后重新构建太原府防御体系。

张孝纯还建议种师中若遇战局急剧变化,不必考虑阳曲城的安危,以援军的安全为主,千万不要有任何顾忌。

二人的建议加深了种师中心中的不安,李逵在河东路设下这个局越来越明显了,其人却越来越迷糊,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可屁股决定脑袋,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也必须为。

张孝纯、王禀站在大宋朝廷的角度考虑这一战的军事风险,种师中作为大军统帅当然也要考虑这一点,但他还要站在将门的角度考虑其中的政治风险。

大宋将门联手逼迫教主道君皇帝出兵时,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这一战赢了自然能增强将门以后说话的嗓门,可要是输了呢?

所以,即便情况不明,即便明知道李逵在设局,其人也不能退。

就算不能打出一个大捷,也至少要将同军驱逐出境。

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其人却仓促退兵,不管事后能不能证明这个选择没错,这其中的政治风险都不是其人能够承担的。

好在张、王二人都不是话多的主,点到为止,听不听全在种师中自己。

随后,王禀又带着种师中等人到城墙上,实地介绍了阳曲城攻防战中双方使用的新战术,倒是让王师中悬着的心稍稍安定了一点。

之前其人一直理解不了李逵坐视宋军围困清源县城的动机,而王禀的讲解让他对同军的可怕攻坚能力又多了几分了解。

无法理解的敌人比可以理解的敌人更可怕,只要能多猜到几分李逵的真实想法,自己的胜算也会多几分。

以李逵喜欢以力破巧的性子,手握随时都能突围而出的强军,故意吸引敌人围城再一锅端的可能性确实曾在。

和折可求一样,种师中猜测李逵应该在清源县城外藏了至少一部人马,以用于关键时候改变战局。

但西线的事情,他这个名义上的统帅也做不了多大的主——即便其人现在赶到清源县也是一样。

思来想去,种师中只能想到先迅速解决掉阳曲城外的几千同军,然后与西线人马合兵一处,再慢慢吃掉固守不出的同军主力。

回到营中后,种师中很快就做出出如下决定:

其一,马上派出信使告知姚古、刘光世和折可求自己的担忧,要求三路人马稳扎稳打,不求快速破城,只求不要给同军可乘之机。

其二,为阳曲补充五千人马,以加强城防,必要时牵制同军赶来的增援兵马。

其三,在阳曲城东南角延伸线三里处,立大营一座,驻守两万五千大军,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解决敌人。

其四,派出偏师领收复百井寨和赤塘关,以断绝同军的外援和溃逃通道。

次日,吃过早饭后,种师中亲自压阵,以八千兵马分为两个大阵进行掩护,安排另外两千人攻打阳曲城东的同军营寨。

半日之内,宋军进行了两次攻击,人喊马嘶,场面非常热闹。

第二次攻击时,还用上了朝廷为此战调度的十六门“威冂大将军”大炮。

嗯,大炮的名字没有写错,这个名字还是教主道君皇帝御笔所赐。

至于为什么要给大炮取如此古怪的名字,只需要比较一下“冂”和“同”两个字的差异就知道了。

至于“威冂大将军”大炮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却没人知道。

因为宋军还在奋力推着“威冂大将军”靠近敌军营寨时,同军的大炮就打了过来,进攻宋军将士当场作鸟兽散。

前后两次进攻,宋军连敌人营寨前的鹿角都没能破坏一具。

好在种师道提前安排的掩护人马发挥了作用,敌军没敢追出来,本方付出的伤亡倒是不大。

两人被敌军的炮弹砸死,另有四人受伤——全部是在仓惶逃跑的过程中摔倒遭到了袍泽踩踏所致。

上万人忙活了大半天也不是没有战果,至少得出了“威冂大将军”的射程远不如同军大炮的结论。

按照殿前司炮手的说法,“威冂大将军”至少还要向前再推二十到三十步,发出的炮弹大概、应该、也许够得着敌军的营寨。

现在,已经推到了同军大炮射程范围内的“威冂大将军”全部被抛在了当场,还得许下重金赏银让人想办法拖回来。

但惊魂稍定的京营禁军兵卒却已经爬了起来,拍掉身上的泥土,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代表找到主帅种师中——要钱。

若不是看在攻城战结束便立即发放赏钱的份上,身娇肉嫩的京营大爷们才不会如此卖力又卖命的干这掉脑袋的买卖。

种师中心中愤怒异常,却不能给这些丘八们甩脸子。

实话说,对比以往,经过这几年多次平贼剿匪的锻炼,包含京营禁军在内的宋军兵卒已经敢战了很多。

相对而言,种师中麾下的官兵表现中规中矩,并不算差。

而且,皇帝不差饿兵,出兵前先给开拔钱,打了胜仗要给赏赐钱,打了恶仗也要给压惊钱,此乃大宋禁军的优良传统,谁都不能破坏这个规矩。

毕竟,其人率领的不是为了恢复家园可以少要赏钱的河东兵,不能对京营兵卒提过高不切实际的要求。

爽发下赏钱给将士们压惊后,种师中带便命各部依次返回营中。

时间还早,但种师中戎马一生,自是知道此时士气已堕,今天已经不可能再组织进攻了,十六门“威冂大将军”也只能暂时抛在外面,等下午再说。

回到营中,种师中愁肠百结,苦思对敌之策。

其人原本计划每日攻城不停,尽量在一旬时间内磨掉敌军这座坚固的营寨,解除后顾之忧后再前往西线,合兵拿下清源县。

但看麾下官兵的表现,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攻得下来。

不能再这么大呼隆,必须改变策略,重新精选人马,并提前许下打到什么程度就拿相应钱财的新赏格才行。

不过,种师中很快就不用考虑攻打同军营寨的问题了,因为形势突变,更加紧迫的任务摆在其人面前。

未时三刻,派往清源县联络姚古、刘光世、折可求的信使浑身是血的逃了回来。

其人没能靠近清源县,更没见着友军主将。

离着清源县还有二十多里,信使就见着了正在押送十几名俘虏往南走的同军小队。

对方也发现了其人,并立即展开追击。

好在信使备有双马,很快就逃脱了。

能做信使的都是机警心细之人,自不会就这样跑回去复命。

因为仅凭眼前看到的情形,无法判断究竟是同军与西线人马围绕清源县进行的外围战获胜,还是整个西线三路人马都崩了。

为了搞清楚清源县发生的变故,信使又折了回去,最终找到了一名藏在树林中的溃兵,从他嘴中得到了姚经略兵败的消息。

该溃兵隶属于准备攻击郝思文部的河东府第三将,其人看到姚平仲率领的马军被同军击败时就果断转身跑路,是最先跑路的一部分人,有带动本将人马溃败的“功劳”。

由于逃跑太果断,这个家伙实际上并不清楚姚古究竟有没有败,更不知道刘光世和折可求两部的消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军情紧急,信使不敢再耽误时间,打算带其人返回大营向种师中复命。

二人走到藏马处,心中有鬼的溃兵突然发难,欲要独自夺马逃命。

好在信使足够机警,避过了致命一击,并最终搏杀了对方。

但其人在打斗中也受了不轻的伤,坚持回到阳曲大营时已经成了一个血人。

信使带回的消息非常重要且及时,西线肯定坏事了。

也许姚古最终稳住了大营,这一仗只是局部战场的小败;也有可能是大败,三路尽溃的大败!

仅凭有限的情报并不能确认西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可用兵持重的种师中却不敢赌。

其人立即派出多拨信使,传达如下命令:

其一,正在攻取百井寨、赤塘关的兵马速速撤回;

其二,榆次县守军严防敌军偷袭。

其三,寿阳县张灏收束兵马,随时做好撤退的准备。

其四,告知河东路宣抚副使张孝纯西线发生的巨变,并汇报本军即将转移之事。

一方面是短时间内不可能攻得下同军的营寨,另一方面是随时有被同军切断后路的风险,种师中不敢再在阳曲城下耗着,立即组织本部人马向榆次县转移。

情况危急,敌军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下,组织数万大军的撤退比向敌人发起进攻的风险还大。

种师中担心麾下将士得知西线可能已经崩溃的消息会当场大乱,击鼓聚将后,不敢告知众将实情,只说敌营急切间难下,后方又发现了敌军小股人马扰乱本方粮道,大军先回榆次县休整再从长计议。

都统制虽然刻意瞒着众将,可在场之人没有一个是傻子。

隔着三十里就立下一营,还怕同军小股人马扰乱粮道?

前去攻打百井寨、赤塘关的兵马还在路上,朝廷宝贝得不得了的十六门“威冂大将军”也还在敌人营寨前没有拖回来,都统制却要如此急急忙忙的退兵。

京营军官个个比猴儿还精,如何不知道肯定是出了大事!

这帮家伙打仗不行,观风向看眼色的能力却一个比一个厉害,皆装作不知道,只要撤兵时别让自己殿后就行。

受限于道路宽度,数万人向榆次县必须转移必须分成数批,并卡好时间点。

其实,大军从辽州出发后就一直是这样,前队与后队隔着最远时拉开近二十里。

这是军队常态,因此有功劳抢着当先锋,有危险千万莫殿后。

种师中见关键时刻没人捣蛋,安排撤退序列时,便宣布由自己率西军人马亲自殿后,等攻打百井寨、赤塘关的兵马撤回再走。

不谈众将回到各自营中如何发挥出色的口才,动员麾下的兵爷爷们才来就又开拔,反正各部尽皆在预定的时间出营。

至于有没有按要求携带装备给养的细节,情况危急,就不能求全责备了。

只是,大军尚未撤完,就有信使急报:

敌军突然从永利监南杀出,击溃了撤退的兵马,已经向阳曲城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